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我國養豬歷史悠久,豬種資源豐富,在豬種選育、飼養管理、豬病防治、豬糞處理和豬舍建筑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自 1978 年以來,我國養豬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在世界養豬生產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1978 年,我國生豬年末存欄數為 3 億頭,占全世界的 39 %;出欄生豬 1 . 6 億頭;豬肉產量 800 多萬噸;人均豬肉占有量 9.O 千克。 1997 年我國生豬年末存欄數達 4 . 7 億頭,占全世界的 50 %;出欄生豬 5.6 億頭,占全世界的 49 %;豬肉產量 4300 萬噸,占全世界的 49% 人均豬肉占有量 34 . 8 千克。然而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均肉類占有雖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僅為世界最高水平 ( 363.48 千克 ) 約丹麥的 1 / 10 ,約相當于美國的 3 / 10 ,歐盟的 4 / 10 。國際市場方面 , 我國是世界活豬出口大國, 1990 年活豬出口 300 萬頭,豬肉出口為 12 . 42 萬噸,豬肉罐頭為 9 . 09 萬噸。出口的主要市場位于我國周邊地區,有朝鮮、俄羅斯等東南亞和歐洲國家,還有香港和澳門等地區。事實上世界肉類食品市場的空間還很大,如我國近鄰的日本,就是世界第一進口豬肉大國,另外德國、意大利、法國和美國都是豬肉進口國。因此,隨著我國養豬生產的規模化、節約化、科學化,隨著養豬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疾病防治能力的加強、豬肉品質的改善,我國養豬業走向市場是完全可能的。 二 .經濟效益及影響 1. 影響因數 影響養豬的經濟效益分為外部和內部。外部因數有市場需求,供銷渠道,價格政策等;內部因數有豬種及其繁育技術,飼料和飼養技術,疾病防治及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等。 2. 養母豬的效益與影響因素 ①品種:母豬的品種和雜交組合不同,產仔數及仔豬育成率也不一樣。一般而言,我國地方豬種產仔數及仔豬育成率較高,而國外引進豬種的產仔數和仔豬育成率較低。 ②市場波動情況:這不僅直接影響母豬本身的飼養成本,而且影響苗豬的銷售價格和渠道,從而影響母豬的經濟效益。 ③生產組織與管理:生產組織與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母豬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是影響母豬生產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④飼料來源與供應情況:飼料來源廣泛,供應充足,能確保以較為理想的價格購入優質的飼料,不僅可以降低飼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母豬生產水平。 ⑤豬舍的利用率:如果一個豬場結構布局合理,豬群生產組織得法,則整個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均能確保高效。 ⑥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以勞動定額 ( 每個勞動力所飼養豬的頭數 ) 和每個勞動力所創造的產品數量及產值來衡量。 綜合來說,養母豬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斷奶仔豬和淘汰母豬,支出主要有母豬本身和哺乳仔豬的飼料耗、種公豬和后備母豬的部分飼料消耗以及人工工資、醫藥、水電、豬舍折舊及共同管理費等。 3. 養肉豬的效益與影響因素 從收支情況看影響養肉豬的經濟效益有內部技術和經營管理以及外部市場諸因素。內部因素表現在肉豬生長的快慢、耗料高低、死亡多少等,這些受到豬種及其雜交組合、飼料營養、飼養管理技術、疾病防治技術所制約。外部市場因素表現在飼料價格和生豬價格的變化,其受飼料市場和豬肉市場上的豬糧比價、豬肉供求關系所制約。就要看上述內外因素的影響如何,當內部潛力充分發揮,并能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拓寬銷售渠道,就有可能賺錢,甚至嫌大錢。若對市場價格周期的估測正確,就有希望取得養肉豬的更大的經濟效益。 4. 生產盈虧風險及抵御 多年來,我國養豬業的發展是呈現波浪式的,周期長短段不一。分析多年豬價的波動,基本上是遵循 “ 豬少價高,利大多養,豬多價低,利小少養 ” 的軌跡變化的。