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22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養管理] 奶牛腹瀉怎么預防治療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8-12-28 09:4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犢牛腹瀉防治措施原創: 馬 翀 [url=]中國奶業[/url] 2016-08-27

犢牛腹瀉防治措施
摘要:腹瀉是牛場犢牛期飼養管理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健康問題之一。雖然犢牛腹瀉的原因復雜,但其病生理學基礎均為腸道液體平衡紊亂、電解質平衡失調,發病犢牛多因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和酸中毒致死。從病因學角度來看,犢牛腹瀉的原因可分為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兩大類,非感染性因素主要為管理因素和營養性因素,而感染性因素可根據病原種類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原蟲性和其它因素。對于犢牛腹瀉,治療原則為改善機體脫水狀況、調節電解質平衡和糾正酸中毒。生產中,可通過改善懷孕后期奶牛、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和初乳飼喂管理等方式來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率。
關鍵詞:犢牛;腹瀉;預防;治療;初乳
    腹瀉是牛場犢牛期飼養管理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健康問題之一,也是牛場中導致犢牛死亡的最常見原因。犢牛腹瀉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犢牛腹瀉的原因很多,表現出的嚴重程度各異,可從最輕微的消化不良到致死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犢牛腹瀉不僅嚴重危害犢牛健康,而且犢牛死亡、治療費用和治愈犢牛長期生長發育不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影響牛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據報道,世界范圍內的奶牛場犢牛腹瀉發病率 20%~100%不等。所以,對于奶牛場,犢牛腹瀉的防治是犢牛飼養管理的重中之重。犢牛腹瀉的高發期為 1 月齡內,但通過良好的飼養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發病率。
1 癥狀
    因其病因復雜,犢牛腹瀉的臨床表現根據病程可從稀軟糞便至半昏迷狀態表現多樣(參見圖 1)。發病初期,犢牛排出稀軟、水樣糞便;隨著病程的發展,犢牛可能表現出脫水的癥狀(如眼窩下陷、粘膜干燥、被毛焦燥等);隨著脫水狀況的加重,患犢可能表現出末梢發涼、食欲減退或廢絕、喜臥或難以站立、昏迷等癥狀。
                  
2 原因
    已知可導致犢牛腹瀉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1)非感染性因素,和 2)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管理因素和營養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細菌性、病毒性、原蟲性和其它因素。在控制感染性犢牛腹瀉時,必須考慮非感染性因素,否則難以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2.1 非感染性因素
    所謂的非感染性因素,可以理解為管理的不足。新生犢牛飼喂不當、飼養環境惡劣或護理不當等均可導致犢牛腹瀉爆發。最常見的原因如下:
2.1.1 管理因素
    懷孕后期母牛的營養不足,不能滿足其能量及蛋白的需要量;同時,因攝入的 VA、VE 和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嚴重影響初乳的產量和質量。產犢環境和犢牛飼養環境惡劣,泥濘、骯臟、青年牛和成母牛混用產圈、應激等環境因素易使犢牛接觸感染性病原,繼而引發腹瀉。難產的犢牛、天氣惡劣時,犢牛需加強護理,否則易患腹瀉。初乳質量差、飼喂量不足、飼喂時間不當等管理因素也是導致犢牛腹瀉的因素。
2.1.2 營養因素
