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30034|回復: 3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養雞手冊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6-12-30 09:0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蛋黃增色初探 自本刊2003年第5期刊登《依托科技尋求發展 蛋雞業依然春光無限》一文以來,山西曹文德、河北李炳新等許多讀者來信咨詢蛋黃增色問題。本期就蛋黃增色所涉及到的技術問題與廣大讀者進行探討。 談談母雞開產日齡的控制山西省陽城縣駕嶺獸醫站 李四清 雞的開產日齡,作為育種場一般以個體實際開產天數的平均值為群體的開產日齡;在大群飼養的生產條件下,以連續2天達50%產蛋率的日齡為開產日齡。 一、雞開產日齡早的因素 雞的開產日齡因雞的品種、品系、雜交組合不同而不同;同一雞種也因光照長短、飼料質量,特別是蛋白質水平的高低而有差別,其變化幅度在155~175天之間。日照增長的季節育成的雞開產較早。同樣,增加光照時數,也能促進雞早開產;自由采食含蛋白質水平高的飼料,雞的開產較早;增加光照時數與喂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更可促進早產蛋;氣溫高的地區所養的雞比寒冷地區的雞產蛋早。 二、雞開產日齡早的缺陷 開產過早的雞多產小蛋,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該雞種的標準蛋重。當飼養管理條件發生變化時,會出現早衰現象。過早開產的雞因體軀發育較差,容易出現難產、脫肛、啄肛等現象,造成早期死亡率升高,結果總體效益很不理想。 三、母雞開產日齡控制的措施 (一)控制光照時間 育成雞只能使用漸減的光照制度,而不能增加光照;育成后期和達5%產蛋率之前不能把光照時間增加過快。一旦發現雞群見蛋過早,應穩定光照或適當縮短光照,過一段時間后再緩慢增加。 (二)適當推遲更換產蛋雞的飼料 過早開產時,不要急于更換飼料,最好仍用育成雞料。到既定日齡時再更換飼料。 (三)適當斷料 由于飼養管理上的原因,雞群發育不整齊,有些雞開產很早,而有些雞又發育較差,這時產蛋率僅達1%~1.5%左右,可采用斷飼幾天,使已開產的雞降低體重20%左右,然后重新給飼并過渡到自由采食。這樣使已經開產的雞能夠得到補償,達到群體整齊,隨時開產,需注意的是在斷飼期間不能斷水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6-12-30 09:08:57 | 只看該作者

re:蛋雞開產前后的飼養管理要點 ...

蛋雞開產前后的飼養管理要點


生產特種雞蛋的飼養管理技術,同一般蛋雞飼養一樣,在這里著重介紹一下蛋雞開產前后的飼養管理要點。
(一)自由采食 現代蛋雞對產蛋的營養需要極高。一只新母雞在第一個產蛋年中約需體重20倍以上的飼料。小母雞開產前1個月采食量相當恒定,約耗料75克/只。直到開產前4天左右,采食量約減少20%,保持低采食量直到產蛋。然后在開產前4天,采食量迅速增加,以后中等速度增加,直到4周后,以后增加緩慢。因此雞開產時應讓母雞自由采食,并一直持續到產蛋高峰期后兩周。
(二)改變日糧 是指由生長日糧換為產蛋日糧,開產時增加光照時間要與改變日糧相配合,如只增加光照不改變日糧,易造成生殖系統與整個雞體發育的不協調。如只改變日糧不增加光照,又會使雞體內積聚脂肪,故一般在增加光照一周后改換飼糧。
(三)補鈣 產蛋雞對鈣的需要量比生長雞多3~4倍。產蛋雞飼料一般含鈣3%~3.5%,不超過4%。對產蛋雞適當補鈣但應注意的是:如對產蛋雞喂過多的鈣,不但抑制其食欲,也會影響磷、鐵、銅、鈷、鎂和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同時也不能過早補鈣,補早了反而不利鈣在骨骼中的沉積。這是因為生長后期如果飼料中含鈣量少時,小母雞體內保留鈣的能力就較高,此時需要的鈣量不多。在實踐中可以采用的補鈣方法是:當雞群見第一枚蛋時,或開產前兩周在飼料中加一些貝殼或碳酸鈣顆粒,也可放一些礦物質于料槽中,任開產雞自由采食,直到雞群產蛋率達5%,再將生長飼料改為產蛋料。(怡 然)
鏈接1 禽蛋中的藥物殘留
(1)胂制劑在蛋中殘留超過500×10-9,95%存在于蛋黃中。
(2)土霉素主要是在蛋白中沉積,而不是蛋黃。
(3)拉沙洛西在英國,雞蛋殘留檢出率為2.6%,在鵪鶉蛋中檢出率為60%。