為適應市場需要,抵御養豬生產的風險,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①開發飼料資源;②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商品豬質量;②加強基礎建設,包括良種繁育體系和飼料工業體系、衛生防疫體系;④適度規模經營,加速產業化進程,開發深加工;⑤最好要能理順豬糧比價,使養豬生產者有利可圖,一般以不低于 6 : 1 ,最好在 7 : 1 ~ 8 : 1 。養豬生產者應在生豬發展周期中估測豬價的波動,決策投入或退出、擴大或縮小養豬生產。當豬價低、利潤少時,投資或擴大養豬生產較理想。而在養豬生產盈利高峰時,應逐步縮小甚至臨時停止養豬生產,可謂 “ 見好就收 ” 。如決策得當,就可獲取最大利潤。 5. 提高規模生產養豬的經濟效益 規模養豬場要提高經濟效益需從三個方面來抓,即降低飼料費用,提高母豬單產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其詳細途徑和方法見圖。 三 . 規模養豬的經營方式 1 .單一經營 單一經營是指僅生產某一類型的豬,如種豬擴繁場專門繁殖生產苗豬,而肥豬場則專門進行育肥。在生產經營中,必須考慮生產技術和經濟效益。 2. 綜合經營 這類經營方式含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體化養豬生產,即從經營原種豬、繁殖母豬到育肥豬;還有一種是在養豬生產的同時兼營其他產業,有較高的抵御養豬風險的能力,是我國目前養豬生產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1) 專業戶養豬生產經營 我國養豬生產經營中,專業戶養豬占有重要地位。專業戶養豬生產經營的規模,因各地的經濟、技術、市場等條件的不同而異,從出欄幾十頭到幾千頭上萬頭不等,并且走綜合經營道路,包括養豬與養雞、養魚結合,養豬兼營豆腐生產,養豬兼養肉牛等形式,其經濟效益均高于單純經營養豬者。 (2)“ 公司十農戶 ” 養豬生產經營 “ 公司十農戶 ” 的養豬生產經營形式,即以公司作為經營者,農戶作為生產單位,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把千家萬戶組織起來,進行養豬生產和經營。 “ 公司十農戶 ” 的經營形式,已成為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養豬業的發展雛形。 (3) 國營、集體養豬場 我國各地均建有省、市 ( 縣 ) 級的國營和集體豬場,其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采用科學飼養管理技術,豬舍設備較好,生產經營者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現代化的營銷觀念,并能根據市場變化,較合理地組織豬群生產。 (4) 中外合資的養豬場這是一種資金、技術、設備高度密集,現代化的大服養豬經營形式。這種經營形式必須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外銷市場,以保證高投入、高產出和高效益。 3 .經營規模的確定和制約因素分析 養豬業的效益是規模效益。我們提倡規模養豬,但規模養豬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包括經濟、技術、管理、市場等的制約,因而既不宜規模過小,也不能過大,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建立一種適度規模豬場,以求用合理的投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所謂適度規模,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生產者所經營的豬群規模不僅與勞動力、生產工具條件等內環境相適應,而且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市場供需狀況等外環境相適應。生產者能把生產諸要素合理地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資金利用率和豬群生產性能,以達到最佳經濟效益目標。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村比較適宜的養豬規模,因各地飼料資源、飼養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飼料和生豬價格等不一樣,規模養豬經濟效益也有高低,因而適度規模也有差別。在經濟發達地區,專業戶養豬以年出欄肉豬 100 頭以上較適宜,獲得的經濟效益較高 ; 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年出欄肉豬 30 ~ 50 頭的規模,亦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養豬生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在競爭中求發展。 