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環保要達標,成本就要增加。制圖:曾慶博 今年年初,環保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重點大型養殖場將會首先成為被整治和強化環境監管的對象。
吃喝拉撒本很正常,但養的豬多了污染問題就來了。這些年隨著環保政策的收緊,上馬污水處理線等環保設施就成了各大型豬場迫在眉睫的事情。南方農村報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養豬場負責人都在抱怨環保難做。到底是廢棄物做到達標排放的技術難呢,還是上馬環保設施的決心難?
現狀??
廣東地標嚴于國標
大多豬場不達標
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糞尿,其中廢水是管理部門重點監控對象。據調查,萬頭(出欄量)豬場采用人工干清糞的污水量平均為80m3/d,水泡糞的污水量平均為100m3/d,水沖糞的污水量平均為180m3/d。一般而言,豬場排出未經處理的廢棄原水COD為20000mg/L,BOD為8000mg/L,氨氮為600mg/L。
國家環保部、農業部要求全國的規模養殖場污染物排放標準需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而在廣東,規模養殖場污染物排放標準必須符合廣東省《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44/613-2009),其中廣東地標對珠三角畜禽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比其他地區的標準稍高,出水水質要求達到COD≤380mg/L,BOD≤160mg/L,氨氮≤70mg/L。
根據現有的技術,豬場廢水要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必須經過污水處理站的處理。但是由于大部分豬場都在偏遠山區,且污水量大,出于成本等客觀原因考慮,豬場自建配套污水處理站居多。
上海達源環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立介紹,一個完整的污水處理站從收集污水到排放主要包括四個階段。首先是預處理階段,主要進行糞尿收集和固液分離;其次是厭氧處理階段(俗稱沼氣),主要進行脫硫,曝氣等步驟;再次是A/O生化處理階段,主要進行混凝,重金屬吸附沉淀等;最后是化學處理階段,進行脫色,消毒等。經過處理,最后階段出水的水質起碼要達到當地實行的排放標準。
“如果要達到零排放,對處理后的出水水質要求更高”,李立說,因為所謂“零排放”指的是將最后化學處理階段經過脫色和消毒后的水重新用于豬場的沖欄、沖糞,以及澆灌果木,循環利用。
“單單依靠沼氣池是遠遠不夠的,以前不少豬場認為只要建了沼氣池,對污水進行了處理就可以達標排放。其實,經過沼氣池厭氧反應處理的出水水質COD含量為2430mg/L,BOD為1824mg/L,氨氮為461mg/L,遠遠達不到國家的排放標準”,英德市環保局副局長黃繼煌說,“這種高濃度污水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氣、透水性下降及板結,嚴重影響土壤質量,也會使作物徒長、倒伏等”。
而即便是沼氣池污水處理設施,據省農業環保與農村能源總站陳家歡研究員介紹,截止到2011年底,廣東省建有沼氣工程污水處理設施的豬場才3001個,約占規模化豬場的20.6%,近80%的規模化豬場連沼氣工程污水處理設施都未建,豬場污水排放廣泛不達標。
困境??
環保投入動輒千萬
大型豬場承受不起
“如要達到廣東省的排放標準,干清糞養殖場的污水處理設備投資最少是8000元/噸,通常3000頭母豬規模的場,日均產生廢水400噸”,李立介紹,“所以起碼需要320萬的設備投資才能處理”,如廣東省外采用水泡糞工藝豬場,這一投資將高達800萬元,水沖糞則需投資550萬元。
廣東英德市德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豐農牧)存欄3000頭能繁母豬,年出欄5萬頭生豬,2010年該公司獲得了環保部門的環評批復。該公司副總經理羅增強介紹,當年德豐農牧建設日處理400噸的污水處理站設備(干清糞類型)投資是380萬元,其中沼氣設備投資占了大部分,單單沼氣發電機就花了30萬元。
“土地平整、挖設氧化塘等基建上花180萬元,鋪設管道190萬元”,羅增強說,不包含土地成本,環保基建和設備上的投資就接近750萬元,環保方面投資占當初豬場總投資額的10%,這些錢全部來自銀行貸款,每年利息都接近60萬元。
除了固定投資外,平時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也是不容小覷。羅增強說,沼液等腐蝕性非常強,該公司每年用于更換和維修馬達等設備的錢不下20萬。每年需要繳納的排污費約10萬元,400噸的污水處理站目前有2個全職人員,年人力資源花費6萬。“廣東省內豬場要達到排放標準,每噸污水的處理成本約1.5元,即日處理400噸的豬場污水處理站的污水站年需花219000元”,李立說。
此外,按照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第26條的規定,在豬場投產前,必須委托有資質的環評機構制作《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獲得環保部門的批復同意后才可以進行生產。記者了解到廣東一新建計劃年出欄8.8萬頭生豬的項目,委托編制《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就花費26萬元。
按照這樣計算,3000頭母豬規模場,年出欄生豬約5萬頭,在環保方面的土地、設備等固定投資需876萬元,另每年支出運營維護成本等約117.9萬元。按照常規的固定投資每年折舊10%計算,一頭母豬承擔的環保成本是685元/年,按照一頭母豬每年平均產活仔20頭,分攤到一頭肉豬身上的環保成本是34.3元,提升豬價0.17元/斤。“這僅僅是保守估算,因為存欄母豬并非每一頭都是經產母豬,實際上一頭母豬分攤的環保還更高”,羅增強說。
另據了解,這幾年縣區一級政府面臨的節能減排考核壓力越來越大。廣東省一主管審批的環保官員透露,現在大型豬場的報批環評報告書中如采用水泡糞和水沖糞工藝的,基本都不會獲得同意批復。因為根據國家的減排核算政策,除內蒙、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其他省份采用水沖糞、水泡糞方式的,不納入減排項目核算,這意味著在廣東只有采用干清糞方式的才納入節能減排核算。必須采用干清糞工藝已經是豬場環評獲批的首個“潛規則”。而實施干清糞,需要更多的人力花費,這方面的環保人力成本也無法精確核算。
破局??
豬糞變肥,沼氣變電?
黃繼煌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英德市較早意識到養殖污水排放帶來的問題,所以早在2010年英德的養豬企業就被要求建污水處理站,目前已有11家較大型養殖場上馬污水處理站,“環保不達標的養豬企業肯定不受地方歡迎”。
對于大型豬場,這些環保設備運行兩年后,羅增強等發現這是遠遠不夠的,污水的問題解決了,但干清糞清理出來的糞便處理成為新的大問題。
在環保的緊箍咒下,干清糞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收集的豬糞多了也棘手。羅增強說,雖然德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占地5000多畝,種有茶葉經濟林等,但這些土地遠遠消納不了全部豬糞,只能堆在場里,臭味飄到很遠的地方,遭到周邊村民投訴。
不得已,2012年德豐農牧投資180萬元新建一家有機肥廠,專門用豬糞和沼液渣等制造有機肥,現年產有機肥8000噸,每噸可賣800元,毛利20%,才算是基本解決了豬糞的處理問題。
另據了解,沼氣發電也是豬場尋求廢物變寶的主要方式。3000頭母豬規模場,按照測算,沼氣設施正常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沼氣量為1922.5m3/d,如果全部用于發電,以1.5kW·h/m3沼氣計算,日可產生的電量為2883.8kW·h,以豬場單位電費0.8元/度計算,日可節省電費為2307元,一年可節約84萬余元,滿足污水處理站耗電之余也可補充豬場用電。但是面對動輒千萬的前期環保投入,這些錢都顯得微不足道,“還不夠利息錢”。羅增強說。
該貼已經同步到 lzm_001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