(4)氨芐青霉素在蛋黃中殘留。
(5)恩諾沙星/沙拉沙星在蛋白和蛋黃中都有殘留,在蛋黃中停留時間長于在蛋白中的殘留分布。
鏈接2 類胡蘿卜素與維生素Α
在腸道內,類胡蘿卜素與維生素Α的吸收存在著競爭,而維生素Α優先被吸收,所以在使用天然色素飼料添加劑時,應適當減少維生素Α的用量(一般用量是每100公斤日糧中添加10克左右)。若維生素Α過多,就會使雞皮膚和蛋黃變淡。
能使蛋黃增色的物質--天然色素飼料添加劑
蛋黃占蛋重的30%,是評定雞蛋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商品蛋中,蛋黃的色度,更被消費者看重,進而促動了養雞場(尤其是集約化養雞場)、專業養雞戶采用在飼料中添加飼料添加劑的辦法,來提高蛋雞所產蛋的蛋黃色度。這已成為近十幾年來養雞技術和飼料添加劑研究開發的重點之一。
一、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過程
20世紀60年代,西方養雞業發達的國家在實行集約化養雞過程中,已發現所養雞的蛋黃色度變淺,且蛋黃香味也不如自然散養雞的蛋黃濃厚。但他們經分析認為:前者蛋黃色度是商業直觀價值,應予以解決。而解決辦法是在飼料中添加化學合成黃色素(即黃色合成染料),用后確實見效,因而沿用了數十年。直至20世紀80年代,化學合成色素添加劑的弊端愈來愈突出,甚至因添加黃色素合成物而引起食此類蛋的人出現肝膽和泌尿系統疾病,此時各國才加以限用和沿用。美國發現該問題較早,反應也較大,于是美國政府于1975年發布"禁用合成色素"令。我們知道,化學合成色素,多是從煤焦油等物質中提煉出的簡單無機物,通過化學合成法而產生的人體和動物體都不能降解的且形成殘留的有害物質,并能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積作用對人體形成危害。據此,各國也相應出臺限用、禁用化學合成色素添加劑的相關法令或規定。隨之,原化學合成色素由幾十種減至現在允許用作添加劑的幾種。若不用化學合成色素,怎樣去解決蛋黃色度淺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用天然物飼料添加劑。因此,目前世界掀起研究和開發天然色素飼料添加劑的熱潮。
二、天然物飼料添加劑
天然色素取自自然并保持其自然結構和活性,而具有無毒副殘留、著色自然以及兼有營養(有的還有一定的藥理作用)等優點,因而成為著色劑的發展方向。
雞蛋黃色,是由一類類胡蘿卜素的物質形成的。而該類物質,在雞體內是不能合成產生的,只能從飼料食物中獲得或補充。自然散養雞,會按生理需要攝取自然界中含有類胡蘿卜素的食物,并將其貯于體內脂肪中,當開始產蛋時,原貯于脂肪中的類胡蘿卡素則轉至輸卵管以形成蛋黃的黃色用。這種轉化機制是自然形成的,但與雞種及遺傳相關。然而采用從飼料中補充的辦法,也能獲得一定效果。
類胡蘿卜素分為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能提高蛋黃色度的是"葉黃素"(包括黃體素、隱黃素、柑桔黃素、蝦青素和玉米黃素等)。自然植物中有數十種植物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如黃玉米、面筋粉、苜蓿草粉、三葉草粉、萬年菊(金盞菊)、紅辣椒、干胡蘿卜、番茄、沙棘、甘草、梔子、姜黃和菊花等。上述植物粉碎或浸提加工后添加到飼料中飼喂(開產前10天),則可獲蛋黃增色效果。下面介紹幾個經驗方:
1.人參莖葉。將新鮮人參莖葉在熱水中浸漬30分鐘,撈出莖葉于44℃的熱風中處理1天半,全干后粉碎成細末(通過2毫米篩孔),再干燥處理備用。用量按5%~10%添加于飼料中。
2.萬年菊花瓣。于正開花時采集花瓣,經烘干后粉碎(通過2毫米篩孔)備用。按0.3%添加飼喂。
3.海藻粉。海藻洗凈、曬干,研成細末。按2%~6%添加飼喂。
4.胡枝子葉粉。收集胡枝子葉,曬干研成細末,按12%添加飼喂。
5.松針粉。鮮松針曬干研成細末,按5%添加飼喂。
6.紅辣椒粉。紅辣椒曬干,研成細末,按5%添加飼喂。
7.紫菜粉。紫菜曬干,研成細末,按2%添加飼喂。
8.蒼術粉。蒼術粉曬干,研成細末,按2%添加飼喂。
9.胡蘿卜。取鮮胡蘿卜,洗凈搗爛,按20%添加量飼喂(現用現添)。
10.玉米花粉。取鮮玉米花粉,曬干備用,按0.5%添加飼喂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6-12-30 17:20:37 | 只看該作者

re:傳統治療流感的金剛烷胺類藥和金剛乙胺類...

