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11414|回復: 1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總會簡介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1-7-14 17:37:5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萬水山 于 2011-7-14 18:50 編輯

部門職責

校友會負責聯絡校友、服務校友、凝聚校友力量、服務學校發展等。
一、負責“校友信息庫”建設工作。
二、負責收集、匯編知名校友事跡材料。
三、負責各地校友會籌備、組建工作。
四、負責編輯出版《校友通訊》,每年2期。
五、負責校友網站的建設、維護與更新工作。
六、負責校友返校聯誼的安排接待工作。
七、負責校友捐贈的接收工作。
八、負責向部分校友寄發校報、《校友通訊》等材料。
九、負責為學校招生宣傳、學生就業、科技合作等牽線搭橋、提供信息。
十、完成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人員職責


校友會常務副秘書長:胡安勞
職責范圍:全面負責校友會工作
辦公電話:(029)87081099
辦公地址:國際交流中心605室


校友會副秘書長:張紅亮
職責范圍:分管校友聚會、走訪聯絡校友,并做好協助工作
辦公電話:(02987081199
辦公地址:國際交流中心603

校友會(校友基金會)秘書:張粉嬋
職責范圍:負責各類文件起草,校友網站維護與更新,校友返校聯誼、協助做好《校友通訊》編印,編寫年鑒等,負責校友信息庫建設,籌集資金、接受捐贈,寄發資料以及校友資料管理等
辦公電話:(02987082749
辦公地址:國際交流中心603



校友會返聘編輯:張世和
職責范圍:負責《校友通訊》編印等
辦公電話:(02987082749
辦公地址:國際交流中心703
領導關懷


















  • 發布日期:2009-10-20


校黨委書記張光強為<校友通訊>創刊號題詞

校長孫武學為<校友通訊>創刊號作序
  自1934年母校在神農故里起根發苗,一代又一代的后稷傳人,承農桑圣地之祥云,拓華夏農耕之文明,開科學研究之新篇,歷經艱苦磨礪,創造出5000余項科技成果,摘取120余項國家級科技大獎,在共和國農業科教發展史上譜寫出了絢麗的篇章。而今的母校,學科已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教八大門類,擁有5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普通學生2萬余人,成為扎根黃土高原的一棵參天大樹。
  1997年,黨中央國務院從解決干旱半干旱問題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全局出發,決定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將母校置身于國家級高新區平臺之上;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又將地處楊凌的7個科教單位合并,開創了母校建設的新紀元;2004年母校進入“985工程”二期建設序列,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最值得母校自豪和驕傲的,乃是七十余年來,有10余萬校友從楊凌走向全國各地,走向五湖四海。在校友之中,既有學界大師、政界領導、商界精英,更有那些為祖國現代化建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中流砥柱。大家以樸實的作風、堅毅的品德、聰穎的智慧為母校贏得了不盡的贊譽。
    回顧母校的每一步發展,每一次跨越,都承載著廣大校友的深情厚誼。大家或建言獻策,或回校講學,或牽線搭橋,或捐款助學,或鼓勵鞭策,為母校的建設和發展傾注了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衷心感謝校友們與母校風雨兼程,感謝校友們對母校的深愛和眷戀!
  親愛的校友們,古樸的楊凌小鎮已舊貌換新顏,一座悠閑恬靜、功能完善的新型科教城初步顯現,極大地改善了辦學環境。母校近五年來投入10余億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和校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母校正在新的起點上謀劃著新一輪騰飛,向著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闊步邁進。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通訊》創刊之際,謹借此一角寄語校友:母校是你們溫暖的家園,母校的脈搏永遠和你們一起跳動。你們是母校最寶貴的財富,是母校的精神支柱,母校的建設和發展永遠離不開你們的關心、支持和鼓勵。真誠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與母校師生共話美好明天。
  最后,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通訊》在校友們的關愛下茁壯成長,真正成為校友與校友之間、校友與母校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總會章程(暫定)
















  • 發布日期:2007-04-24
  • 瀏覽次數:106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會定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總會,其英譯名為Northwest A&F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英文縮寫為NAFUAA
第二條
本會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自愿組成的聯合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
第三條
本會的宗旨與任務:加強海內外校友之間以及校友和母校之間的聯系,增進友誼,加強團結與合作,增強母校對校友的凝聚力,發揚母校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學風,為母校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本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
第四條本會積極支持在校友集中的地區成立地方校友會,名稱統一定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會”;本會與各地校友會組織建立密切工作聯系,但無組織上的隸屬關系。
第五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業務指導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六條
本會會址:陜西楊凌邰城路3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院內。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七條
本會的業務范圍:
(一)負責與各地校友的日常聯系,做好校友總會與各地校友會的組織建設工作;(二)負責各地校友(包括海外校友)來訪的接待工作,爭取校友對母校發展建設的支持;
(三)協同各地校友會配合母校做好招生的宣傳、動員工作,推薦優秀學生報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四)發揮廣大校友的作用,加強信息溝通,促進母校與地方以及校友之間的合作;
(五)組織校友的聯誼活動,協助學校搞好校友返校;
(六)協助母校拓展辦學資源、籌集辦學資金;
(七)協助母校征集校友以及社會各界對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八)維護與更新校友網站,編輯出版《校友通訊》。

