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2690|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帖] 沒有農會就沒有臺灣的現代化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6-12-28 17: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ont size=3>記者 倪方六 </font>2006年12月21日 17:32 來源:《鳳凰周刊》<br>
<br>
<font size=3>“大陸農業也是小農經濟,是比臺灣更小的小農,大陸農民更需要農會。”陳希煌認為兩岸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習慣完全一樣,可以借鑒成功的發展經驗。</font><br>
<br>
<font size=3>2006年9月21日,臺灣前“農委會”主委、現任臺灣雜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的陳希煌接受了《鳳凰周刊》的專訪,對比兩岸的農業發展與農業政策,并提出一己之見。</font><br>
<br>
<font size=3>作為臺灣著名的農業專家,陳希煌曾任臺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對臺灣的農業政策做了30年的研究,在海內外發表有影響的農業經濟方面的論文100多篇。</font><br>
<br>
<font size=3><b>農會促進了臺灣農業的現代化</b></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臺灣農業生產的現狀如何?</font><br>
<br>
<font size=3>陳:臺灣的土地實行私有制,臺灣光復以后,民國政府實行“土地改革”,大批的佃農變成了自耕農。當時的臺灣是完全的農業社會。但由于政府注意扶持農會,發揮農會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使得臺灣經濟奇跡般地連年持續增長。臺灣很快成為了亞洲的“四小龍”之一,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化,目前臺灣已變成了工業社會,農業產值的比重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就農業本身來講,臺灣仍屬于典型的東亞小農經濟模式。</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農會在臺灣經濟的發展中有什么樣的作用?</font><br>
<br>
<font size=3>陳:舉個例子來說吧,在1963-1964年間,當時世界糖價由每噸800美元,飛漲到每噸1800美元,當時南美等許多產糖地區的甘蔗產量普遍下降,而在農會的指導、支持下,獨有臺灣地區的甘蔗產量穩定增加。1963年臺灣糖產量是80萬噸,1964年增長了10萬噸,達到90萬噸,僅此一項,臺灣的農民就給臺灣賺回了高達40億美元的外匯。</font><br>
<br>
<font size=3>臺灣農戶人均土地不到一公頃,在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的背景下,有組織的生產、保險、運銷都是農民需要的。所以,臺灣當時通過支持、扶助農會來幫助農民,從而促進農業的進步,最后達到整個農業發展。不然的話,農民生產了一些東西,自己挑到菜市場去賣,是發展不起來的,與現代的農業生產規律是相違背的。農會促進了臺灣農業的現代化,小農是無法現代化的。</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農會內部是如何運作的?</font><br>
<br>
<font size=3>陳:農會是農民自己的民間組織,臺灣省農會是全部農會的聯合會。上級農會理事由下級農會代表出任,但上級農會與下級農會之間誰也控制不了誰,誰也管不了誰,上級農會可以指導下級農會,具體也管不了。如果鄉鎮的農會出了問題,可以請縣農會幫忙,縣農會沒有辦法幫忙,那就找省農會。</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農會與政府機構的關系如何處理?</font><br>
<br>
<font size=3>陳:農會目前成為有省、縣、鄉三級機構的綜合性組織,政府干涉不了,農會完全是在農民自主的基礎上建立的,農會的領導都是農民自己選出來的,只是接受同級相應級別的農政部門的指導。</font><br>
<br>
<font size=3>事實上,臺灣農會與政府部門之間還是一種合作關系,政府對當地有什么政策性的東西可以通過農會進行傳達。當然農民有需求,也可以通過農會傳達給“農委會”。一個是民間的,一個是政府的。</font><br>
<br>
<font size=3>農會是政府與農民的橋梁。臺灣農會與政府的運作關系是相當良好的,但有時也會發生摩擦。如有時農民受了委曲,政府沒有照顧到,通過行政系統又反映不了,那農會與政府間就會產生摩擦,摩擦一多,積小成大,大的摩擦產生就會有大的農民運動出現。2003年,曾有13萬農民到臺北游行示威就是一例。</font><br>
<br>
<font size=3><b>臺灣農會是多功能的組織</b></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臺灣農會與日韓、歐美的農會有什么不同?</font><br>
<br>
<font size=3>陳:歐美農會比較大,專業性也強,有各種各樣的聯盟,如技術聯盟、經濟聯盟等等,但主要是以農產品的運銷為主。日本的不叫農會,叫農協。日本農協與臺灣農會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日本農協多少都有一些政治色彩在里面,它們的農協喜歡拍政府的馬屁。韓國的農會我不太清楚。臺灣農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會,從服務小農出發,保護農民的權益,是多功能的組織。</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您覺得臺灣目前的以農會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模式是否適合大陸?為什么?</font><br>