傳統治療流感的金剛烷胺類藥和金剛乙胺類藥,其實可用于殺滅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近日,在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香港大學公布了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治療禽流感的藥物有四種:阿司匹林、達菲、金剛烷胺類藥和金剛乙胺類藥。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家實驗發現,我國分離出的80%的H5N1禽流感病毒,對金剛烷胺類藥物和金剛乙胺類藥物很敏感,僅有20%的病毒表現出抗藥性。
這位專家稱,禽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不同地區的禽流感病毒,其耐藥性各不相同。在我國,金剛烷胺類藥和金剛乙胺類藥,對殺滅禽流感病毒有一定價值。
地毯
發表于 2006-12-30 18:08:36 | 只看該作者

re:學習了,[em17]

學習了,
5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1:33 | 只看該作者
(5)膽囊及膽管 膽囊、膽管內有寄生蟲:見于散養家禽的次睪吸蟲病。 膽囊充盈、腫大:見于急性傳染病,如禽霍亂、白痢、住白細胞蟲病、某些藥物中毒等。 膽囊縮小、膽汁少、色淡或膽囊黏膜水腫:見于馬立克氏病、嚴重的絳蟲病、蛔蟲病、吸蟲病、蛋白質營養缺乏癥等。 膽汁濃、呈墨綠色:見于急性傳染病死亡的病例,如急性禽霍亂、禽流感、大腸桿菌性敗血癥等。 膽囊空虛、無膽汁:見于肉雞猝死綜合征。 (6)脾臟 脾臟腫大、有原來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大:見于大肝大脾病。 脾臟腫大、有散在的灰白色點狀壞死灶:見于白痢、傷寒、副傷寒、禽霍亂、禽衣原體病、鴨傳染性漿膜炎;也可見于禽流感、鴨瘟、葡萄球菌病、住白細胞蟲病等。 脾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腫瘤結節: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禽網狀內皮增殖癥。 脾臟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結節,切面呈干酪樣:見于成年禽結核病。 脾臟腫大、表面有灰白色班駁: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禽網狀內皮增殖癥;也可見于白痢、傷寒、副傷寒、大腸桿菌性敗血癥、李氏桿菌病、螺旋體病、彎曲桿菌病等。 脾臟表面樹枝狀出血:見于鴨出血癥。 (7)腺胃 球狀腫大:表現為腺胃腫脹得較肌胃還大,如其乳頭并不腫脹,則見于飼料中纖維素缺乏,也有報道認為喂給大量劣質魚粉時也會發生;如腺胃乳頭腫大,見于傳染性腺胃炎。 腺胃乳頭或黏膜出血:見于新城疫、禽流感,喹乙醇中毒、急性禽霍亂;也可見于傳染性貧血等。 腺胃黏膜潰瘍、壞死:見于鴨流感。 腺胃乳頭水腫、出血:見于馬立克氏病、旋形華首腺蟲病。腺胃乳頭水腫,還可見于維生素E缺乏癥、禽腦脊髓炎。 腺胃膨大、胃壁增厚、切面呈煮肉樣:見于內臟型馬立克氏病、胃腸型的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腺胃上的寄生蟲:見于散養家禽旋形華首腺蟲病、鉤狀唇口線蟲病。 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形成出血帶或出血點:見于傳染性法氏囊病;也可見于禽流感、禽螺旋體病。 (8)肌胃 肌胃穿孔:多因肌胃內存在的鐵釘或其它異物在肌胃收縮時,穿透肌胃壁所致,這種病常伴有腹膜炎。 肌胃糜爛、角質膜變黑脫落:多見于飼喂變質魚粉、蠶蛹、霉變飼料或膽汁返流引起膽酸或氧化膽酸的作用所致。也可見于硫酸銅中毒。 肌胃角質膜易脫落、角質層下有出血斑點或潰瘍:見于新城疫、住白細胞蟲病;也可見于禽流感、李氏桿菌病及某些中毒病。 肌胃肌肉變性并有白色結節:多見于白痢。 肌胃肌肉的腫瘤樣變:見于內臟型馬立克氏病。 肌胃內的寄生蟲:見于木節狀束首線蟲;偶見于蛔蟲。 肌胃內空虛、角質膜呈綠色:見于家禽的慢性疾病,多由膽汁返流所致。 肌胃、腺胃黏膜壞死:見于赤霉菌毒素中毒。 (9)腸道 出血性腸炎:在小腸的上三分之一腸壁腫脹,上有白斑或出血點,黏膜表面有血液,多見于由巨型艾美球蟲引起的小腸球蟲病;小腸后半部腫脹,腸腔內充滿紅色黏液,多見于由毒害艾美爾球蟲引起的小腸球蟲病;盲腸腫脹,充滿鮮血液或血凝塊,病禽排出鮮血樣糞便,多見于盲腸球蟲病。此外,新城疫、禽流感、氟乙酰胺中毒、冠狀病毒性腸炎也可見到類似的變化。 壞死性腸炎:表現為腸道變色、腫脹、粘膜出血|有炎性滲出物(在回腸處變化最明顯),小腸腸管增粗,腸道黏膜壞死或腸黏膜上覆蓋一層灰白色偽膜,多見于魏氏梭菌(C型)感染。 潰瘍性腸炎:急性病例為十二指腸出血,腸壁上有小點出血。