第三章 會 員

第八條
凡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含其前身)學習和任職任教過的人員(含授予名譽學位者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聘請的各類兼職教授),遵守本會章程,有加入本會意愿的,經與本會聯系登記后,均可成為本會會員。
第九條
非本會會員而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較大貢獻者,經本會常務理事會會議通過,可授予本會榮譽會員資格。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在本會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校友會組織的各項活動并提出建議或意見;
(三)對母校的各項工作提出建議或意見;
(四)優先取得本會的有關刊物和資料;
(五)入會自愿,退會自由。
第十一條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校友總會章程,繳納會費;
(二)關心校友會的工作,參加校友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三)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
(四)向本會提供校友的有關信息,為校友總會刊物提供稿件;
(五)為母校的改革與發展爭取各種形式的支持。

第四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免除
第十二條 本會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其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免除理事,確定下屆理事候選人;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決定本會的工作方針、計劃和重大工作事項;
(五)決定本會終止事宜和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三條 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含二分之一)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四條 會員代表大會一般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
第十五條 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理事會設秘書處,處理日常工作。
第十六條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免除常務副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報告;
(五)領導本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六)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七)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七條 理事會之決議須經到會理事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八條 理事會一般每二年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 也可采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十九條 本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五條第一、三、五、六、七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第二十條 常務理事會一般一年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一條 常務理事會的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二條 本會設會長1人,由在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擔任。
第二十三條 本會設常務副會長1人、副會長若干人,秘書長1人;本會聘請名譽會長和顧問若干人,指導本會工作。
第二十四條 本會的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一般不超過70周歲;
(四)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五條 本會會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六條 本會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本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第二十七條 本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交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二十八條 本會經費來源:
(一)捐贈;
(二)學校資助;
(三)會費;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條
本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條 本會經費必須用于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一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
第三十二條 本會配備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理交接手續。
第三十三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和財務部門的監督。
第三十四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三十五條 本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六條 對本會章程的修改,由理事會提交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三十七條 本會修改的章程,須在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后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章程經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九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會的理事會。  
2006年10月

院士校友
李振聲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85



      李振聲院士,1931年生,山東淄博市人。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歷任原西 北植物所(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陜西省 科學院院長,陜西省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植物細胞 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兼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1991年被選為中 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先后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屆全 國政協常務委員。
      李振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他長期致力于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及小 麥染色體工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在小麥遠緣雜交育種過程中,他克服 了遠緣雜交不親和性、雜種不育性和雜種后代瘋狂分離的三大困難,探索出一整套科學的遠 緣雜交育種程序。成功的將偃麥草的染色體組、染色體、染色體片段導入小麥,育成了小偃 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以及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良種 小麥。其中小偃6號,1981年通過審定,至今已累計推廣面積近1億畝,增產小麥30億公斤。198 5年獲國家科學發明一等獎,1988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1992年被評為國家級優質面包小麥。
      自1978年起,他又拓寬了研究領域,開展了小麥染色體工程研究工作。育成了以胚乳糊粉層細 胞藍色色素為遺傳標記的蘭粒小麥和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一種快速選育異代換 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開創了染色體工程育種的可能性。在首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 會議上,受到15個國家100多位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認為這項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院士又開展了高效利用土壤營養元素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與中國科 學院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工程室土壤化學組合作,鑒定與篩選出一些能夠通過根系向土壤中分 泌較多的根酸,從而活化并高效利用土壤中難溶性磷的小麥種質資源,為高效利用土壤營養元 素小麥遺傳與育種研究提供了新途徑。在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期間,組織領導了中國科學院 在黃淮海地區的 中低產田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我國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經驗。1995年獲 何梁何利基金農業科學獎。
      李振聲院士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主要有《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育 種及其遺傳分析》、《蘭粒單體小麥的研究》、《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lue- graind monsomics wheat chromosome eninering》等,著有《小麥遠緣雜交概說》、 《小麥遠緣雜交》、《小麥育種學》等專著。主持與組織中國科學院農業專家組的研究工作 者撰寫 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咨詢報告,受到中央和一些地方領導的重視。
      李振聲院士在承擔科研任務、擔任領導職務的同時,一直擔任博士生導師,在培養高水平、跨 世紀科技人才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博士生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骨干作用。
      1979年,李振聲院士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82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陜西省勞動模范稱號 。1985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后以專家學者身份赴日本、印度、美國、英國、 法國進行了科學考察和學術交流,享譽國內外。

