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增斌
微信ID:YZZYJLR2016
導讀
豬場要想每批次達到既定配種目標,后備母豬的環境適應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環節。配種前,引進的后備豬需逐漸暴露于原豬群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環境中,這樣可使后備豬提高免疫力,不致受突發疾病的威脅。環境適應期管理的另一目的是保證向配種車間提供穩定的后備豬,以滿足配種目標的需要。為達到這兩個目的,必須有一套說明詳細的管理程序。規模豬場只有正確地執行環境適應程序,讓后備豬逐漸暴露于原有豬群的微生物環境中,才能確保配種舍有高免疫力的后備豬引入以達到配種目標。
1.jpg (57.31 KB, 下載次數: 4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21 09:33 上傳
2.jpg (99.1 KB, 下載次數: 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21 09:33 上傳
3.jpg (81.01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21 09:33 上傳
環境適應期,是指從后備母豬引進豬場到進入配種舍進行配種的這段時間。在這期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引進的后備母豬能有一個較長的繁殖生命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向配種舍提供足夠的后備豬以實現配種目標。如果后備豬在這期間遭受高水平病原微生物(細菌和病毒)的威脅,它們就不能發情或延遲發情,這樣就不能滿足配種所需母豬頭數。因此,適應程序就設計為讓后備豬有節制的與原有豬群接觸,逐漸暴露于原有豬群的生物體中,這樣可使后備豬對豬場現存疾病產生免疫力,對那些以前未曾接觸過的疾病也可產生免疫力,而不致使后備豬在進入原有豬群時感染疾病。此外, 后備豬在長途運輸的應激后也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飼料、新的供水體系和飼養員。
環境適應期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把后備母豬暴露于公豬中,從而刺激發情。適當的刺激程序可使后備母豬在合適的時候發情,以便按所需要的時間進行配種。
因各豬場的情況不同,需要由豬場獸醫制訂合適的環境適應程序。制訂程序須考慮引進種源和購豬豬場健康狀況的差異,一些特別的疾病及農場所能提供的設施。通常情況下,在實行環境適應的一系列程序前,要在場外隔離一段時間。
環境適應程序:這個“程序“不同于那種在長達12周的環境適應期里列舉管理內容的程序,它可用于每個農場討論制訂具體的程序規程。包括后備母豬環境適應方案, 疫苗接種方案,也包括整體防疫方案。
以下是隔離和環境適應最重要的幾個概念:
隔離: 真正的隔離,包括把后備母豬安置在一個獨立的設施內,遠離農場原有豬群以及其它豬場。 隔離的目的是要保護原有豬群在與后備豬(也許它們攜帶了某些病原)接觸前不受“新”疾病的侵襲,這些疾病也許已在引進種源的豬群中被確診。必要的檢查需四周時間。因實行隔離后延長了從購買到配種的時間,所以,購買時后備母豬要比不實行隔離的豬場的豬體重小,一般在80-90kg。
隔離舍進豬前必須全部清空,然后沖洗消毒。一旦進豬后,須實行嚴格的措施,以防原有豬群的疾病傳入。飼養員進出應淋浴、穿隔離舍專用服裝和靴子。常規工作如:飼喂、檢查等應在最后做,做完后不能再回原有豬群。
后備母豬在隔離舍期間,須每日檢查,看有無臨床癥狀,任何異常狀況都要作好記錄,及時通知獸醫。引進豬場和被引進豬場的獸醫之間的聯絡是很重要的,引進種源的豬一旦有何變化,就應立即告知引進豬場的獸醫。
很多疾病都有長達3周的潛伏期,所以在把后備豬混入原有豬群前,即隔離的第四周,獸醫要對后備豬進行一次健康檢查。這包括和引進種源豬場的獸醫一起檢查,引進豬場須無新病發現,并作臨床健康檢查。也包括采血檢測某些特定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所有檢查都表明豬只很干凈,后備豬即可轉到環境適應豬舍。隔離的過程耗時耗費多,但卻是最基本的保護原有豬群健康狀況的途徑,并使得后備母豬在運輸后有時間恢復。