慢性時從腸壁的漿膜和粘膜面上都能看到一種邊緣出血的黃色小潰瘍灶或呈圓形,凸起的較大潰瘍,此種潰瘍邊緣常無出血,或由于潰瘍的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種大的固膜性壞死性斑塊,多見于棒狀桿菌病。 十二指腸前段有芝麻粒大的出血點:見于副傷寒。也有人報道,在新城疫強毒感染后也可見此種病變。 寄生于十二指腸和空腸內的寄生蟲:有蛔蟲、節片戴文絳蟲、賴利絳蟲、有傘毛細線蟲。 寄生于盲腸內的寄生蟲:有異刺線蟲、組織滴蟲、鳥類圓線蟲。 寄生于直腸內的寄生蟲:有前殖吸蟲。 腸道黏膜壞死:見于慢性白痢、傷寒、副傷寒、大腸桿菌病、維生素E缺乏癥等。 小腸某節段腸管呈現出血發紫且腸腔內有出血黏液或暗紅色血凝塊:見于禽腸系膜疝、腸扭轉。 小腸腸管膨大、阻塞:見于禽的腸梗阻(常由飼料中的粗纖維和嚴重的蛔蟲感染引起)。 腸壁上有大小不等的腫瘤狀結節: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禽網狀內皮增殖癥、棘溝賴利絳蟲病。腸壁上有出血小結節,可見于住白細胞蟲病。 小腸內含有黃色干酪樣凝固滲出物:見于小鵝瘟、雛番鴨小鵝瘟、白痢等。 盲腸腫大,內含有黃色干酪樣凝固滲出物:見于盲腸肝炎。 盲腸不腫大,內含有干酪樣凝性栓塞:見于慢性白痢、傷寒、副傷寒;也可見于恢復期的盲腸球蟲病。 直腸的條紋狀出血:多見于新城疫。 直腸背側的腫瘤:見于淋巴肉瘤病。 腸漿膜上有珍珠樣結節:見于禽結核病。 卵黃蒂出血:見于鴨瘟。
6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3:15 | 只看該作者
2. 病(死)禽死后尸體的變化 家禽死亡后,經過一定的時間,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了解家禽死后的變化(尸冷、尸僵、尸斑、尸體腐敗和自溶等),以便和疾病所引起的病變相區別,避免造成混淆和誤診。 3. 病(死)禽組織器官的剖檢病變與禽病的初步診斷 (1)皮下組織 皮下水腫:常發生在胸、腹部及兩腿之間的皮下,患部呈藍紫色或藍綠色,見于雞的滲出性素質(雞硒或維生素E缺乏)。 皮下出血:見于某些傳染病,如禽霍亂、禽流感、大腸桿菌性敗血癥、包涵體肝炎、傳染性貧血等。 皮下化膿或壞死:常發生在胸骨的前部,見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大腸桿菌引起的胸骨(龍骨)囊腫。 (2)肌肉 肌肉蒼白:常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內出血。如考氏住白細胞蟲病、脂肪肝綜合征、白痢、彎曲桿菌病、硒/維生素E缺乏、磺胺藥中毒、肝臟破裂等。 肌肉出血:大頭針大小的出血點,見于考卡氏住白細胞蟲病;胸肌、腿肌的條狀出血,見于傳染性法氏囊病、維生素K缺乏癥;另外在傳染性貧血、禽霍亂、土霉素中毒、黃曲霉素中毒等也可見到。 肌肉壞死:見于維生素E缺乏癥;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感染性炎癥引起的壞死;由厭氧梭菌感染引起的腐敗變質;由注射油乳劑疫苗不當所致的局部肌肉壞死。 肌肉表面有尿酸鹽結晶:見于內臟型痛風。 肌肉出現腫瘤:見于馬立克氏病。 腓腸肌斷裂:見于病毒性關節炎。 肌肉表面出現霉菌斑塊:見于曲霉菌病。 肌肉干燥無粘性: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失水或缺水,如腎型傳支、痛風等。 (3)腹腔 腹腔內腹水過多:見于腹水綜合征、大腸桿菌病、肝硬化、黃曲霉素中毒;也可見于副傷寒、卵巢腺癌等。 蛋雞輸卵管積液(囊腫):見于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沙眼衣原體感染、禽流感病毒、EDS76病毒感染后的后遺癥、大腸桿菌病、激素分泌紊亂等。 腹腔內有血液或凝血塊: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破裂,如脂肪肝綜合征、副傷寒、成年雞白痢、彎曲桿菌性肝炎、雞卡氏住白細胞蟲病等。 腹腔有淡黃色或纖維素性或干酪樣或膠凍樣滲出物:見于由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引起的產蛋母雞的卵黃性腹膜炎、敗血霉形體、腹水綜合征等。 腹腔器官表面有石灰樣物質沉著:見于內臟型痛風。 腹腔器官表面有許多菜花樣增生物或大小不等的結節: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卵巢腺癌;也可見于成年禽結核病、大腸桿菌性肉芽腫等。 (4)肝臟 肝臟腫大,表面有圓形或不規則型的粟粒大至黃豆大小的壞死灶:見于盲腸肝炎(組織滴蟲病)。 肝臟腫大,表面有呈放射狀(星狀)壞死灶:見于彎曲桿菌性肝炎。 肝臟腫大,表面有廣泛密集的點狀灰白色壞死灶:見于急性禽霍亂、番鴨細小病毒病。 肝臟腫大,表面有散在的灰白色或灰黃色壞死灶:見于急性白痢、傷寒、副傷寒、鏈球菌病、大腸桿菌病;也可見于衣原體病、李氏桿菌病。 