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畜牧人
標題:
如何評判和檢測發酵豆粕的質量?
[打印本頁]
作者:
IMCTT
時間:
2017-3-16 09:52
標題:
如何評判和檢測發酵豆粕的質量?
(, 下載次數: 22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豆粕轉化為優質蛋白質飼料原料,是國際研究開發熱點,產品問世不到十年,技術和產業化水平在國際上以丹麥最為突出。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目前國內仍處于大規模產業化的初期,已有近百家企業生產發酵豆粕,但品質參差不齊,加之許多生產廠家片面宣傳、有意或無意誤導,使該類產品在市場上造成很大的混亂,用戶無所適從。如何評判和檢測發酵豆粕的質量成為各飼料廠家,甚至有些發酵豆粕廠家(小廠)的一大難題。
1、豆粕發酵的目的
明確豆粕發酵的目的,才能夠確定評判發酵豆粕質量的主要指標。豆粕經過發酵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個方面:
1.1破壞豆粕中抗營養因子
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低聚糖、凝集素、植酸、脲酶等抗營養因子,發酵過程中通過微生物、酶及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的作用,使得抗營養因子被降解或者鈍化,從而得到破壞。
1.2消除豆粕蛋白的抗原性
豆粕中含有的 7S 和 11S 蛋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幼齡動物對其尤為敏感。在發酵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將其降解而使其失去抗原性。
1.3降解大分子蛋白質
豆粕中 11S 和 7S 蛋白分子量分別為 350KD 和180KD,通過發酵酶解,被降解為氨基酸及各種多肽,有利于動物的吸收利用。
1.4形成各種有益發酵產物
目前豆粕發酵均采用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安全菌株,產品發酵后往往含有較高數量的有益菌和有機酸、蛋白酶等代謝產物。
2、發酵豆粕評判程序
對發酵豆粕的評判,可以按四個步驟進行,需要檢測的指標如下:
2.1感官評判
包括色澤、氣味、細度。豆粕經過發酵、干燥后顏色變深,優質的發酵豆粕皆為棕黃色或淺黃褐色。如果顏色淺而與豆粕一致,有可能發酵程度不夠或摻入其他淺色蛋白原料;如果顏色過深(如深褐色),則表明干燥過度,發生美拉德反應。發酵豆粕的氣味根據菌種和生產工藝的不同,也略有差異,但均應無豆腥味和霉味。一般為酸香味(較濃郁),酸味較濃的產品是以乳酸菌發酵為主,該類產品損耗低、成本低、有機酸含量較高、誘食效果較好,可部分降解抗營養因子、粗蛋白一般可提高4-5%、消化吸收率較高。發酵豆粕的粉碎粒度不宜過細。粒度越細,產品中的活性成分損失就越多、眼觀越不易判斷是否產假。
2.2常規理化分析
常規理化指標(蛋白含量、水分、灰分、酸度等)在大多數飼料廠的實驗室里都可以完成,根據這幾個指標和感官指標,可以初步判定發酵豆粕質量的優劣和穩定性。蛋白含量一般都能夠達到標準,建議各廠家檢測發酵豆粕中真蛋白質的含量,簡單判斷是否產假。以去皮豆粕為原料生產發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在44%~49%之間,但這也跟發酵產品中游離氨基酸的含量有關,游離氨基酸高,真蛋白相應就會低些。廠家一般對發酵豆粕的水分含量不太注重,只要不超出標準就行。其實,不同廠家對制定發酵豆粕的水分含量標準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會給部分用戶造成誤解。有些廠家灌輸“水分低則產品有效物質多”這樣的概念,其實不然,比如有兩個產品:A水分12%,蛋白50%;B水分8%,蛋白50%。假如A將水分降到8%,則蛋白52.27%;B將水分升到12%,蛋白47.83%。從這個例子上我們可以看出:水分高并不能代表產品有效物質少,相反,水分低,則需要進一步提高干燥溫度或者延長干燥時間,不可避免會對活性物質造成破壞。發酵工藝的不成熟或菌種的選取不當的廠家,一般會以此方法來提高蛋白含量。豆粕通常含有5.5%~6.5%的總灰分。因為在發酵過程中,成品有一定的損耗,所以,發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會比原料豆粕高一些。一般各廠家發酵豆粕的pH值在5左右,并不是pH越低的產品越好。
2.3酸度
采用滴定法測定,簡單快速。發酵豆粕的酸度大于2%,過低則可能發酵程度不足或者發酵控制不當而產氨。
2.4抗營養因子