轉入環境適應期:隔離后的后備母豬應該長到 95-100kg。如果后備母豬引進后直接進入環境適應期,體重應該有 100kg,約 150日齡。無論哪種情況,在進后備母豬前,環境適應舍都應清空,沖洗,消毒。絕對不能把后備母豬與其它豬只一起飼養,且要盡可能遠離其它豬舍,最好位于豬場的邊緣地帶。有時,環境適應程序也在隔離舍進行。
環境適應時期:為了有節制地把后備母豬暴露于該場的病原微生物中,使其逐步建立免疫力,最少需4-5周。然而,后備母豬在第三次發情時配種是合適的,所以假設它們在進入環境適應期7天后第一次發情,那么第三次發情前1周,也就是6周后它們就可以轉到配種房。實踐中這段時期通常為6-7周,這取決于后備母豬第一次發情的時間。如果引進種豬的豬場受疾病威脅大,獸醫會建議延長環境適應期,因此,所購后備母豬的體重應更小,這樣豬場才會產生更好的配種成績。
免疫接種:免疫接種是使后備母豬產生免疫力抵抗農場現有疾病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比暴露于豬只中等方法要可靠得多,也有效得多。后備母豬的免疫程序在免疫接種方案中有注釋,通常從引進后1周開始直到初產前3周。正確的接種時間、劑量和注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否則會降低保護作用或使免疫全部失效。
暴露于豬群病原微生物中:一般情況下,后備母豬到達后需要7天時間才能從運輸的應激中恢復過來并適應新的環境,這是因為應激使免疫機能暫時降低。從第二周開始讓后備母豬暴露于豬群的病原微生物中,這個方法不是最恰當的科學的方法,因為豬群中的疾病水平不穩定,因此后備母豬在與豬群接觸的過程中獲得的免疫程度也有所不同。然而原則是讓數量少的后備豬接觸豬只和糞便,這樣可使免疫水平趨于一致,而不會使后備母豬的免疫系統發生顛倒現象。豬的類型、數量和接種時間要根據獸醫的意見確定。把一些年輕的淘汰母豬(產了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放在鄰近后備母豬的欄內,根據程序中的建議,允許豬有鼻對鼻的接觸。這些淘汰母豬比老母豬更容易傳播病原體,因為老母豬具有高水平的免疫力。產房母豬和仔豬的糞便也是提供病原體的一種較好的來源,少量的糞便可在欄內放較長時間。這種低水平的暴露應持續2-3周,才能使后備母豬在進配種房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
刺激發情:與公豬接觸會影響后備母豬的第一次發情以及同組豬只的同步性。通常后備母豬進環境適應期5-7天內,整個群體中的少數母豬就會開始第一次發情。刺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所有的后備母豬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情。
從環境適應期的第三天起用成熟公豬刺激發情,一天兩次,直到所有后備母豬都顯現發情,在后備母豬卡上記錄發情的時間。在第二次發情前幾天再用公豬刺激,直到察覺所有的母豬都已發情并做好記錄。這第二次刺激是為了提高整個豬群的同步性,同時也是為了預測第三次發情(即配種)的時間。
與公豬接觸會影響后備母豬的第一次發情以及同組豬只的同步性。通常后備母豬進環境適應期5-7天內,整個群體中的少數母豬就會開始第一次發情。刺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所有的后備母豬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情。有關這方面的措施見 刺激發情和同步發情。
從環境適應期的第三天起用成熟公豬刺激發情,一天兩次,直到所有后備母豬都顯現發情,在后備母豬卡上記錄發情的時間。在第二次發情前幾天再用公豬刺激,直到察覺所有的母豬都已發情并做好記錄。這第二次刺激是為了提高整個豬群的同步性,同時也是為了預測第三次發情(即配種)的時間。
【《后備母豬環境適應程序》(1),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