周堯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60



      周堯,昆蟲分類學家、教授,圣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
      1912年生于浙江鄞縣,1932年9月—1936年6月就讀于南通農學院,1936年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學,在世界昆蟲分類學權威Silvestri教授的指導下攻讀昆蟲學博士學位。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爆發,祖國河山遭到踐踏,他悲憤不已,深感“不殺大蟲,殺小蟲何用”,于1938年回到祖國,投筆從戎,隨軍到了抗日前線。
      1939年5月10日,他以昆蟲學專家的身份參加了中英庚款會川康科學考察團,同年11月被聘為西北農學院教授,從此扎根祖國西北,把一生精力都傾注在昆蟲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事業上。
      從1939年到1979年40年中,周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專業的普通昆蟲學教學。他重視課堂講授,講課思路清晰,內容純熟,語句簡練,表達確切生動,板書工整。再加上他繪畫昆蟲圖的獨到功夫,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他重視教學實踐環節,盡力把講課和實驗結合起來,根據昆蟲分類實踐性強的特點,采用使學生聽、看、做、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常帶領學生到田間觀察和采集標本,結合實際,傳授技術,幫助學生識別昆蟲。
周堯教授認為高等學校的教學必須和科學研究相結合。他不間斷地進行科學研究。既重視應用研究,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又重視基礎理論研究,解決教學或科學發展中的問題。在昆蟲分類、小麥吸漿蟲防治、中國昆蟲學史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周堯教授從1936年起即進行昆蟲分類研究。昆蟲分類研究是他的主攻方向和第一專長,他認為昆蟲分類工作的順利進展取決于三個條件:標本積累、文獻積累和經驗積累。60年來,他親自采集,并帶領全系師生到全國各地進行采集,目前經過整理和保存的昆蟲標本有70萬號,使西北農大成為全國動物學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中保存昆蟲標本最多的單位之一。由于周堯教授在昆蟲分類研究方面有了上述三個方面的積累,不僅為他自己,而且也為同事及研究生進行分類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礎。他獨自、合作或指導研究生進行過25個昆蟲類群的分類研究,是國內外昆蟲分類學中涉及研究對象類群最多的學者之一。
      他對昆蟲綱總科以上分類階元進行了重新劃分,建立了23個新亞目,45個新總科,2個新科。他先后發表昆蟲學研究論文和著作200多篇(冊),發現記述360個新種,32個新屬,并培養出一大批碩士、博士、博士后昆蟲分類研究高級人才。
      周堯教授曾先后擔任西北農學院總務長、植物保護系主任、西北農業大學昆蟲研究所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并先后兼任過西北大學教授、西北醫學院教授、西北林學院名譽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陜西省動物研究所所長、西北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主任顧問、中國昆蟲學會理事、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理事、西安世界語學會名譽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昆蟲知識》、《中國動物志》等雜志及很多系列叢書的編委等職務,為陜西省及全國昆蟲學會、科技史學會、世界語學會的發展與壯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周堯教授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昆蟲學家和學者,1979年國務院授予他“農業先進工作者”的稱號,意大利那波里大學授予他榮譽獎狀,1985年他當選為圣馬力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香港亞洲農業發展基金會授予他“亞洲農業杰出人士”稱號并授予金獎。

山侖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45


      山侖,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33年1月17日生于山東省黃縣,1954年山東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到原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年—1962年被選派到原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留學,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后曾先后任研究員、兼任該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長期從事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的有關研究,既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又十分注重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結合,研究成果卓著。他通過在晉陜寧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區影響作物生長的要害不在于降雨量少,而在于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的理論。這一思想已貫徹在他主持的“科技攻關”及“中日合作”研究項目的實踐中,而且在寧南山區取得了新增產值1.74億元、利稅1.2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該項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逆境成苗生理生態研究的基礎上,首創了一種新型抗旱劑,并進行大面積示范。專家鑒定認為“屬國內外同類研究中居領先水平的成果,是將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結合的成功范例”,該成果獲中國科學院199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他承擔的國家攀登計劃課題“半干旱地區不同類作物對多變低水環境的生理生態適應性的研究”,提出生理補償觀點,成為植物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的一個新的交叉點,為發展節水農業提供了依據。他的專著《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的理論與實踐》,被專家評論認為“該書是我國旱農學中高水平的著作,并將為世界旱地農業研究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旱地農業有限灌溉的潛力及生理生態學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著重進行了作物整體抗旱性的研究,開拓了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領域。1980年以來,他先后主持國家攀登計劃項目、中日合作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攻關等項目,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9項。發表論文150余篇,主編專著3部。他十分注重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他十分重視和關心年輕人的成長,80年代以來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16名,已獲學位的10人。山侖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91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李振岐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58



     李振岐,字興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銹病專家。
      1922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1942年考入山西大學文學院英語系,1944年12月參加青年遠征軍赴印度蘭枷訓練基地接受軍事訓練,1945年退伍回國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轉入國立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學習,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1957—1959年赴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1982—1983年赴蒙大拿大學合作研究。
      李振岐在近60年的執教生涯中,歷任西北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及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西北農業大學研究生部主任、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長、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與系統學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等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育部科技委員會農林牧漁組成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抗病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北地區分會理事長,《植物病理學報》編委,陜西省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理事長,陜西省農業廳顧問,國家小麥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等。
      長期從事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免疫學的教學與科研,以及小麥銹病防治研究等,曾先后赴蘇聯、美國進修進行合作研究。他是中國小麥條銹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發展的帶頭人和全國及地區性專業活動的積極推動者。主編有植物《免疫學》全國統編教材。主持的“我國小麥品種抗條銹性喪失原因及其解決途徑”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計委、經委和農牧漁業部頒發的“六五”攻關紀念獎,陜西省農牧科技成果三等獎。“改進式海登漢蘇木精染核方法”項目獲陜西省高教系統科技成果二等獎。合作研究的“西北地區小麥條銹病的越夏越冬和流行傳布規律”項目,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及陜西省科學大會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傾斜項目“小麥條銹菌隴南越夏易變區持久控制工程系統基礎研究”和博士點基金項目“秦嶺地區植物銹菌區系研究”課題,主編出版5種專著,1991年被評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并獲農業科教獎;1998年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博士生導師。

