|
9樓

樓主 |
發表于 2007-1-5 20:29:39
|
只看該作者
鱉病毒性出血病
本病包括鱉出血病和“鰓腺炎”病。稚鱉、幼鱉、成鱉和親鱉均可發病,是目前我國鱉養殖中為害嚴重的疾病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病原】是一種無囊膜球狀病毒,暫名中華鱉球狀病毒(Trionvx sinensi spherovirus,TSSV)或中華鱉病毒(TSV)。
[癥狀】病鱉身體浮腫,背甲和腹甲有點狀或斑塊狀出血,尤以腹甲更為明顯。通常頸部腫脹,但很少充血現象,發病嚴重時,口和鼻有流血現象;解剖觀察,咽喉內壁常充血,鰓狀組織(絨毛狀突起)充血或糜爛。胸腔和腹腔中常積有血色膠水,尤以幼鱉為甚。肝、脾、胃、腎和腸均有點狀或絲狀充血,腸道壁無彈性、易破,腸道內無食,有時充有凝血塊,膽囊腫大或不腫大,成鱉肺部呈褐色。患病鱉一般行動遲鈍,常爬到岸邊和曬臺上引頸似作呼吸,食欲減弱或完全停止攝食,很快死亡。
[流行情況】本病每年5-10月為流行季節,水溫在25-30ºC時為高峰流行期。室溫養殖的稚幼鱉,特別是“臺灣鱉”容易在加溫時形成暴發流行;越冬后的種鱉、成鱉在復蘇后或轉入室外鱉池后也容易發病。據反映,不論是幼鱉、種鱉和成鱉,自繁、自育的鱉場,本病發病率明顯低于購自各處的混合鱉。
【防治方法】本病一旦發生,通常很難治療,即或有療效良好的藥物,損失也較大,故應注重預防。(1) 養鱉池放養前要徹底消毒,特別是池底泥沙或淤泥,一定要翻曬沖洗,消毒藥物可用生石灰,用量為每公頃5千克,或用含氯制劑.濃度為3-10毫克/升帶水清塘消毒。(2) 從別處購進的稚、幼鱉要嚴格檢疫,至少要了解該處歷來鱉病發生情況和防病措施。(3) 鱉入池后必須經常換注新水,每半月遍灑1次強氯精或優氯凈等含氯消毒劑,定期投喂氟哌酸、呋喃唑酮、氯霉素等抗菌藥物。(4)發病池應立即用強氯精、優氯凈(3.3毫克/升)全池遍灑,并混飼投喂大青葉和板藍根煎劑。
[病情診斷圖譜]
病鱉頸脖、四肢浮腫,腹甲出現點狀血斑。
病鱉頸內壁、食道、腸胃充血,肝和脾充血發烏。
病鱉腹腔和胸腔中積有大量血水
病鱉的咽部鰓狀組織糜爛。
病鱉口、鼻滲血
病鱉腸道無血,肝臟灰土色,有點狀充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