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腫瘤結節: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禽網狀內皮增殖癥。 肝臟腫大,表面有灰白色斑紋:見于青年、成年禽急性白痢、傷寒等。 肝臟腫大,有斑狀出血:見于包涵體肝炎、磺胺類藥物中毒、雛鴨肝炎、雛雞應激綜合征等。 肝臟腫大并出現肉芽腫:見于大腸桿菌性肉芽腫。 肝臟腫大,表面有纖維素性物質覆蓋(肝周炎):大腸桿菌病、霉形體病、肉雞(鴨)腹水綜合征、鴨傳染性漿膜炎。 肝臟腫大,呈青銅色或墨綠色:見于副傷寒、大腸桿菌病;也可見于葡萄球菌病、鏈球菌病。 肝臟腫大,硬化,呈土黃色,表面粗糙不平:見于慢性黃曲霉毒素中毒。 肝臟腫大,呈淡黃色或土黃色,質地柔軟易碎:見于雞脂肪肝綜合征、維生素E缺乏癥;也可見于傳染性貧血、住白細胞蟲病、傳染性法氏囊病。8 肝臟腫大,可延伸至泄殖腔處且質地柔軟易碎:見于大肝大脾病。 肝臟腫大,肝被膜下形成血腫:常由肝破裂引起,見于脂肪肝綜合征等;肝被膜下形成血腫,有時也見于胸部肌肉注射疫苗不當刺破肝臟后引起的。 肝臟萎縮,硬化:見于腹水綜合征的晚期、成年禽慢性黃曲霉毒素中毒。 肝臟有多量灰白色或淡黃色結節,切面呈干酪樣:見于成年禽結核病、鴨偽結核病。 肝臟表面樹枝狀出血:見于鴨出血癥。
7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4:04 | 只看該作者
1. 病(死)禽病理剖檢的準備、注意事項、程序、病料采集和送檢 家禽的病理剖檢在禽病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一點已為廣大禽病技術服務人員所重視。因此對禽場中出現的病、殘或死禽進行尸體剖檢,以便及時發現禽群中存在的潛在問題,防止疾病的爆發和蔓延。 (1)病理剖檢的準備 剖檢地點的選擇:應在遠離生產區的下風處,盡量遠離生產區,避免病原的傳播。 剖檢器械的準備:對于家禽剖檢,一般有剪刀和鑷子即可工作。另外可根據需要準備骨剪、腸剪、手術刀、搪瓷盆、標本缸、廣口瓶、消毒注射器、針頭、培養皿等,以便收集各種組織標本。 剖檢防護用具的準備:工作服、膠靴、一次性醫用手套或橡膠手套、臉盆或塑料小水桶、消毒劑、肥皂、毛巾等。 尸體處理設施的準備:對剖檢后的尸體應進行焚燒或深埋。 (2)病理剖檢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病理剖檢時,如果懷疑待檢的家禽已感染的疾病可能對人有接觸傳染時(如鳥疫、丹毒、禽流感等),必須采取嚴格的衛生預防措施。剖檢人員在剖檢前換上工作服、膠靴、配戴優質的橡膠手套、帽子、口罩等,在條件許可的條件下最好戴上細粒面具,以防吸入病禽的組織或糞便形成的塵埃等。 在進行剖檢時應注意所剖檢的病(死)禽應在禽群中具有代表性。如果病禽已死亡則應立即剖檢(一般應在死后24小時內剖檢,夏天在死后8小時內剖檢),應盡可能對所有死亡禽進行剖檢。 剖檢前應當用消毒藥液將病禽的尸體和剖檢的臺面完全浸濕。 剖檢過程應遵循從無菌到有菌的程序,對未經仔細檢查且粘連的組織,不可隨意切斷,更不可在腹腔內的管狀器官(如腸道)切斷,造成其它器官的污染,給病原分離帶來困難。 剖檢人員應認真地檢查病變,切忌草率行事。如需進一步檢查病原和病理變化,應取病料送檢。 在剖檢中,如剖檢人員不慎割破自己的皮膚,應立即停止工作,先用清水洗凈,擠出污血,涂上藥物,用紗布包扎或貼上創口帖;如剖檢的液體濺入眼中時,應先用清水洗凈,再用20%的硼酸沖洗。 剖檢后,所用的工作服、剖檢的用具要清洗干凈,消毒后保存。剖檢人員應用肥皂或洗衣粉洗手,洗臉,并用75%的酒精消毒手部,再用清水洗凈。 (3)病理剖檢的程序 活禽的宰殺:常用的方法有斷頸法(即一手提起雙翅,另一手掐住頭部,將頭部急劇向垂直位置的同時,快速用力向前拉扯);頸動脈放血;靜脈注射安樂死的藥液、二氧化碳(CO2)等。 將其尸體表面及羽毛完全浸濕,然后將其移入搪瓷盆或其它用具中進行剖檢。 將禽的尸體背位仰臥,在腿腹之間切開皮膚,然后緊握大腿股骨,用手將兩條腿掰開,直至股骨頭和髖臼分離,這樣兩腿將整個家禽的尸體支撐在搪瓷盆上。 沿中線先把胸骨嵴和肛門間的皮膚縱行切開,然后向前,剪開胸、頸的皮膚,剝離皮膚暴露頸、胸、腹部和腿部的肌肉,觀察皮下脂肪、皮下血管、龍骨、胸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肌肉、嗉囊等的變化。 沿下頜骨從剪開一側口角,再剪開喉頭、氣管、食道和嗉囊,觀察鼻孔、腭裂、喉頭、氣管、食道和嗉囊等的異常病理變化。此外在鼻孔的上方橫向剪開鼻裂腔,觀察鼻腔和鼻甲骨的異常病理變化。 在脊柱的兩側,仔細將腎臟剔除,可露出腰薦神經叢;在大腿的內側,剝離內收肌,可找到坐骨神經;將病禽的尸體翻轉,在肩胛和脊柱之間切開皮膚,可發現臂神經;在頸椎的兩側可找到迷走神經;觀察兩側神經的粗細、橫紋和色彩、光滑度。 切開頭頂部的皮膚,將其剝離,露出顱骨,用剪刀在兩側眼眶后緣之間剪斷額骨,再剪開頂骨至枕骨大孔,掀開腦蓋骨,暴露大腦、丘腦和小腦,觀察腦膜、腦組織的變化。 