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村民 于 2010-10-5 19:10 編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養奶牛的歷史悠久,但直到近30年來奶牛業才有一定的發展。1999年中國“學生飲用奶計劃”的出臺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使我國奶牛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由于牛源不足、牧業經營管理不善、科學技術和經驗的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給奶牛業的發展帶來許多困難,使奶牛飼養上在某些方面進入誤區,給經營者帶來不少的經濟損失,也耽誤了奶牛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狀況有待解決。
養殖誤區的表現及可能產生的后果:
重成乳牛——輕后備牛、重泌乳牛——輕干奶牛、重精料——輕干草、重蛋白——輕能量、重數量——輕質量、重技術——輕管理、重育種——輕飼養、指望低投入——高產出。
總之缺管經濟、管理、技術一體化的系統綜合思維的觀念。
一、 重成乳牛——輕后備牛
這是眼前利益高于長遠利益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戰略性的錯誤。犢牛出生到投產要25個月以上,期間只有資金的投入,而沒有利潤的產出,產生了輕視后備牛的飼養管理。
造成后備牛生長速度慢——配種時體重不能達標(350kg以上)——導致頭胎牛單產低,使牧業生產進入惡性循環。
在生產實際中,養好后備牛,提高頭胎牛單產水平是發展奶牛生產的關鍵環節。
特別在新興的奶業發展地區,許多牧場、奶農從全國各地購買奶牛,買來的奶牛大部分是種不純的低產牛,許多奶牛連養活自己都困難,根本談不上提供利潤,怎么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比較行得通的可行辦法是:首先采用優質凍精配種,高度重視犢牛、青年牛、育成牛的培育,提供充足得營養,初配體重在 380kg以上,最好達到400kg體重,使頭胎牛單產水平有望獲得較大幅度的提高,不僅獲得產量較高的頭胎牛,還可以獲得生長發育較好、健康的犢牛。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切實可行的,雖然速度慢一點。如果再不重視后備牛的培育,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后果不堪設想。
二、 重成乳牛——輕干奶牛
有不少人認為干奶期是奶牛上一胎的結束,是休息期,并沒有認識到干奶期是下一胎高產的準備期,是龍頭,而不是尾巴。
因停止產奶,不再有產出(利潤),就開始忽視對其的營養供應,也不會重視干奶牛肌體上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將干奶牛與泌乳牛一起混養,而不給予單獨飼養。在生產中經常只重視體膘的恢復,而不考慮乳腺、瘤胃內部發生的巨大變化,更不會想到干奶期是奶牛乳腺感染的高發期,又是免疫功能下降的時期,是胎兒迅速生長發育的時期。許多人不明白,奶牛產后(圍產后期)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產后癱瘓、酮病、胎衣不下、乳房水腫、乳腺炎發病率高,犢牛存活率低,抗病力弱,繁殖障礙,泌乳高峰期持續時間短…的根子大多數發生在干奶期。
三、 重精料——輕干草
有些人忘記了奶牛是有四個胃的草食動物,需要反芻,草是奶牛必不可少的日糧。在奶業新興地區,還缺乏奶牛“日糧結構”的概念。有人誤認為奶牛有“全價精料”,實際奶牛只有“全價日糧”,根本不存在“全價精料”,只有豬、雞有全價精料,奶牛和豬、雞完全是兩回事。
奶牛日糧結構有五類:干草、精料、青貯玉米、塊根、輔料(啤酒糟、豆渣……)。在錯誤的認識下,還有人指望只通過調整精料配方來解決奶牛的營養問題。在營養平衡上顧了能量、蛋白質又擺不平,顧了蛋白質、能量又不夠,缺乏從日糧整體上來解決營養平衡的思路。
在生產實踐中,已考慮到粗料在奶牛生產中的重要性和在日糧中應有的比例,但又忽略了粗料中干草與青貯玉米的比例,大量的青貯玉米和極少量的干草,再加上相當數量的精料、玉米酒糟,就導致奶牛出現瘤胃慢性酸中毒(吐草團,前胃馳緩,第四胃移位,蹄葉炎高比例出現,乳蛋白率下降……)。嚴重影響奶牛健康和產奶量的提高。在奶牛營養供給上應遵循:
1. 按營養標準供給,滿足其需求;
2. 充分考慮營養的質量;
3. 控制各營養之間的平衡;精粗平衡、蛋能平衡、降解非降解蛋白的平衡、酸堿平衡、陰陽離子間的平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