于天仁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33


      于天仁(1920—2004),山東省郫城縣人,著名土壤學家。中國土壤電化學研究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于天仁1941年考入西北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大學學習期間,深受虞宏正教授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影響。1945年,大學畢業后,由虞宏正教授推薦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地質調查所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更名為地質研究所。1953年1月,地質研究所的土壤室組建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他任助理研究員,兼任土壤研究所學術秘書。在土壤科學研究工作中,他從我國國情和土壤特點出發。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研究我國紅壤的化學性質;1953年開始系統研究水稻土的氧化還原性質。他認為,水稻土中氧化還原狀況的周期性劇烈變化是水稻土不同于旱地土壤的主要特點,也是影響水稻生長和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化學因素。1958-1960年,在他的主持下,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總結農業豐產經驗,在田間和室內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實驗研究材料。1961年,他與有關人員合作編寫了《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一書。該書研究領域廣、材料豐富,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書籍。
   根據土壤化學的發展和本人的科研實踐,于天仁認為研究土壤中帶電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可以揭示土壤中化學現象的本質,并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以及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在他的建議下,土壤研究所于1961年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土壤電化學研究室,于天仁擔任室主任。從此,我國的土壤電化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30年來,于天仁作為學科帶頭人,與全室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對土壤電化學開展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土壤電化學學科日趨成熟,并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實行改革開放后,于天仁先后應邀赴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比利時、法國、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國訪問,講學和合作研究;參加在國外和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10余次,多次被邀請為大會報告人,并曾擔任國際水稻土學術討論會(1980年,中國)組織委員會秘書長,論文集副主編,以及第十四屆國際土壤學大會(1990,日本)Ⅱ-2專題討論會的召集人。
  1983—1987年,擔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為提高土壤化學科研水平,他先后三次組織舉辦現代土壤化學研討會,請有關專家授課。在此基礎上,組織編寫了《土壤化學原理》(1987年)、《土壤分析化學》(1988年)和《土壤發生中的化學過程》(1990年)三部著作,深受廣大土壤工作者的歡迎。
  于天仁勤于學習,勇于探索。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開拓土壤電化學研究領域和研制離子選擇性電極時,這兩項工作在國際上尚處于萌芽階段,在國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他通過科學分析,預見到這些工作的廣闊前景。在重重困難面前,他堅韌不拔,信心十足,埋頭苦干,終于取得突破。
  他治學嚴謹,嚴于律己,對工作具有高度責任感。他提出的研究課題都經過深思熟慮,有的還做了預備性試驗。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布置任務時,不僅提出目標和要求,而且還指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并經常和他們一起進行實驗、試制或野外現場測定等工作。對他們的工作從研究方法到結果的處理總是詳細了解,認真指導;對他們撰寫的論文,更是嚴謹審閱。
  于天仁是國際土壤學會會員,《土壤生物學和肥力》雜志(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在德國出版)的編委。他先后培養了碩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4人;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用外文撰寫的40多篇),編著有《土壤電化學性質及其研究法》等中、英文學術著作13部。
   由于他對土壤科學的重要貢獻,1979年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獎勵。

趙洪璋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50



      趙洪璋(1918—1994),中共黨員,小麥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原西北農業大學教授。
      1918年6月生于河南淇縣,1940年畢業于國立西北農學院農藝學系,曾任陜西省農業改進所大荔農事試驗場技佐。1942年任教于西北農學院,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兼任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等職。
      趙洪璋從事農作物育種學教學和小麥育種科學研究40余年,成績卓著,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農學會理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陜西省農學會顧問,陜西省科協副主席等職。
      他在小麥雜交育種方面的杰出貢獻,在中國現代作物育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他主持育成的碧螞1號、碧螞4號和西農6028等優良小麥品種,比當時種植的品種增產10%~30%,推廣面積達1.1億萬畝;其中碧螞1號,1959年統計推廣9千余萬畝,創我國小麥品種種植面積最大紀錄。60年代育成豐產3號良種,畝產300公斤左右,增產10%~20%,1976年推廣約3千萬畝,是60—70年代之交黃淮麥區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70年代育成矮豐3號等矮稈品種,畝產400公斤左右,增產10%~20%,1978年推廣達500余萬畝,是我國第一批矮稈品種中栽培面積最大的矮稈品種。80年代承擔國家小麥育種協作攻關課題,同西北農學院小麥育種研究室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從性狀遺傳、抗病、生理生態、花藥培養及加速選育進程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20世紀80—90年代,他主持育成了以“西農881”為代表的第四批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品種。80年代初期,他根據大量試驗資料發現:當時推廣的新品種和參加區試的重要品系,產量潛力都能達到畝產400公斤以上,但由于晚熟、倒伏、特別是抗病性較差而難于穩產400公斤(畝);同時鑒于陜西關中和黃淮麥區小麥病害種類增多、病情加重的趨勢,提出并制定了在保持基本適應性和矮桿早熟的基礎上,以“多抗性”為重要目標的選育方案。他親臨第一線,指導帶領助手們從抗性遺傳、抗源篩選、鑒定方法研究到雜種后代選擇,進行了大量艱辛的準備和選育工作,育成并通過審定了“西農881”、“西農65”、“西農85”及合作選育的“豫麥29”等小麥品種。這批品種的突出優點是:高抗赤霉病、高抗到中抗條銹病和白粉病、弱冬性早熟、優質高產,現已在陜西關中和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從1991—1995年累計種植面積達1952.9萬畝,增產小麥約29292.9萬公斤,創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從小麥育種工作的進展看,這批品種的育成,開創了我國北方冬麥區小麥抗赤霉病育種的成功先例。
      在長期的小麥雜交育種實踐中,趙洪璋關于綜合生物進化論、遺傳學和生態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形成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學術觀點和育種方法。他所做的試驗,材料精,面積小,過程短,成效高,以“少而精”著稱于中國育種界。發表的學術論文主要有:《碧螞1號小麥選育經過》、《小麥雜交育種工作中的若干問題》、《小麥高產的基本規律和措施》等10余篇;專著有《陜西小麥》(主筆、1948)、《作物育種學通論》(西北農學院教材,1964)、《作物育種學》(第一主編、1980年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
      趙洪璋與農民群眾及農業生產始終保持密切聯系,曾先后被選為陜西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和陜西省勞動模范。1994年2月7日,趙洪璋因病辭世。
朱顯謨