用剪刀剪開關節囊,觀察關節內部的病理變化;用手術刀縱向切開骨骼,觀察骨髓、骨骺的病理變化。 (4)病理材料的采集 病理材料的采集:送檢為宏觀病理學檢驗時,應送整個新鮮病死禽或病重的禽,要求送檢材料具有代表性,并有一定的數量;送檢為病理組織學檢驗時,應及時采集病料并固定,以免腐敗和自溶而影響診斷;送檢毒物學檢查的材料,要求盛放材料的容器要清潔,無化學雜質,不能防入防腐消毒劑。送檢的材料應包括:肝臟、胃、腸內容物,懷疑中毒的飼料樣品,也可送檢整個家禽的尸體;送檢細菌學、病毒學檢查的材料,最好送檢具有代表性的整個新鮮病死禽或病重禽到有條件的單位有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病料的采集。 病理材料的送檢:將整個家禽的尸體放入塑料袋中送檢;固定好的病理材料可放入廣口瓶中送檢;毒物學檢驗材料應由專人保管、送檢,并同時提供剖檢材料,提出可疑毒物等情況;送檢材料要有詳細的說明,包括送檢單位、地址、家禽的品種、性別、日齡、病料的種類、數量、保存及固定的方法、死亡日期、送檢日期、檢驗目的、送檢人的姓名。并附臨床病例的情況說明(發病時間、臨床癥狀、死亡情況、產蛋情況、免疫及用藥情況等)。
8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5:05 | 只看該作者
(15)關節 關節腫脹、觸之有熱痛感:見于關節周圍皮膚擦傷而引起的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也可見于慢性禽霍亂。如關節腫脹并沿肌腱擴散,則見于滑膜霉形體感染。 脛跖關節腫大、畸形、長骨短粗質地堅硬:見于錳缺乏癥、生物素缺乏癥。 關節腫脹、觸之堅硬、無熱感:見于關節型痛風。 骨關節腫大、骨質變軟:見于佝僂病。 (16)跖骨 跖骨上的鱗片隆起,有白色痂片:見于突變膝螨病。 跖骨增厚和粗大,外觀呈雨靴狀:見于骨瘤。 跖骨上的鱗片出血:見于禽流感。 (17)腳爪和肉墊 腳爪皮膚干燥:見于B族維生素缺乏癥或多種原因引起的腹瀉;也可見于內臟型痛風。 腳爪皮膚發紫或有出血點:見于雞新城疫、禽流感、急性禽霍亂雛維生素E缺乏癥。 腳爪蜷曲、麻痹:見于維生素B2缺乏癥、馬立克氏病;也可見于成年雞維生素A缺乏癥。 腳爪皮膚結痂干裂或脫落:見于泛酸缺乏癥。 “紅掌病”:表現為腳墊皮層脫落,已露出真皮,呈紅色,故名。見于雞生物素缺乏癥或腳墊受強氧化劑(如高錳酸鉀)等腐蝕所致。 腳爪和肉墊腫脹化膿:多為腳爪受外傷后感染化膿菌(如葡萄球菌)、霉形體所致;禽舍內墊料過濕也可見到類似的情況。 足蹼顏色發紺:見于小鵝瘟、鴨出血癥。 足蹼出現水泡:見于鴨感光過敏。 (18)蛋的形態異常或畸形蛋 砂殼蛋:表現為蛋殼上發生白堊色顆粒狀物沉積,蛋殼表面或兩端粗糙:見于鋅缺乏癥、飼料中鈣過量而磷不足;也可見于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等;偶見于母雞產蛋時受到急性應激,使蛋在子宮內滯留時間長,蛋殼表面額外沉積多余的“濺鈣”。 薄殼蛋:常由產蛋母禽的飼料中鈣含量不足或鈣磷比例失調,或環境急性應激等因素,影響蛋殼腺碳酸鈣沉積功能所致。見于籠養產蛋雞疲勞綜合征、骨軟癥、熱應激綜合征;也可見于某些傳染病和其他營養代謝病,如副傷寒、大腸桿菌病、白痢、新城疫、錳缺乏或過量等。 軟殼蛋:上述薄殼蛋產生的因素幾乎都可能導致軟殼蛋的出現。此外,還可見于鋅缺乏癥。 粉皮蛋:表現為蛋殼顏色變淡或呈蒼白色,見于蛋新城疫、禽流感等;也可因蛋禽受營養或環境因素應激后,影響蛋殼腺分泌色素卵嘌呤的功能所致。 雙殼蛋(即具有兩層蛋殼的蛋):見于母禽產蛋時受驚后輸卵管發生逆蠕動,蛋又退回蛋殼分泌部,刺激蛋殼腺再次分泌出一層蛋殼,從而成為雙殼蛋。 無殼蛋:見于由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所致的蛋禽卵黃性腹膜炎;在蛋雞內服四環素類藥物或在產蛋時受到急性應激時也可見到類似的情況。 血殼蛋:常由于蛋體過大或產道狹窄引起蛋殼表面附有片帶狀血跡,見于剛開的母禽;也可由母禽蛋殼腺黏膜彌漫性出血所致。 裂紋蛋(蛋殼骨質層表面可見明顯裂縫):見于錳缺乏癥、磷缺乏癥。 皺紋蛋(即蛋殼有皺褶):見于銅缺乏癥。 血斑蛋:見于飼料中維生素K不足、芐丙酮豆素等維生素K類似物過量等。 肉斑蛋:見于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輸卵管炎。 小黃蛋(即蛋黃體較正常蛋黃小):見于飼料中黃曲霉毒素超標,從而影響肝臟對蛋黃前體物的轉運,阻滯了卵泡的成熟。 無黃蛋:見于異物(如寄生蟲、脫落的黏膜組織)落人輸卵管內,刺激輸卵管的蛋白分泌部,使分泌的蛋白包住異物,然后再包上殼膜和蛋殼形成很小的無蛋黃畸形蛋。也可見于某些病毒嚴重感染輸卵管上部所致,在產蛋禽多見。 雙黃蛋:見于食欲旺盛的高產母雞,這是由于兩個蛋黃同時從卵巢下行,同時通過輸卵管被蛋白殼膜和蛋殼包上,從而形成體積特別大的雙黃蛋。
9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6:01 | 只看該作者
