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豬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涵蓋品種、環境、營養、管理、免疫、保健、環保等諸多板塊。由這七大板塊組成的木桶承載著豬場的生產力,任何一個板塊有所不足,都會使得豬場的生產舉步維艱。要保證產房仔豬發育良好、仔豬成活率95%以上;最大可能提高斷奶窩重;3.5周齡斷奶個體重6.5kg以上,產房管理必須精細化。產房仔豬的高成活率緣何而來?從仔豬出生起的精細管理而來! 1.斷臍帶:小豬出生后在離肚臍4-5cm處用消毒線條綁扎,剪斷,消毒。用衛生膠布把臍帶固定在腹下。切記:剪刀和臍帶斷口要逐頭消毒!! 2.剪牙:注意不要損傷牙床,剪牙鉗要鋒利,避免把牙根剪碎而造成感染。 3.斷尾:注意電切刀的溫度要能使斷切面形成保護性的結痂,避免流血和感染。 4.剪耳號:必須做好工具和傷口的衛生消毒工作。 5.閹割:必須做好工具消毒和局部消毒消炎工作。 6.預防小豬肢蹄損傷感染,產后5天內的小豬在母豬兩旁添加柔軟布墊,并用膠布包扎肢啼容易損傷的部位,避免小豬吃奶時四肢與欄舍磨擦造成損傷(據筆者所知:仔豬用繃帶,浙江伊科拜克有售,可咨詢當地經銷商)。 7.補鐵:剛出生小豬先天性缺鐵,不及時補鐵會出現缺鐵性貧血癥狀,抵抗力下降和容易患病。一般分兩次補鐵效果更好,出生第1天注射鐵劑1ml和第7天注射1.5ml/頭。 8.固定乳頭:初生小豬第一次吃初乳時飼養員就要對小豬做固定乳頭的工作,個體較大而強壯的小豬固定在母豬后部的乳頭,而出生較遲而弱小的小豬固定在母豬前部乳頭。 讓每頭初產小豬都能吃足夠的初乳,吃乳能力差的小豬飼養員要進行人工劑奶喂哺小豬,以提高小豬的被動免疫水平和一致性。 9.寄養:應在小豬剛出生36小時內進行。一般在小豬獲得充足的初乳后把較健壯的小豬寄養;但如果產仔母豬產后虛弱或泌乳量不足時應寄養較弱小的小豬。切記:絕不能把病殘豬放到剛出生小豬和健康小豬中寄養或混養。 10.滲出性皮炎預防:小豬輕度滲出性皮炎較常見,因此造成皮膚感染使抵抗力下降而繼發其它病原菌致死的病例也不少,應引起重視。滲出性皮炎除了某些疫病的癥狀表現外,與維生素有一定的關系,當這種現象比較多見時,在飼料中增加適當量的復合VitB和VitAD,可減少發生。 11.保溫:保溫工作很重要,尤其是有PCV2和PRRS存在的豬場,豬的抵抗力普遍較低的情況下,良好的保溫措施對控制疫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豬最適宜溫度:18-20°C --產程最短 --仔豬活力最強 剛出生小豬要求溫度達33-35℃,一周后可降至28-30 ℃,剛斷奶和剛轉欄的小豬要求溫度達28-30 ℃。 產房如果溫差過大對小豬應激很大,容易誘發潛伏病原爆發疫病。豬舍內要求安裝高低溫度計,以便于檢查每天溫差情況,把保溫工作做得更好。 管理人員和飼養員要隨時關注氣溫變化情況,尤其注意夜晚的溫度變化,采取一切應變措施,保證把保溫工作做好。千萬注意豬舍不能有賊風。 產房仔豬高成活率經驗總結如下: 1、首先注意做好防壓、防寒保溫工作; 2、及早讓仔豬吃足初乳; 3、及早固定好乳頭、保證窩均勻度; 4、注意兩次補鐵、硒,確保仔豬無貧血; 5、抓好仔豬早開食補料工作; 6、及時讓仔豬學會飲水; 7、時刻注意搞好衛生、抓好疫病預防工作。 來源: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