4 .工廠化規模養豬生產工藝流程 目前我國工廠化養豬有三種工藝流程 (1) 兩段飼養、一次轉群。哺乳母豬在仔豬斷奶后轉移到空懷豬舍,仔豬留在原圈飼養一段時間,轉至育肥豬舍 , 飼養至出欄。這種飼養流程,只有一次轉群,有利于仔豬的生長和增重,但母豬舍利用率不高,要有較多的母豬舍面積。 (2) 三段飼養、二次轉群。仔豬斷奶后,轉至培育豬舍,飼養一段時間后,再轉至育肥豬舍,飼養至出欄。這種流程,可。 減少母、仔豬在分娩豬舍的時間,提高了母豬舍的利用率。 (3) 四段飼養、三次轉群。仔豬斷奶后,轉至培育豬舍,再轉入育成豬舍,最后轉至育肥豬舍,飼養至出欄。這種流程,可減少母、仔豬在分娩豬舍的時間,提高母豬舍的利用率,減少豬舍的建筑面積,從而降低投資,但因多次轉群易引起應激反應,不利于仔豬的生長和增重。 5 .產品與市場營銷 豬產品的營銷是指豬從生產者傳遞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目前 , 我國豬產品的形式主要有: ① 活豬:這是最直接的產品類型,其營銷工作搞得如何,直接關系到生豬的發展和生產者的利益。活豬經屠宰后可直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也可經過加工處理再進入市場。 ② 分割肉:即將順體按各部位進行切割、修整后的肉。分割肉可進行冷藏加工和包裝,便于長途運輸,用于供應國內外市場,而且是深加工肉制品的原料肉。 ② 小包裝肉:這是一個新興的品種,它改變了傳統的現切現賣的習慣,產品種類相當多,有大排、小排、精肉、肉絲、肉糜、蹄筋、豬腰、豬肝、豬肚、大腸等,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我國豬產品的營銷渠道主要有直接銷售渠道 ( 自產自銷 ) 和間接銷售渠道。 四 . 投資決策與計劃 養豬生產的投資決策與計劃,包括決策目標與具體實施計劃。決策的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① 確定決策目標; ② 擬定各種被選方案; ② 對各方案進行選擇; ④ 決策方案的實施與反饋 .... 請點擊此處 (1) 基礎條件與投資目的 投資決策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包括自然、經濟和技術的潛力。 (2) 市場調查分析 在進行決策之前要認真進行市場調查,包括對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與習慣的調查,對產品和產品價格的調查等,分析過去一段時間該地區、所在省市甚至國內外的市場波動情況,并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市場走勢。 (3) 豬場性質、任務、經營方式和規模的確定 要明確豬場的性質、任務和經營方式。一般分專業化場和綜合性場兩類,專業化場包括原種場、繁殖場和育肥場等類型。可通過盈虧平衡點分析確定產量和成本的變化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 定豬場的經營規模 。 (4) 建設內容和投資經費概算及經費來源 根據原基礎條件和生產實際需要決定建設項目的內容 . 投資經費概算,包括總投資、流動資金、固定資產折舊、產品成本和資金的時間價值計算等。經費來源一般有自籌資金、申請項目資金和貸款等形式。 (5) 投資期限及工程進展決策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擬投入的資金進行投資期限分析,要根據資金、規模、發展方向等情況,考慮資金的分步投資與工程的分步實施。 (6) 預期效益在前面各項工作的基礎上,進行預期效益核算,有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兩種方法。一般常用靜態分析法,就是用靜態指標進行計算分析。主要指標公式如下: 投資利潤率=(年利潤 / 投資總額) x100 % 勞動生產率=(年利潤 / 投入勞動力) x100 % 投資回收期=投資總額 / 平均年增加收入 主產品 ( 豬 ) 年收入=單位產品價格 x 產品數量 投資收益率= [ (收入 - 經營費 - 稅金) / 總投資 ]x100 % (7) 評估 為了盡量避免投資失誤,在進行上述各步驟以后,可以得出相對完善的決策方案,但還應邀請有關專家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與評估。從市場調查和預測的情況,對項目的必要性和投資方向進行評估;從資源情況、場址選擇、技術和設備選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對項目技術上的合理性進行評估;通過經濟效益的分析等,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評估,最后可做出項目的評估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