(9)頸 家禽的頸部一般較長,由頸椎、肌肉、神經、皮膚和羽毛等組成,呈“S”形彎曲,運動靈活。頸部的異常變化有: 扭頸:見于神經型雞新城疫、禽流感、大腸桿菌性腦膜腦炎、沙門氏菌性腦膜腦炎、寄生蟲性腦膜腦炎、維生素E缺乏癥、頸椎側突凸出壓迫神經等。 軟頸:見于家禽采食了含肉毒梭菌毒素的飼料或蛆而引起的中毒。 頸部皮下氣腫:見于頸氣囊或鎖骨間氣囊受外力作用破裂而使氣體溢至皮下而引起。 頸部腫脹物:見于頸部的纖維瘤。 皮下或頸下出血:見于磺胺中毒。 (10)嗉囊 家禽的嗉囊位于頸基部的胸腔入口之前,略偏于右側,是食管擴大形成的,食物充滿后呈紡錘形。檢查時,用手觸摸嗉囊內容物的數量及其性質,如水分、粘液、飼料、氣體及異物等。健康家禽喂食后不久,嗉囊飽滿而堅實,隨后逐漸排空。嗉囊的異常變化有: 嗉囊積液、觸之有波動感:見于雞新城疫、傳染性嗉囊炎、有機磷農藥中毒;偶見于蛔蟲引起的腸阻塞。 嗉囊堅硬、缺乏彈性:見于嗉囊秘結、異物阻塞;也可見于隔日飼喂的家禽由于暴食過多干粉料所致。 嗉囊觸之有捏粉樣感覺:見于禽霍亂、傳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嗉囊卡他、食入易發酵的飼料。 嗉囊空虛或食物不多:見于某些慢性疾病或飼料的適口性差或家禽處于疾病的嚴重期。如馬立克氏病、結核病、盲腸肝炎等。 嗉囊過度膨大或下垂:見于馬立克氏病導致的迷走神經的機能失調。此外,家禽在夏季過熱天氣,暴食或飲水過度時也可見到類似的情況。 (11)翅 家禽的翅又稱前肢,平時褶皺成“Z”字形緊貼于胸廓,活動時則運動自如。常見的異常變化有: 翅下垂: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翅下垂,甚至拖地。見于馬立克氏病、翅關節炎;也可見于抓家禽方法不當或機械原因所致翅骨骨折或翅關節脫位。 翅部皮下黑紫或皮下壞死:見于翅部受傷或由梭狀芽孢桿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 (12)胸部及龍骨 家禽的胸部由胸椎、肋骨、胸骨和烏喙骨及鎖骨、肌肉、神經等組成。 胸部龍骨“S”狀彎曲:見于維生素D缺乏,鈣、磷缺乏或比例不當所致的雛禽佝僂病。 胸腹側部囊腫:見于雞滑膜霉形體感染;也可見于由飼養管理不善(如家禽運動的平面不平整或硬刺引起的損傷或料槽太低,禽長期臥地吃料等)等引起的損傷。 (13)腹部 正常家禽的腹部豐滿,溫暖,柔軟而有彈性。檢查時主要是用手指觸診,以檢查其溫度,軟硬度,彈性和腹腔內臟器官有無異常變化等。其異常變化有: 硬臍(臍帶炎):見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等的感染。 腹部膨大,觸之有波動感:見于肉雞(鴨)腹水綜合征、卵黃性腹膜炎的中后期、肝腹水、蛋雞的輸卵管積水、蛋雞的卵巢腺癌所致的腹水等;腹部膨大,觸之肝的固定位置大大超出胸骨后緣,甚至可達恥骨前緣,多因肝腫大所致,見于大肝大脾病;蛋雞觸之有軟硬不均的物體,溫度高且有痛感,見于腹腔中卵子變性所致卵黃性腹膜炎初期;觸不到肌胃,多因禽的的腹部脂肪過多所致。此外在白痢、傷寒、支原體感染的病例中也可見到腹部膨大。 腹部蜷縮:見于禽結核病、白痢、馬立克氏病、盲腸肝炎、蛔蟲病、絳蟲病、吸蟲病等。 腹壁疝:臨床上較少見。 (14)泄殖腔 泄殖腔是糞道、尿道、生殖道的共同開口。泄殖腔的檢查是檢查者用左手抓住家禽的兩腿,把家禽的兩腿倒捻起來,此時應注意觀察肛門周圍的羽毛是否清潔,如果被稀糞污染(癱瘓家禽除外)是病態的標志。然后用右手指翻開肛門進行檢查,主要檢查肛門黏膜的顏色,松緊程度,干濕程度和異物等,正處在產蛋期的高產母雞(鴨或鵝),肛門呈白色,濕潤而松弛;低產或休產雞,肛門色澤淡黃,干燥而緊縮。泄殖腔的常見異常變化有: 泄殖腔周圍或局部發紅腫脹,并形成一種有韌性,似白喉樣的假膜,將假膜剝離后,留下粗糙的出血面:見于雞新城疫、鴨瘟、慢性泄殖腔炎。 泄殖腔腫脹,周圍覆蓋有多量黏液狀分泌物,其中有少量石灰質:見于蛋前殖吸蟲病。 泄殖腔明顯突出,甚至外翻,并且充血、腫脹、發紅或發紫:見于高產母雞或難產母雞不斷強烈努責而引起的泄殖腔脫垂;也可見于家禽的啄肛。 泄殖腔周圍的羽毛有稀糞沾污:見于白痢、副傷寒、新城疫、大腸桿菌病、傳染性法氏囊病、某些寄生蟲病等。
10
 樓主| 發表于 2007-1-3 19:26:26 | 只看該作者
4)口腔及口角 健康家禽口腔濕潤,黏膜呈灰紅色,口腔內溫度適宜,口腔及上鄂裂無異物。病禽則口腔溫度、濕度、黏膜顏色、上鄂等發生明顯的變化。 口腔內溫度升高、干燥:見于急性熱性傳染病及口腔炎癥,如雞新城疫、禽流感、口炎等。 口腔內溫度過低:見于慢性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慢性中毒所致的嚴重貧血;也可見于頻死期的家禽。 口腔黏液、唾液分泌增加:見于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霍亂、有機磷農藥中毒、口腔炎癥。 口腔流涎,并伴有大蒜味:見于散養家禽誤食噴灑有機磷農藥的蔬菜、谷物等引起的中毒。 