2.4.1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種熱穩定性抗營養因子,是大豆中對動物(特別是幼齡動物)影響最大的一類物質。按離心時沉降系數和免疫學方法可將大豆蛋白質分為11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球蛋白(β和γ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免疫原性最強的大豆抗原蛋白,兩者共占大豆籽實總蛋白的65%~80% 。根據抗原蛋白特性建立了許多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分離及測定的方法,主要有:等電點沉淀法、冷沉淀法、鹽析法、按離子強度不同而沉淀的分離法、免疫法。目前發酵豆粕廠家主要是通過SDS-PAGE聚丙酰胺凝膠電泳的方法,測定蛋白分子量分布大致情況。通過標準分子量圖譜比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蛋白類抗營養因子的去除程度。使用ELISA方法和免疫擴散法對抗原蛋白進行定量測定。發酵豆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解大豆抗原,但對于飼料廠而言,基本上都檢測不了,只能靠廠家提供資料進行判斷。就目前市場上發酵豆粕的生產工藝而言,抗原蛋白并不可能完全降解。但是很多廠家宣稱其發酵豆粕是“零抗原”或者“無抗原”,標稱抗原含量低于1mg/kg,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另外,某些發酵豆粕由于干燥溫度過高,蛋白質不能提取,上樣時蛋白質濃度很低,會出現SDS-PAGE顯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此時我們可以通過福林酚法或改良的Lorry法檢測水溶性蛋白質的含量,如果水溶性蛋白含量很低,則說明產品有問題。
2.4.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雖是熱敏性因子,但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仍可達到2000TIU/g左右,優質發酵豆粕可以達到400TIU/g以下。一般可采用NY/T1103.2-2006的方法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進行定量分析。
2.5 發酵豆粕中小分子蛋白的含量測定
發酵豆粕的另外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將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成為小分子蛋白,甚至降解成多肽和小肽,從而提高其在動物體內的消化吸收率和機體的免疫力。目前各廠家測定小分子蛋白使用的都是三氯乙酸(TCA-N)法,而部分發酵豆粕廠家利用此法測定的小分子蛋白卻聲稱為“小肽”(小于1000道爾頓),而且未扣除非蛋白氮(NPN)和游離氨基酸,這是混淆概念的。一般用三氯乙酸(TCA-N)法測定的是發酵豆粕中的分子量小于10000Da的小分子蛋白物質,而非生物學家及動物營養學上真正具有“小肽”意義的肽類物質。分子量段在5000Da~180Da之間的稱為“肽”,分子量段5000Da~3000Da 之間的肽稱為“大肽”,分子量段在3000Da~1000Da之間的肽稱為“多肽”,分子量段在1000Da~180Da之間的稱為“小肽”、“寡肽”、“低聚肽”,也稱為小分子活性多肽,一般由2~6個氨基酸組成。有些廠家為了提高產品粗蛋白含量、降低成本,在發酵前添加一些非蛋白氮(如尿素、蛋白精)類的物質。如果用此法檢測小分子蛋白含量時,一定要注意檢測非蛋白氮的含量。
2.6 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檢測
大豆作為發酵豆粕的主要原料其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可能產生黃曲霉素。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為止發現污染農產品最強的一類生物毒素,屬于強致癌物質,可在大豆的生長、收獲、晾干、加工和貯藏中的任何環節產生,并能直接進入食物鏈,在大豆作為水產動物飼料原料受到污染時,其多種加工成品中都能發現黃曲霉素殘留,從而造成水產動物,甚至人的連鎖污染。因此,檢測發酵豆粕中的微生物種類與數量也是必要的。檢測黃曲霉素對照國家標準GB 8381-87進行。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要想發酵豆粕質量穩定可靠,需選擇正規廠家的發酵劑,把控好發酵過程中的關鍵點,才能得到高質量的發酵產品!比如有著19年發酵技術優勢的寶來利來就值得信賴。針對主題,可選用寶來利來常規飼料原料發酵劑。其不僅能將豆粕、棉粕、菜籽粕內的有害物質和抗營養因子有效降解,更能顯著提高其飼用價值。
來源:互聯網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gzdxsly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