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打架和咬尾的防治
豬打架、咬尾被稱作“反不適綜合癥”。即所有會引起豬感覺不舒適的應激因素均會導致豬群發生打架和咬尾。豬的打架和咬尾行為是一種群體綜合征,開始時,一欄中有一至數頭豬表現睫毛豎挺,雙耳立起,對別的豬發起攻擊,咬其它豬尾巴,破傷后流血,出現血腥味。豬對血腥味特別敏感,引起全圈豬相互咬尾、咬耳,逐漸影響到臨圈,延續擴散到整個豬舍內的豬相互咬架。
1、環境不適導致打架或咬尾
環境是引起豬只打架和咬尾的主要原因之一。環境單調:豬有探究習性,當環境單調時,豬只之間容易相互打架玩耍,有的豬被打傷出血,豬對血腥味很敏感,這時其他豬就會對該豬進行攻擊,從而引起全群爆發。環境不適或突然變化,氣候突變,溫度過低或過高,濕度過大,光線過強或過弱,煩躁,空氣污濁等都是引起豬只打架和咬尾的重要原因。地面冰冷、潮濕,特別是寒冷的冬季,由于地面冰冷和潮濕豬只站睡不安,導致心情煩躁而去攻擊其他豬只。
2、管理不當導致打架或咬尾
養殖戶常常因為不了解豬的習性而在管理上有所疏忽而導致打架和咬尾的發生。如喂料不足,導致饑餓,或飼喂時間間隔過長,飼喂不規律等都會讓豬只感到不安,可能導致打架的發生。飲水不足,或水質不良,特別是寒冬季節的水溫過低,供水器過冷,水質有異味,致使豬吮水不足引起豬便秘,豬會感到極度難受而導致豬群打架或咬尾。轉群是引起豬只打架的又一重要因素,或者說突然轉群不可避免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打架現象,在陌生的環境中,豬只之間難免會有很多不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且空間狹小,所以不可避免會有“身體接觸”。飼養密度過大,空間狹小,豬只之間常為了“搶地盤”而“戰斗”。若控制不當,一旦發生打架或咬尾,便相互模仿,造成全群打架或咬尾。
3、其他因素導致打架或咬尾
公母混養或豬群個體差異較大時易發生。當豬舍里有母豬的時候,母豬會向環境中釋放外激素,公豬之間會爭風吃醋而相互打架。一般30kg左右的豬“脾氣”比較爆躁,易對其他豬只進行攻擊而導致全群斗毆。當豬體外有虱子、疥癬,體內寄生蟲等時,使豬煩躁不安而引起打架或咬尾。
4、豬咬尾和打架的預防
①降低豬群密度,加大通風換氣;
②改善豬舍保溫條件,降低晝夜溫差,保證合適的溫度;
③定時驅除豬體內外寄生蟲;
④不使用變質,有異味飼料,供給充足和優質的飲水;
⑤避免異常的聲音和噪音刺激等。
5、豬咬尾和打架的處理
①隔離咬尾的起始豬,同時隔離被咬傷的豬;
②用碘酒涂抹豬的傷口,并在豬舍噴灑白酒和來蘇兒,消除豬舍內的血腥味;
③豬舍內放置一些直徑10cm左右的鐵制圓環,盡可能一頭一個供豬玩耍,以分散豬的注意力;
④在豬舍投放一些玉米稈或新鮮菜葉,供豬玩耍,拱食,消除寂寞;
⑤可適當調整喂料時間,于咬尾或打架高峰期前喂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