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飼用復合酶的生產和應用 飼用復合酶的生產和應用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飼料組份的特異性,畜禽的特異性及酶種類的特異性。 對于高粘度日糧(如小麥、大麥、豆粕型),分解非淀粉多糖的酶類——木聚糖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含量要適當增加。雜粕添加量較大的日糧,除上述酶類要增加用量外,應有蛋白酶類協同作用。另外,在考慮消除抗營養因子的同時,也應加入一些內源性酶類,因為養分的主要來源終究是淀粉類和蛋白質等物質。 一般而言,畜禽消化道溫度在38-40℃之間,胃呈酸性條件,而小腸呈中性環境,胃和小腸是營養物質主要吸收場所,所以飼料酶的作用溫度應考慮38-40℃左右,還要有能在小腸發揮作用的酶類。另外,由于幼齡動物、老齡動物及成年動物的應激狀態,消化酶分泌不足,就要補充消化酶類為主。成年正常動物,消化酶充足,但日糧營養水平較低,應著重靠慮補充抗營養因子的酶類。 由于酶的來源不同,同種酶類來自不同的微生物其酶系也有較大差異(如中性蛋白酶可由枯草芽胞桿菌、棲土曲霉和放線菌生產,它們對底物的作用方式和對底物的特異性都有差別,但測定酶活時都是用酪蛋白為底物),所以要考慮飼料中被作用的底物而選擇酶種——這就需要對產酶菌種的特性和它所產酶的性質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另外。動物的消化道的中溫(水產動物在低溫環境)及特殊pH環境,這就需要篩選能產這類酶的微生物,使之更適合飼料的特殊要求。 總之,飼用復合酶的生產和應用,是一個酶學和動物營養學結合的過程,企望今后這兩個學科的工作者能密切配合,建立一個很好的工作平臺,才能使酶在飼料中的應用做的更好。 2 酶的活力測定 目前,國內飼料酶的活力測定方法較為混亂,除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果膠酶國家有輕工部標準外(植酸酶測定也有農業部標準),其它酶類測定各公司各行其是。國際生物化學聯合會酶委員會對于酶活力一個單位(U)的定義是:在規定的條件下每分鐘催化1μmol的底物使之轉化生成反應產物所需的酶的量。而國內酶活的表示方法不一,有以克、毫克、微克、微摩爾表示的。所以標示酶活沒有可比性,對用戶選擇造成困難。 同時,酶的測定溫度和底物也很難適合動物和飼料的特點。如纖維素酶在50℃測定,淀粉酶在60℃測定,蛋白酶測定的底物是酪蛋白,而飼料中蛋白質來源主要是植物蛋白,也不能很好的表達它在飼料中的作用。 筆者認為:當前在酶活標示方面應盡快統一,國家有標準的應予以執行,每個公司在產品說明中除標示酶活外,應向客戶提供其測定和表示方法。各飼料公司。也應建立酶活化驗測定系統,以達到科學用酶的目的。另外,國家也應盡快制定適于飼料用酶的標準,對飼用酶實行標準化管理。 3 飼用復合酶的應用 由于有些飼料需經高溫制粒過程,但酶本身是一種不耐高溫的蛋白質,除了選用耐溫性能好的酶類外,在飼料酶的加工中目前正在推出耐溫性產品。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在酶加工過程中加入鹽類,如鈣鹽,鋅鹽,鎂鹽,從而提高酶的耐溫性能,如鈣鹽能大大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類的耐溫性。另一種是酶吸附到載體并加以包埋,使之提高耐溫性能,但在載體和包埋劑的選擇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包埋后酶的耐熱性,酶的釋放比,性價比性等都是值的深入研究的內容。 另外,由于畜類胃酸的分泌,pH很低,有些需在小腸發揮作用的中性酶類(如中溫細菌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等),在胃酸下易被破壞,所以將這些酶類加上“腸溶衣包埋”,使之不被胃酸破壞,而進入腸道后又發揮作用,是一種新的飼料酶產品結構。 從理論上說,如過能將飼料中的主要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外就加以“酶解”,將淀粉類水解為低分子糖類,將蛋白質水解為低分子肽類,同時也消除抗營養因子,再配合為飼料組份,當然是一種最佳選擇。這樣就避免了消化道中酶的破壞及不穩定因素,也避免了消化道短等缺點,但這也會給飼料加工帶來不少加工環節,其成本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國內已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如“小肽”的生產與應用,酶解羽毛粉和酶解血粉,酶解蛋白粉的添加,玉米粉體外酶解的工作,都是酶在飼料中應用的新領域。 4 小結 本文初步論述了飼料酶中各組份的性能和特點,并指出當前在生產和應用方面的注意要點,同時就飼料復合酶的活力測定,新型產品的推出提出了一些看法,隨著我國飼料工業和酶工業的不斷發展,相信酶在飼料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