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鄱陽湖湖口水位僅為8.86米。往年這個時候早已淹沒的河床,如今卻依舊裸露在外,長滿了雜草。專家擔心,雖然目前鄱陽湖處在禁漁期,但持續的低水位有可能直接影響到魚類資源的洄游和繁衍,將有可能影響到開湖以后的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 鄱陽湖蘊藏有珍貴物種基因,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在中國淡水濕地乃至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鄱陽湖的水產總量一直在3.2萬至3.6萬噸之間波動。由于水域縮小以及濫捕等原因,鄱陽湖漁業資源出現魚群低齡化、個體減小趨勢。近幾年,天然漁獲量逐漸減少,尤其是2008年~2009年,只有20世紀50~90年代的16%、2000~2005年的45%。現在,即使在鄱陽縣這樣的漁業大縣,擁有捕撈許可證的專業漁民僅千余人,不少人已把捕撈作為副業。 干旱無疑將是影響漁民收入的最主要原因。今年3月以來,鄱陽湖的水位一直很低,很多魚類無法完成產卵繁殖。大量草洲干涸,魚類無法進入這些草洲繁殖、索餌和育肥,尤其對依賴湖區苔草等植物產卵、索餌、棲息的鯉魚、鯽魚等鯉科魚類產生的影響極大。 鄱陽湖之渴的端倪,始于2000年,最明顯的還是在2006年。當年不僅枯水期早早到來,水位持續在13米以下的日子也比往年提前了70多天,一直持續到來年的4月份。2007年,干旱繼續,鄱陽湖更是出現罕見旱情。那一年,鄱陽湖遭遇50年來最大旱情,水域面積從最高的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50平方公里。據鄱陽湖水文分局監測,目前鄱陽湖水域面積1400平方公里,與歷年同期相比大幅減少約700平方公里,創歷史同期最低。 據湖口縣漁政部門有關人士介紹,4月份該縣的漁獲物種類和數量相對往年同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減少。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漁業部門曾對鄱陽湖的魚類進行了一次普查,當時鄱陽湖的魚類共有158種。但是最近監測結果顯示,鄱陽湖中的魚類只有122種。不到20年,魚類減少了36種,白鰭豚、鰣魚、胭脂魚等瀕臨滅絕,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的產量也越來越少。 為了保護鄱陽湖的漁業資源,目前,江西省正探索鄱陽湖濕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幫助、扶持、鼓勵部分專業漁民“洗腳上岸”,轉捕為養、適度發展網箱養殖,采取各種措施,徹底扭轉數萬漁民千百年來靠湖吃湖的傳統生存模式。 本文來源:大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