  • 發布日期:2007-01-25
  • 瀏覽次數:148



      朱顯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我國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專家,國際土壤學會會員。他先后任陜西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全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生態學會和自然資源研究會理事,中科院農業研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地學部地理學組成員,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現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1915年12月4日生于江蘇省崇明三光鎮,高中畢業后,考入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同時又考入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后擇定在中央大學就讀。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后,上海又爆發了“八一三”事變,他被阻在家,后得知中央大學內遷,蒙中央大學教授范存忠的資助,同行輾轉到了重慶。經在重慶的三年大學學習,1940年大學畢業后,考入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后轉入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隨指導老師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銅梁縣調查,后至貴州、廣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區調查,先后在江西堅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對江西的土壤進行了普遍的調查和分析,并作了紅壤改良試驗。在工作中他除完成土壤調查制圖報告外,并撰寫了多篇專題試驗研究論文,其中《江西省土壤志》一篇,對紅壤發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江西紅壤改良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燒土”最為顯著。1947年應北平地質所所長的邀請離贛赴平,后曾暫留中央地質所工作。同年秋天,他前往黃泛區調查,完成中牟幅五萬分之一土壤圖。第二年,他又去鄂南、贛南一帶調查,秋季配合農林部增產計劃赴鎮江調查。
      1949年全國解放后,朱顯謨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任職。1959年,為支援大西北建設,他來到楊陵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從50年代初開始,朱顯謨到東北三省考察,對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議。他深入長江流域、新疆托木爾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進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參加了水利部黃委會組織的水土保持勘探隊、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隊,帶領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種類型區。
      多年來他以治理黃土高原為科研主攻目標,曾廣泛地實地調查,不斷探索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幾十年來,他撰寫了40余篇學術論文。他編寫了《土婁土》、《陜西土地資源及其合理利用》、《陜西土壤》、《水土保持手冊》、《中國黃土高原土地資源圖片集》等專著。他參加編寫和審定了我國土壤科學界的重要著作《中國土壤》,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陜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獎;對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系統的研究,獲陜西省1978年科學大會獎;對陜西省土地類型及其發生演變的研究,獲陜西省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獎;以他為主的對新疆托木爾峰綜合考察研究,獲197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參與《中國土壤圖集》的編著,被評為中國科學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中國黃土高原土地資源圖片集》,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以他為首的水保所科技人員撰寫的《中國黃土區土壤》專文在國際土壤學會主辦的《Geoderma》刊物上發表。
他的科研成果與學術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系統研究了我國黃土地區土壤侵蝕類型及其演變規律,擬定了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系統,并根據溝蝕嚴重的特點,將土壤抗侵蝕性分為土壤抗蝕性和抗沖性兩部分研究,為本區土壤侵蝕研究奠定了基礎。
      2. 對土壤發生、分類以及演變規律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國內外一些學者以往將黃土高原黑壚土、土婁土、褐土劃為栗鈣土的觀點。根據對群眾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提出了將黑壚土、土婁土應該建立獨立土類的意見,并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可。
      3. 他最早提出:我國南方紅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以及沖積、洪積物的堆積,而不是現代生物氣候的地帶性土壤;東北有棕壤而無灰壤,并認為灰化層不是淋溶層,而來源于生物反饋的硅質淀積物。還認為盡管巖體風化和土壤發生兩個過程同時同地發生,但它們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為富鋁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這二相矛盾過程在時空上相對穩定的出現。
      4. 對黃土中古土壤進行了研究,比較全面地提出了黃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黃土堆積期間一些生態環境的交替變化。
      5. 在原始土壤成土過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原始成土過程的四個時期,即以巖面微生物著生、生物物理生化層的出現為始發標志的“巖漆”時期;地衣著生并具有生物風化層和佃土層出現的突變躍進時期;苔蘚植物著生并形成佃土層的鞏固發展時期;高等植物著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時期。
盛彤笙