    在環境條件惡劣時,應轉變犢牛的護理方式以滿足犢牛的需要。任何常規飼喂習慣的變化,均可導致犢牛營養性腹瀉。如飼喂時間間隔的延長,犢牛可能因過度饑餓而采食過量的牛奶,導致犢牛排出灰白色稀軟糞便,呈營養性腹瀉表現。所排出的灰白色稀軟糞便為流經腸道未被消化的牛奶。
2.2 感染性因素
    細菌、病毒和原蟲是犢牛腹瀉最常見的感染性因素。一般情況下,患犢會同時感染多種病原。通常,可從糞樣或病死犢牛的小腸分離到這些細菌、病毒或原蟲,但其中部分微生物也可在健康犢牛或成年分離到。實驗室診斷可有助于防控和治療方案,并可用于分析其來源。如分離到沙門氏菌時,可通過藥敏試驗確定抗生素治療方案,但對于病毒和原蟲感染的患牛,抗生素治療無效。下文中對常見的犢牛腹瀉病原進行簡單的描述,可根據常見病原的發病時間初步確定其可能的病原,但糞便的性狀、顏色等常與病原相關性不大。
2.2.1 細菌
1)大腸桿菌
    絕大多數犢牛于 5 日齡內發病;多種大腸桿菌可引發犢牛腹瀉,有些為常在菌,可導致敗血癥;新生犢牛腹瀉的最常見病原菌為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TEC),ETEC 的菌毛抗原可粘附于腸絨毛表面,其黏附素主要為 F5(原名 K99);ETEC 引發的新生犢牛腹瀉發病迅速,病程短,從表現出虛弱、腹瀉、脫水至死亡常不超過 24
小時;患犢常在腹瀉前表現出嚴重的脫水癥狀,部分病例死亡前無腹瀉癥狀;抗生素治療多無效,液體療法可有效降低患犢的死亡率;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也可引起犢牛腹瀉。
2)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不僅是犢牛腹瀉的一種重要病原,也是犢牛敗血癥的一種重要病原之一,還可引發肺炎;對于犢牛腹瀉,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都柏林沙門氏菌是其重要病原;可用抗生素預防本病;沙門氏菌引發的犢牛腹瀉多見于 15 日齡以上犢牛;患犢糞便內可見血液和脫落的腸粘膜;患犢治療反應不明顯,病程常持續 1‐2 周;
都柏林沙門氏菌感染的患犢,可能使其終生攜帶病原并向外散播;可從未經巴氏消毒的廢奶中分離到沙門氏菌;沙門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人類(尤其是兒童)接觸排菌的患犢,可發生沙門氏菌病。
3)梭菌
    多種產氣莢膜梭菌可導致犢牛腹瀉,主要為產氣莢膜梭菌 B 型、C 型和 D 型;最為典型的病例,發病突然,可表現為猝死或虛弱;犢牛死亡前可見急腹痛或神經癥狀;剖檢可見典型的小腸出血癥狀。
2.2.2 病毒
1)輪狀病毒
    30 日齡內的犢牛糞便中多可分離到輪狀病毒;感染犢牛不一定發生腹瀉;輪狀病毒引發的犢牛腹瀉多發于 5‐15 日齡;飼喂免疫母牛的初乳有保護作用;雖然輪狀病毒感染的犢牛病程較短,但對腸粘膜破壞嚴重。
2)冠狀病毒
    與輪狀病毒一樣,冠狀病毒也可在多數犢牛糞便內分離到,但不是所有感染犢牛都發病;冠狀病毒感染的犢牛對腸道造成的損傷較輪狀病毒更嚴重,所以容易造成繼發感染引起嚴重的腹瀉;糞便性狀和腹瀉發生時間與輪狀病毒感染相似;飼喂免疫母牛的初乳有保護作用;有證據表明,成牛冬痢與冠狀病毒有關。
3)牛病毒性腹瀉病毒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雖能導致犢牛腹瀉,但并非犢牛腹瀉的主要病原;如犢牛出生后短期內感染,可能引發 4‐10 周齡犢牛出血性腸炎;本病毒也可引發斷奶犢牛肺炎。
2.2.3 原蟲
1)隱孢子蟲
    隱孢子蟲對犢牛來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寄生蟲,可為犢牛腹瀉的原發病因,也可為繼發病因;發病犢牛多為出生后短期內感染,腹瀉多見于 5‐30 日齡犢牛;可糞檢確診;可在環境中存活;被動免疫差、受到冷應激或營養不良的犢牛易感;初乳飼喂管理對該病原的影響不大;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很多犢牛呈隱性感染過程;有些預防性藥物可延緩卵囊的排出;可感染人,引發腹瀉。
2)球蟲
    艾美爾球蟲引起的犢牛腹瀉多發于 21 日齡后,也可見于 4‐6 月齡;亞臨床感染的犢牛抵抗力下降,生長率低;一旦發病,難以治療;可用藥物預防。
3)賈地鞭毛蟲
    賈地鞭毛蟲引發犢牛腹瀉的病例較少;可導致 2‐4 周齡的犢牛腹瀉;健康犢牛糞便內也可分離到賈地鞭毛蟲。
2.2.4 其它
    霉菌和酵母菌
    霉菌和酵母偶可見于剖檢犢牛的胃部和腸道;通常認為真菌并非犢牛腹瀉的原發病原;多由治療時使用大劑量抗生素導致,偶可見于口服補液治療后。
3 治療
    雖然犢牛腹瀉的原因復雜,但其臨床表現以腸炎和脫水為主。腹瀉犢牛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多非病原感染導致。所以,治療犢牛腹瀉時應以糾正脫水狀況和調節電解質平衡為主。