口腔或口角流血:見于敵鼠鈉中毒、住白細胞蟲病;偶見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 口腔或口角流出煤焦油樣液體:見于雞肌胃糜爛癥。 口腔黏膜有黃白色隆起的小結節:見于維生素A缺乏癥、煙酸缺乏癥。 口腔黏膜形成黃白色干酪樣假膜或潰瘍:見于白色念珠菌病;也可見于白喉型禽痘。 口腔上鄂內有淡黃色干酪樣物質:見于維生素A缺乏癥、波氏桿菌病;偶見于傳染性鼻炎。 口腔外部及口角形成黃白色假膜:見于霉菌性口炎。 5)冠、肉髯、耳垂 正常(雞)冠、肉髯及耳垂是由皮膚褶所形成的。(雞)冠、肉髯、耳垂的異常變化有:雞冠、肉髯色澤蒼白:見于考氏住白細胞蟲病(白冠病)、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雞傳染性貧血、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慢性白痢、嚴重的絳蟲病、蛔蟲病、內出血(如肝破裂)、飼料中某些微量元素(如鐵、鈷)的缺乏。另外也見于產蛋高峰期的健康家禽。 雞冠、肉髯發紺,觸之高熱:見于雞新城疫、禽流感、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禽霍亂、傳染性鼻炎、李氏桿菌病、肉雞腹水綜合征等;也可見于盲腸肝炎、有機磷農藥中毒。 雞冠、肉髯呈紫黑色,溫度降低:見于頻死的家禽。 雞冠、肉髯呈櫻紅色:見于一氧化碳中毒。 雞冠、肉髯呈藍紫色:見于家禽亞硝酸鹽中毒、蝰乙醇中毒、亞硒酸納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禽霍亂、成年雞的維生素B1缺乏。 雞冠、肉髯、耳垂有棕色或黑褐色結痂:見于皮膚型禽痘;也可由家禽的相互爭斗啄傷所致。 雞冠、肉髯有一層黃白色鱗片狀結痂,呈白色斑點或斑塊狀:見于皮膚真菌病(冠癬)。肉髯腫大、肥厚:見于慢性禽霍亂、雞黃脂瘤病、雞類脂肪中毒、結核菌素陽性試驗;也可見于肉雞腫頭綜合征。 雞冠、肉髯發育不良或縮小:見于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或其它腫瘤性疾病、嚴重的寄生蟲病、蛋白質缺乏癥等。 雞冠傾倒:見于去勢的公雞和停產母雞。 6)眼睛 家禽的眼睛包括上下眼瞼和第三眼瞼以及眼球等。檢查時應首先觀察眼睛的形狀和清潔度,健康家禽的眼睛圓而有神。其異常變化為: 眼瞼腫脹、流淚:見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鴨瘟、鴨流感、慢性禽霍亂、敗血霉形體病、大腸桿菌病眼炎;禽舍內福爾馬林氣體、煤油燃燒氣體以及氨氣的刺激。也可見于維生素A缺乏、禽流感、嗜眼吸蟲病、眼內線蟲病。 眼瞼腫脹、瞬膜下形成球狀干酪樣物:見于霉菌性眼炎;眼結膜內有隆起的小潰瘍灶及不易剝離的豆腐渣樣滲出物,見于白喉型禽痘;眼結膜內有黃白色凝塊,見于維生素A缺乏癥。 眼結膜充血、潮紅:見于家禽的急性熱傳染病。 眼結膜充血或眼內出血:見于住白細胞蟲病;也可見于禽流感;偶見于眼睛外傷。 眼結膜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大腸桿菌性眼炎、衣原性眼炎、副傷寒、生物素及泛酸缺乏癥。 眼結膜有出血斑點:見于禽流感。 眼結膜蒼白:見于慢性傳染病及嚴重的寄生蟲病,如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傳染性貧血、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慢性雞白痢、嚴重的絳蟲病、蛔蟲病、家禽的內出血(如肝破裂)。 角膜混濁、流淚:見于氨氣灼傷;也可見于維生素A缺乏。 虹膜褪色、瞳孔縮小:見于馬立克氏病;也可見于有機磷中毒。 瞳孔散大:見于阿托品中毒;也可見于頻死期的家禽。 瞳孔反射消失、晶狀體渾濁:見于禽腦脊髓炎。 眼的切跡綜合征:表現為眼瞼上出現一個小痂或糜爛,然后發展成裂紋,一側還貼附著一小片肉,多見于籠養產蛋雞,目前病因不清。 7)鼻腔和鼻液 家禽有兩個互相連通的狹窄而呈圓形的鼻孔,位于上喙基部背側。檢查時可用右手固定頭部,先看兩側鼻孔周圍是否清潔,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稍用力擠壓兩鼻孔,觀察鼻孔內有無分泌物或異物。其異常變化有: 鼻腔有多量粘液膿性或漿液性分泌物:見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敗血霉形體病、大腸桿菌病、曲霉菌病、慢性禽霍亂、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病。 鼻腔有牛奶樣或豆腐渣樣分泌物:見于維生素A缺乏癥、傳染性鼻炎。 8)眶下竇 眶下竇又稱上頜竇,為一略呈三角形的小腔,有口與鼻腔相通。常見的異常變化有: 眶下竇腫脹:見于慢性呼吸道病、支原體病、傳染性鼻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3 13:1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