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溫氏股份董事長溫志芬坐客北大國發院朗潤園,成為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新近開啟的“朗潤企業家高端對話”第一期嘉賓。北大國發院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出席,并與溫志芬董事長對話,來自畜牧業的多位企業家及北大國發院MBA、EMBA校友與申請人等一同出席,并參與現場分享。 在溫志芬董事長進行獨立分享之前,陳春花教授簡要介紹了“朗潤企業家高端對話”的由來與定位。選擇溫氏股份作為整個系列活動的第一期,是因為溫氏股份在企業管理和產業戰略等很多方面有很強的代表性,尤其是這家公司對傳統產業的專注與堅守,能給大家帶來很多有價值的啟發。 溫志芬董事長在分享中首先簡要介紹了溫氏股份的發展史。公司創立于1983年,由他的父親聯合7戶家庭集資8千元開始創業(7戶八股)。經過34年發展,公司已經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目前市值超千億元。公司的業務也從早期相對單純的畜禽養殖,逐步擴展到畜禽養殖的上下游業務,成為農牧企業中的大型產業集團。 溫志芬作為溫氏家族核心成員之一,見證并參與了溫氏股份的成長過程。在他看來,溫氏股份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模式驅動力。溫氏早期就知道企業想做大,不能僅僅靠自己,要協同發展。因此,溫氏一開始就選擇了“公司+農戶”的模式。隨著形勢變化,這一模式后來又升級為“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兩者形成一個緊密的結合。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也堅持集團公司的產品標準和市場競爭力,謀求雙贏。 第二、技術創新驅動力,產學研合作。溫氏早期就不僅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畜牧系的老師合作,而且科技入股,不僅獲得了高端人才和科研技術的支持,而且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技術的不斷創新為公司環保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巨大支持,成為溫氏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第三、文化驅動力。秉承“精誠合作,齊創美滿生活”的企業文化理念,溫氏把創造的財富分享給所有的參與者,通過真誠的分享,把合作伙伴、股東、員工都一一凝聚起來,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動力。 在溫志芬董事長分享的基礎上,陳春花教授又結合自己多年的農業企業管理與戰略咨詢經驗,以及對組織行為學、領先之道等扎實的學術研究,對溫志芬董事長的演講做了精彩點評,并提出了多個單刀直入的問題,激發大家對企業戰略與管理創新的思考。 在陳春花教授看來,企業持續的發展會面臨四個問題的重大挑戰:第一,企業如何平衡企業自身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共贏與發展?第二,企業如何保障員工與企業一起成長?第三,企業如何面對挑戰、沖突以及機會的誘惑?第四,企業怎樣守護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她把四個挑戰與溫氏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做了總結。 陳春花教授表示,企業經營中,經常遇到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平衡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利益。對此,溫氏集團從創立之初就考慮到靠個人力量來發展難以長遠,所以通過入股方式把主要骨干都凝聚起來。后來與華南農業大學的合作也是入股方式。對于合作的農戶或家庭農場,溫氏也保持高度的開放,利益共享機制建得非常好。陳春花教授指出,這堪稱今天共享經濟的原型。 企業管理的第二大挑戰是怎么保證員工跟隨企業一同成長。對此,陳春花教授表示,溫氏也做得很好,用溫志芬董事長的話說,“讓所有創業人員都感覺到我不是雇傭的,我就是老板。這樣一來,大家進公司工作的時候會非常賣力。”溫氏在創業之初實行全員股份制,這對員工是很好的激勵。 企業管理中還要經常面對面對市場機會的誘惑。30多年來,溫氏沒有從事房地產、互聯網等熱門行業,一直堅持在以雞和豬為主業的畜牧業。陳春花教授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農業的市場規模大有關系,但更主要的還是企業戰略清晰,尤其決策層有非同一般的專注與定力。溫志芬董事長也表示,堅守在自己能力的范圍之內,非常不容易。這不僅需要領導層的堅持,高管、員工要統一認知還需要溫氏能真正在農業領域讓大家過上體面的生活。 最后一個挑戰是如何守護企業核心價值理念和企業文化。對此,陳春花教授認為,做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她還特別解釋了什么叫“會”,包括會做和做會,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真會做就更難。因為這需要你對行業、對產業、對技術、對產品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同時有很高的執行力。 陳春花教授在對話和點評中特別追問了華南農大的科技入股事宜。她認為,這不僅對溫氏的發展有巨大貢獻,這一模式對更多的企業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溫氏的專注與堅持非常可敬,但溫氏開放的心態和體制設計更值得大家去好好思考。 轉自:春暖花開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