3.1 液體療法
    患犢的脫水程度可根據其精神狀態、眼窩下陷程度和皮膚彈性試驗來判斷,同時也可通過患犢臨床表現判斷其體內酸堿平衡狀況,判斷方法參見表 1 和表 2。根據脫水程度和酸堿平衡狀況,可選擇適當的補液方式。通常情況下,脫水 8%以下的患犢可通過口服方式補液(ORT);脫水超過 8%時,需結合靜脈輸液(IV)和口服補液的方式糾正脫水狀況和酸堿平衡。
口服補液治療時,用量可按 2L/次,3~6 次/天給予;脫水嚴重者,需計算補液量。計算方法為:所需補液量=脫水狀態+ 治療期間失水+ 正常維持需要= 脫水 % × 體重+ 60 ~ 80ml/Kg/天 +失水/天正常情況下,犢牛每天失水量可按 2L 計算。以體重 40kg,脫水 10%的腹瀉犢牛為例:補液量=10%×40+60×40+2=8.4L因脫水超過 8%,犢牛需部分靜脈補液,治療時可 3L 液體 IV,5.4L 液體 ORT。
    補堿量計算方法為:堿缺失量=酸中毒%×體重×0.6(酸中毒%=正常 HCO3‐—實測 HCO3‐或根據表 2 得出的估計值)以體重 40kg,酸中毒 10%的犢牛為例:補堿量=10×40×0.6=240mmol HCO3‐
3.2 抗生素療法

    抗生素對腹瀉犢牛的治療效果不定,與其原因有直接關系。除沙門氏菌引起的犢牛腹瀉外,其它多無治療意義。
3.3 其它治療方法
    對于犢牛腹瀉,治療時可配合使用一些抗炎藥物和吸附劑。目前市場上可用的抗炎藥物主要為第三代氟尼辛及第四代抗炎藥物美洛昔康;吸附劑可用活性炭、高嶺土等,口投給藥。
3.3.1 預防
    因犢牛腹瀉可由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導致,故其預防需從飼養管理、初乳飼喂好環境管理等多方面考慮。
3.3.2 飼養管理
    預防犢牛腹瀉首先應從懷孕母牛開始,懷孕后期的母牛日糧中的能量、蛋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配比應平衡。要考慮奶牛飼養過程中所面臨的應激問題,盡量避免應激的發生。規范的飼養管理確保日糧滿足懷孕母牛的營養需要,避免產出弱犢,改善奶牛初乳質量,結合良好的初乳飼喂規程,可有效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對于犢牛,飼養方式、新生犢牛護理、犢牛舒適度等均需高度重視。在規模化牛場,哺乳期犢牛多用獨立的犢牛島單獨飼養,斷奶后犢牛按月齡段混飼。哺乳期使用高床犢牛島單獨飼養的犢牛,病原污染機會較少,可有效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率。
3.3.3 初乳飼喂
    對于部分犢牛腹瀉的病原,初乳飼喂管理可有效降低其感染率與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初乳的飼喂,可遵循“3Q”原則,即及時(Quickness)、足量(Quantity)和質量(Quality),及時指犢牛出生后 2 小時內飼喂優質初乳、足量指飼喂量達體重 10%、質量指飼喂優質初乳,所謂優質初乳指 IgG含量達 50mg/ml 的初乳(盡量飼喂經產牛初乳)。
3.3.4 環境管理
    病史分析結果發現,犢牛腹瀉的爆發多與“惡劣天氣”有關。但天氣狀況多不可預測,并不可控。但對于犢牛出生、生長的環境,是可控的。新生犢牛需在干燥、干凈的環境內出生和生長,以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可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確保新生犢牛和哺乳期犢牛生長發育的環境干燥、干凈,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率。管理好的牛場,可設立獨立產圈以確保產犢規范。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犢牛飼養環境中的通風、保暖、降溫等也可為犢牛期生長發育提供有力的保障,避免犢牛腹瀉的發生。
    雖然犢牛腹瀉是犢牛飼養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但通過良好的飼養管理措施可有些降低其發病率,通過標準化治療規程,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規范化預防措施和標準化治療規程,是降低犢牛腹瀉發病率,減少犢牛死淘的重要保障,是確保奶牛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閱讀 4236
44




作者已設置關注后才可以留言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9 01:4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