  • 發布日期:2007-01-14
  • 瀏覽次數:151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中國著名的獸醫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獸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兼畜牧獸醫學系主任。
      1932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后赴法國柏林醫學院和獸醫學校學習,分別獲醫學博士和獸醫學博士。1918年回國后,曾任江西省國立獸醫專科學校教授,1939—1940年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兼畜牧獸醫學系主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6年在蘭州創辦中國第一所畜牧獸醫學院——國立西北獸醫學院,任院長。1949年后任蘭州獸醫學院教授,院長等職。194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歷任西北畜牧獸醫學院院長、教授,西北軍政委員會畜牧部副部長、財經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籌委會第二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第一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三、四、五屆委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盛彤笙一生追求進步,在白色恐怖下曾多次掩護中共地下黨員。留德期間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并資助黨在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在第一國際獸醫會議上呼吁各國科學家反對日本侵華戰爭。他在獸醫科學,微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和獸醫學教育工作中,為國家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畜牧獸醫科技人才,為發展我國畜牧獸醫教學、科研、畜牧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四川西部一帶水牛的“四腳寒”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腦脊髓炎病,這也是世界上對該病的最早發現和報道。他還研究證實了磺胺族藥物對馬鼻疽桿菌的治療效用。曾多次赴新疆、青海考察,最早提出“貯草備,冬劃區輪牧,改良畜牧”的主張。曾主持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獸醫部分和《畜牧獸醫辭典》,出版著作有《獸醫微生物實驗指導》、《軍馬及家畜之防毒》等書,出版譯著有《獸醫細菌學》。發表論文主要有《水牛腦脊髓炎之研究》(1945)、《渝蓉牛傳染性流產調查報告》、《碘胺類藥物對馬鼻疽桿菌之效力》(1944)、《樹立大畜牧業思想》(1981)等。
侯光炯




  • 發布日期:2007-01-14
  • 瀏覽次數:163



      侯光炯(1905~1996),上海市金山縣人,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1928年畢業于國立北平大學農業院農化系。1930年至1946年任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調查員、副主任、主任、主任技師。1937年赴美學習歸國,1942年至1946年還兼任重慶大學、前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川北大學教授。1946年后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四川省農科院前身)技佐、四川大學教授并兼任銘賢學院教授,先后兼任西南農科所土壤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研究室主任。1948年起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1952年后,歷任西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名譽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生物地理學部常務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晉升一級教授,當選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8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并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1990年獲四川省“自然科學界精神文明標兵”,1992年獲“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侯光炯教授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五、六、七屆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四屆委員。
      侯光炯教授是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創建和發展中國的土壤科學理論,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成果,他和同事、助手們合作,撰寫了各類論著及學術論文,主編出版我國第一本農業土壤專著《中國農業土壤學概論》,還主編出版《土壤學》(南方本)等五本專著,公開發表的論文達140余篇(冊),其中,《江西省南昌地區潴育性紅壤水稻土肥力的初步研究》、《土壤的粘韌率和粘韌曲線》、《農業土壤生理性》、《中國農業土壤分類體系》以及《利用土壤剖面研究結果鑒定土壤肥力》(英文)等,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土壤學科的研究領域,在土壤地理、土壤化學、土壤生態、土地開發利用等分枝學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5年發表的《農民經驗開辟了發展土壤科學的廣闊道路》和1983年發表的《紫色土肥力研究五十年》等論文是他50多年學術思想發展的總合,對推進和發展中國土壤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78年,他提出的“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榮獲中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侯光炯教授開始研究“自然免耕技術”,他不顧高齡體弱,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總結群眾經驗,結合生產實際,運用免耕原理,突破性地解決了我國南方低產稻田未能解決的生產難題。這項技術在全國13個省、市推廣面積達4000多萬畝,平均增產幅度達15%左右,是一項開拓性的科技成果,獲1986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87年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年,他撰寫的《中國水土保持應走自然免耕的道路》一文,榮獲四川省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獎。
      侯光炯先生是我國現代土壤科學研究和農業教育的先驅,他把一生獻給了我國的土壤科學研究和農業教育事業。
涂 治



  • 發布日期:2007-01-14
  • 瀏覽次數:160



      涂治(1901~1976),字策三,湖北黃陂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農業科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教育家。曾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授兼農藝組(系)主任等職。
      1916年,13歲的涂治考取了北平清華學校的半公費生。192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并考取公費留學資格赴美國明蘇達大學農學院和研究生院攻讀植物病理學和作物育種學。1929年回國后,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1931年受聘嶺南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并兼任院長。1932年受聘河南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并兼任院長。1934年應武漢大學之邀,籌建農學院兼辦湖北棉業試驗場。
      1935—1939年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授。其間兼任農藝組(后為農藝學系)主任(1935年12月—1938年12月),1936—1938年12月兼任教務主任,1936—1940年兼任教學試驗農場主任。涂治在西北農專(后改組為西北農學院)任教及任職期間,十分重視教學和科學研究,積極聘請名師來校任教和工作。當時學校及農藝組師資充沛,名家云集。他任西北農學院教務主任期間,支持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的活動。1940年任新疆高級農校教務長,1941年任新疆學院教務長兼農科主任。1944年任新疆建設廳顧問。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歷任新疆八一農學院教授、院長,新疆農、林、牧科研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長,新疆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畢生從事教育和科學技術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還經常鉆研學術,翻譯出版了英、俄、德、法等幾十萬字的國外農業科學論著,他第一個把草田輪作制介紹到中國。他為新疆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繁榮以及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林 容


