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能否成功跨上新臺階,最大挑戰是質量安全問題,根本出路是轉變發展方式。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奶業大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說,我國奶業發展過程,既有大發展,又有大震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業發展連續跨越了3個臺階:第一個臺階是1978—2001年,牛奶產量超過1000萬噸,達到1025萬噸,奶牛存欄566萬頭,牛奶產量和奶牛存欄都增加了10倍,這個階段用了23年時間。第二個臺階是2002—2004年,牛奶產量超過2000萬噸,達到2260萬噸,奶牛存欄1100萬頭,牛奶產量和奶牛存欄分別增加了1.2倍和1倍,這個階段用了3年時間。第三個臺階是2005—2006年,牛奶產量超3000萬噸,達到3193萬噸,奶牛存欄1068萬頭,這個階段用了2年時間。 目前,我國牛奶產量正在向4000萬噸邁進。在發展的同時,奶業也經受了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的重大挫折,隨后的三年,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奶農和企業渡過難關,促進奶業的恢復和振興。目前,奶業在恢復中發展,在整頓中提高,具體表現在:一是奶業生產和消費穩定增長;二是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推進;三是奶站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四是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五是乳品企業清理整頓有序推進;六是奶業法規和標準不斷健全。 奶業如何成功跨越第四個臺階,關鍵要“轉變奶業發展方式,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低于40%,人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開始從數量轉向質量。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7%,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高度敏感、高度關注。在這個轉變階段,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易發、多發,需要勇于面對,科學依法及時處置。 當前,奶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乳品質量安全問題。從我國乳品質量安全現狀看:一是在奶業生產方面,我國60%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規模戶飼養,生產設施簡陋,衛生防疫條件不完善,制約了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二是在乳品加工方面,部分企業重市場開拓輕奶源基地建設,爭搶奶源、壓級壓價現象交替發生,影響了生鮮乳正常收購秩序。在市場營銷上,捆綁銷售,打價格戰、廣告戰。這些行為與對企業自律、誠信守法經營和提高乳品質量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三是在監管方面,奶業生產環節多、鏈條長,僅奶站就有1.3萬個,分布在廣大農村,納入監管時間不長,條件參差不齊,基層監管單位人員不足、經費短缺、手段缺乏,與監管任務的要求不適應。 高鴻賓說,全面推進奶業發展方式轉變,重點是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當前,要加快推進現有養殖場和小區的標準化改造,實施好奶牛標準化養殖項目,對奶牛存欄300—500頭、500—1000頭和1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分別增加相應的補助資金。通過項目帶動,使更多的小規模戶向養殖小區集中,促進養殖場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加快奶牛品種改良,發展優質牧草產業,調整優化奶牛飼料結構。切實加強生鮮乳監管的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企業自律水平。 據統計,2010年末全國奶牛存欄約為1260萬頭,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牛奶產量 3570 萬噸,比上年增長1.4%。與此同時,奶制品進口量大增。2010年干乳制品進口72.82萬噸,同比增長25.0%,液態乳進口1.71萬噸,同比增長19.7%;乳制品進口總額19.70億元,同比增長91.6%。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