<br>
<font size=3>陳:上世紀50年代,臺灣的農業狀況與大陸現在是一模一樣的,城市化小,大多是農民。但后來就不一樣了。臺灣走民主政治的模式,培養農民獨立自主的意識,放手讓農民去組織農會,參加技術組織。農民選出了自己的代表出來加入參與農會管理,而這些代表當時都是農民中的精英分子。在這種背景下,臺灣創造了一個農業發展的奇跡。</font><br>
<br>
<font size=3>臺灣在農業發展的歷史是走過很多冤枉路,到今天才有一部很完美的促進臺灣農業發展的制度和思路,證明這是適應臺灣小農經濟的最好模式。這套模式如果臺灣能適應,那么有些經驗就應該能適應大陸的社會。</font><br>
<br>
<font size=3><b>大陸可以參考臺灣農會模式</b></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您對大陸農業有什么印象?</font><br>
<br>
<font size=3>陳:我對大陸是了解一些的,大陸農民沒有自己的組織,大陸農業也是小農經濟,是比臺灣更小的小農,大陸農民更需要農會這樣的組織。我建議大陸不要成立臺灣這樣的多功能的農會,而是成立單項功能的農會,比如農民營銷組織。多功能的農會里面牽涉的問題多,如果只讓你做產品的運銷,其它你就不要管,這也不會產生什么問題。其實,還可以通過立法來限制農會的規模。</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大陸最應該向臺灣學習什么?</font><br>
<br>
<font size=3>陳:臺灣在農業的規章制度和農會章程上是很先進的,大陸可以參考,這里不宜說是學習了。這些法規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一路修改過來的,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臺灣農業的發展模式參考了日本,當然歐美的也參考,但相比起來日本的能適應臺灣,因為日本也是小農。</font><br>
<br>
<font size=3>臺灣的農會模式為什么值得大陸來參考?相比日本、韓國、歐美,臺灣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習慣與大陸完全是一樣的,一脈相承。我想,大陸學日本也有背景的顧慮,學歐美則根本不可行,因為他們是大農。</font><br>
<br>
<font size=3>“企業加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很危險”</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臺灣在農業發展中出現過什么問題,值得大陸引以為鑒呢?</font><br>
<br>
<font size=3>陳: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大陸應該注意,這是在臺灣身上發生過的。當時美國的綜合養殖很先進,兩三個人可以養幾千頭甚至上萬頭的豬,效率非常高。臺灣當時的養殖很落后,于是,政府希望學習美國的經驗,推動臺灣的綜合養殖。</font><br>
<br>
<font size=3>可是在臺灣進行企業化的綜合養殖后,糟糕的事情出來了。綜合養殖效率高,成本低好賣;而農民10頭20頭作為副業養的豬,成本高,價格貴就賣不出去。最后農民的這種養殖全被打垮了。而農民是通過養豬副業來取得現金,維系生產生活的。孩子要上學的時候就賣幾頭豬,耕作的時候也是賣幾頭豬來買種子化肥什么的。副業被打垮了,整個農業自然就被打垮了。</font><br>
<br>
<font size=3>所以1975年到1980年這5年間,臺灣的農民非常苦。后來當局一看不對頭,政府出錢補助給農民,進行農業救助。現在臺灣每年有好幾百億新臺幣,補助給臺灣農民。其實,當時的綜合養殖應該慢慢引進來,先把農民養豬進行規模化,提高其競爭力,再推動綜合養殖。所以大陸在這一點上一定要小心,現在大陸有的地方推行企業加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這很危險。一般企業到農村后,會把小的家族經營和養殖全部打垮的,大陸有8億農民啊!</font><br>
<br>
<font size=3>《鳳凰周刊》:臺灣與大陸在農業等方面可以有什么樣的合作?</font><br>
<br>
陳:目前還是在運銷即產銷方面吧,臺灣農會可以幫助大陸的農民,改善農業技術,除了產品運到大陸去賣,農會經驗、生產技術都可以傳送給大陸農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6-12-28 17:01:44 | 只看該作者

re:看看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好好學一學...

看看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好好學一學。<img src="leadbbsfile/UBBicon/em16.GIF"  align=absmiddle border=0>
板凳
發表于 2006-12-29 22:02:09 | 只看該作者

re:這個農會和臺灣原來的農復會是一個組織嗎?

這個農會和臺灣原來的農復會是一個組織嗎?
地毯
發表于 2006-12-30 00:05:38 | 只看該作者

re:原來這樣啊,我原來認識的那個老師以前就是...

原來這樣啊,我原來認識的那個老師以前就是農復會的負責人,也是有提高臺灣農業的作用的。聽他講過而已<img src="leadbbsfile/UBBicon/em17.GIF"  align=absmiddle border=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8 00:3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