  • 發布日期:2007-01-14
  • 瀏覽次數:139



      林容(1903-1981),字君范,江蘇省丹陽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植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中國植物學學科的先驅者之一,中國菌物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原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林容于1920年考入法國南錫大學農學院。1921年他作為“新中國農學會”的代表,代表中國首次出席在比利時舉行的國際農業會議;1923年大學畢業后,考入法國克萊孟大學理學院繼續深造,從事真菌學研究;1925年獲法國自然科學高級文憑;1927年至1928年又相繼獲克萊孟大學理學碩士和國家理學碩士學位; 1930年獲巴黎大學國家理學博士學位。  
      1930年回國后,林容歷任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生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1944年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福建省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廈門大學生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兼海洋生物研究所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調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員、副所長、代理所長。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學部委員),1957年他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此后,他還曾擔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名譽理事長,北京市植物學會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會議。此外,他多次率領中國科學代表團出訪前蘇聯及其他東歐各國。  
      林容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事高等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是中國菊科、旋花科和龍膽科植物系統分類的奠基者。他發現了菊科重羽菊屬及各類植物的新分類群百余種,為中國菊科植物分類和植物區系做出了重要貢獻。50年代,他參加了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編寫了《水土保持手冊》,為黃河綜合治理和黃土區水土保持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他曾主持《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菊科)和《中國植物志·菊科》兩書的編寫,并編著了《中國植物志》第74、75、76(1)、76(2)卷。  
      林容治學十分嚴謹,從不急于求成。他發現過不少植物新種和分類群,但他總是要反復檢查比較,在標本材料不夠完備或未得到充分證據之前,從不輕易撰文發表。  
      林容在植物分類學研究上有精深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且掌握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但是,他從不把這些據為己有,他總是毫無保留地提供出來,讓大家共同使用。更令人欽佩的是,有一些重要的發現,只要再做一些研究,即可成為很有價值的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而他卻將其讓學生去研究。學生所做的研究工作,雖然都經過他的指導,并且所寫論文都經過他審閱和修改,但他從不讓學生在論文中署上自己的名字。而對他所寫的論文,哪怕學生只做了一點微薄工作,他卻主動署上學生的名字。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歷程中,他以“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忘我精神,把畢生的精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的科學與教育事業。
王光遠

  • 發布日期:2007-01-14
  • 瀏覽次數:195


     王光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24年3月生,河南溫縣人,194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水利系,1952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 院名譽院長,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國際刊物《工程優化》編委,國際結構安全 與可 靠性協會委員,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 組成員。
      主要成果:“建筑層空間整體計算理論”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結構模糊優化設計理論”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工程軟設計理論”為國際首創;“模糊隨機振動理論”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出版專著有《建 筑結構的振動》(科學出版社、1979年)、《應用分析動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年)、《結構優化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工程院軟設計理論》(科學出版社,1992年)、《模糊隨機動力系統理論》(科學出版社,1993年)、《模糊隨機過程論》(模糊數學及其應用叢書,貴州科技出版社,1994年)、《工程結構系統軟設計理論及應用》(國防工業出版社,1996年)、《模糊隨機規劃理論》科學出版社,1996年)、《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目前正在進行工程項目的全系統全壽命的優化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已發表論文170篇,出版專著10本,培養出博士30余人,碩士48人,指導過博士后18人。先后被評為建設部勞動模范、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省優秀黨員和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其事跡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黑龍江科技精英》、《中國當代科技精華》。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沙發
發表于 2011-7-14 18:27:02 | 只看該作者
重新認識西農,有這么多前輩高手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1-7-14 18:32: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萬水山 于 2011-7-15 07:30 編輯

回復 山中的漫游者 的帖子

西農就是地方太偏,在農村,離西安80-90公里,因為離城市太遠又沒有什么廠礦企業,國內即便是三流大學一般都是至少在一個地區級城市了,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個特例,在離西安和寶雞基本都有80-90公里的楊陵鎮上,所以大學老師找對象子女就業都很困難,留不住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很多專家都是西農過來的。比如動物營養著名教授楊勝、霍啟光都是西農過來的,所以李德發教授、邵根伙博士都是我們學長的弟子;我們以前上學時的老師、同學現在都找不到了,差不多都到國外不回來了,留在國內的很多去了清華、北京師范大學或者西安的什么長安大學、西北大學,反正都往大中小城市里去了,而且都是一茬一茬的走掉,所以學校很有危機感啊。現在國家建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也算是拯救西農的無奈之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11-7-14 18:41:37 | 只看該作者
原來是這個來歷,您不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呢,很感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1-7-14 22:54:26 | 只看該作者
后面幾個還真不知道,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11-7-15 07:37: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萬水山 于 2011-7-15 07:37 編輯

回復 xishuanhu 的帖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原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
李佩成簡介
李佩成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主任。他1934年農歷12月26日出生在陜西省乾縣。195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1963~1966年在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攻讀副博士學位畢業。曾先后在原陜西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工作和任教,并曾在北京外語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和蘇聯加里寧工學院學習進修開展合作研究。




目錄
個人履歷 個人成就 個人榮譽
個人履歷  李佩成同志在西北農業大學工作期間曾任副校長,兼任由他參與創辦的我國第一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培訓中心主任,農業部科技委員、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1992年由西北農大調入西安地質學院,后并入長安大學工作至今,在此期間創建了“國際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國土部批準)”、“西安地院地質工程勘察研究院(建設部批準)”等,并擔任首任主任和院長。還兼任陜西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特邀咨詢委員、水利部地下水專家組專家、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顧問等職。
  李佩成院士長期在祖國大西北和黃土高原從事農業水土工程、水資源與環境、地下水開發利用、地下水滲流理論以及國土整治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他深入實際、刻苦鉆研、敬業重教、為人師表,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個人成就  1964年,他提出了潛水井群非穩定滲流計算的“割離井法”理論及相應公式,后經深化研究使其成為能滿足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和水井不同運行方式的13種求解模型,為解決排灌井群工程設計中的重大難題做出貢獻。20世紀70年代初,與其他同志合作,研制成功了一種適合于黃土滲流機理的黃土輻射井,該井型推廣到十多個省區,打破了“黃土不能成為含水層”的傳統認識,該項成果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他還研究發明了排灌兩用輕型井,獲國家發明四等獎;由他主持的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棗子溝試區建設”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李佩成主持完成了《群峪協井、兩水并用、西安市中近期最佳供水方略》項目研究,其成果的應用使西安水荒得到緩解;1999年,由他主持與西安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關專家教授合作,完成了《西安市供水水資源系統優化調配研究》,對西安市的供水水源及其優化調度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2003年元月4日,由他主持的國家重大項目《中國西北地區山川秀美科技行動計劃》前期研究通過了科技部驗收;現正主持國家重大項目《中國西北不同生態地域山川秀美試驗示范區建設與重大科技難題研究》;他還為研究“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水體動態、生態環境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水--環--發的相互影響及最佳互動模式”而繼續努力。
個人榮譽  李佩成教授至今培養碩士和博士生50余人,其中9人成為博導,指導的馮國章同志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出版專著和全國統編教材10部,公開發表論文80余篇;先后獲國家級獎項4項,省部級6項;1991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被評為西安市勞動模范,1997、1998年分別被評為陜西省師德標兵、優秀博士生導師,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于 2011-7-15 12:24:31 | 只看該作者
西農以前牛逼的不能牛逼了  特別是學校的獸醫院  解放后那幾年全亞洲第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于 2011-7-15 17:19:43 | 只看該作者
  • 新聞
  • 博客
  • 群組
  • 人才
  • 招生
  • 會議
  • 論文
  • 小白鼠
  • 實驗室

登錄 | 注冊 | 訂閱 | English | RSS | 直播 | 網址 | 舉報



科學網首頁>科學時報>正文
生命科學 醫學科學 化學科學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學 地球科學 數理科學 管理綜合



作者:王靜 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時間:2007-2-28 0:13:45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
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獲得最高榮譽 殲十飛機工程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2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獲得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頒發獎勵證書。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本報北京2月27日訊(記者王靜)2月27日上午10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和應用”和“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2項成果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殲十飛機工程”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胡錦濤親自向李振聲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獎勵大會由李長春主持。國務委員陳至立宣讀了《國務院關于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經國務院批準,在上述獲獎項目之外,“結構拓撲優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等27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仿生技術”等55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先進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及應用”等20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馬鈴薯綜合加工技術與成套裝備研究開發”等220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英國化學工程學專家馬丁·阿特肯斯和瑞典生物醫學專家英格瑪·博瑞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據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本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共20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解放軍總部的相關負責人組成。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評審中,擴大了海外同行專家評審力度。2006年度共聘請了90位海外同行專家參加網絡評審,收到回復評審意見125份。

本年度的獎勵針對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不斷出現的新情況,科技部獎勵辦適當調整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組的設置及其評審范圍,并在學科專業跨度大的評審組下設置若干網絡評審組。

為了保證科研成果的評選質量,保證評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依法進行,科技部獎勵辦于200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了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為建立健全科技獎勵內部監督機制,還設立了督察處,負責組織項目異議處理和對重大項目或者評審中有疑問項目的考察。為了增強國家科技獎勵評委的自我約束意識,提高評委公正評審的自覺性和責任心,本年度的評審實行了專家誠信評審承諾制度,明確了評委的責任和義務,要求評委在評審前簽署誠信評審承諾書,并對國家科技獎勵評審過程實施了全程記錄。


發E-mail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11-7-15 17:22:02 | 只看該作者
校友李振聲院士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圖文)
文章類型:首版信息 文章發布時間:2007-02-27 21:48:08 點擊次數:6942


  獲得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于 2012-6-15 23:03:40 | 只看該作者
呵呵,輝煌是過去,希望學校能臥薪嘗膽,重新找回曾經的輝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4 17:0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