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豆粕質量 [打印本頁]
作者: 于炳欣 時間: 2013-7-11 22:09
標題: 豆粕質量
大豆在中國 、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用于人類和動物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豆粕系指大豆采油過的殘渣經過適度加熱、干燥、粉碎。大豆粕是雞、豬、牛適口性良好的蛋白質源。大豆粕的粗蛋白質含量約 40-50%,其消化率高達75%~92%。豆粕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其粗蛋白含量 。豆粕的粗蛋白含量一般為 40 -50% 這在所有的購買合同中都有說明 還很重要的是豆粕的水分 、粗纖維 、灰分、粗脂肪等的含量。
尿素酶活性和蛋白質溶解度,銷售商出售時標明的粗蛋白含量若與客戶收貨時的粗蛋白分析值不相符合 ,購銷之間就會發生爭議。 一批豆粕通常都經過不止一家實驗室的分析
這些實驗室可能分別代表加工企業 、調查公司 、飼料廠等等, 許多時候還在大學和官方實驗室中進行分析 。對質量不均一的一批貨中采集的樣品進行分析時 得出的關于這一批貨的質量數據會出現誤差 。這常被看作是買主分析結果和賣主分析結果不相符合的原因 ,不同的實驗室, 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分析, 所得的結果也會有差異, 產生實驗室誤差的常見原因包括 :技術不良、 沒有測定和報告水分含量 、缺乏合格的參照標準等等 。
1、豆 粕 等 級 標 準
從加工工藝上來看分兩種:一種是去除大豆的表皮物質之后的豆粕叫去皮豆粕。另一種是沒有去除大豆表皮物質的豆粕,叫不去皮豆粕或普通豆粕。大豆中蛋白含量是固定的。豆皮中部含有蛋白,所以,去掉豆皮以后,能夠提高豆粕的蛋白含量。沒有去皮的豆粕,蛋白質含量有可能在 44%以上,或可能在 44%以下,但是不穩定,尿素酶也很不穩定。
分級
一般蛋白含量 44%以上的屬一級豆粕;蛋白含量在 42%~44%之間屬于二級豆粕;蛋白含量一般都在 46%以上屬高蛋白豆粕。
2、豆粕的質量指標及影響因素
2.1豆粕的外觀質量及影響因素
2.1.1粒度
大豆粕粒度是指大豆粕中存在的結構尺寸不同的顆粒。雖然國標中未對豆粕粒度作具體要求,但是豆粕作為一種商品其顆粒大小對其交易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要求豆粕的形狀有松散的顆粒狀或片狀。過碎過細或大的粕團都不受喜歡。導致豆粕過碎過細的因素主要有:大豆水分低;破碎粒度小;坯片薄;在蒸脫機內蒸炒時間長;豆粕水分低。大豆粕結塊是大豆一次浸出生產中常見現象。結塊的豆粕其水分、殘溶、殘油和尿素酶含量都比正常粕高出許多,其危害一是降低了豆粕的飼用價值,二是不便于飼料廠家的貯存和加工利用。導致
豆粕結塊的主要因素有:大豆的水分高;未成熟及未脫離后熟期的大豆用于制油;坯片入浸水分大;浸出溫度低;直接水蒸汽質量差;蒸烘時間不足;料層太高等。此外,高溫、高水分豆粕在粕庫堆積貯存期間,極易結成大塊,嚴重時還會生霉變質,直至失去飼用價值。
2.1.2色澤
正常的大豆粕應具有豆粕本身固有的黃白色至黃褐色。當加工陳化、赤熱、霉變大豆時,或蒸烘時間太長時,則豆粕顏色較深直至紅褐色。當加工未成熟大豆或青豆較多時,則豆粕呈青綠色,外觀較差;當直接水蒸汽質量較差或蒸脫時間較短時,則豆粕發白。
2.1.3氣味
正常大豆粕應具有其固有的氣味,無異味。當加工赤熱、霉變大豆時,豆粕常有哈喇的氣味;當殘溶和尿素酶超標時,豆粕常有較重的溶劑味和豆腥味。此外,有些企業為實現創收,常把水化油腳和廢漂土摻合到豆粕中。酸敗的水化油腳會使豆粕產生一種不適口的氣味而廢漂土則加重了粕的色澤。此創收方法應當禁止。
2.2蛋白質含量及影響因素
蛋白質含量是豆粕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直接反映了豆粕的飼用價值。
豆粕中含蛋白質40-50%左右,賴氨酸 2.5%~3.0%,色氨酸 0.6%~0.7%,蛋氨酸 0.5%~0.7%,胱氨酸0.5%~0.8%;胡蘿卜素較少,僅 0.2~0.4毫克 /千克,流胺素、核黃素各 3~6毫克 /千克,煙酸 15~30毫克 /千克,膽堿 2200~2800毫克 /千克。豆粕中較缺乏蛋氨酸,粗纖維主要來自豆皮,無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 三糖 四糖 淀粉 礦物質含量低 鈣少磷多維生素 A、維生素 B、維生素 B2較少。不同豆粕的常量成分比較見表 1。
(, 下載次數: 2)
(, 下載次數: 1)
豆粕的蛋白質含量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大豆原料本身的蛋白質含量;二是大豆的預處理工藝。如采用脫皮工藝技術所產豆粕要比普通工藝所產豆粕蛋白質含量高7-8% ;三是粕中水分、粗脂肪對蛋白質含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2.3水分含量及影響因素
水分含量是豆粕的又一重要指標。當粕中水分超過了允許值后,不僅營養價值降低而且還不便于長期貯存。但水分太低粕焦碎易燃。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多數浸油廠所產豆粕水分偏高。這一問題在冬季更為突出。影響豆粕水分的主要因素有:豆坯的入浸水分,浸出器的工作溫度,直接水蒸汽的質量,蒸脫機的結構,脫溶層的高度以及出粕輸送方式等。如直接水蒸汽帶水,浸出器工作溫度較低,脫溶層料層較高,則豆粕水分偏高。
2.4 尿素酶活性及影響因素
生大豆粕中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尤其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胰蛋白酶Tripsin Inhibitor,TI) ,它的活性高低直接關系到單胃動物對大豆粕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當豬、禽飼喂生豆粕后,會引起拉稀,從而影響增重和產蛋率;對于犢牛、仔豬則會引起嚴重腹瀉,增重緩慢,甚至死亡,而豆粕中的尿素酶(UA)亦能抑制動物對飼料中營養的消化、吸收。由于豆粕中的(TI) 含量與(UA)含量呈正相關關系,用二者在高溫、高濕及高壓條件下以相同的速率受到破壞,因此常以尿素酶活性來表示大豆粕中抗胰蛋白酶等抗營養因子的破壞程度。尿素酶活性高,則說明粕中的抗營養因子沒有受到有效破壞,豆粕沒有熟化;但尿素酶活性并非越低越好。脲酶活性太低,說明豆粕受熱過度,豆粕中的賴氨酸、精氨酸、胱氨酸將因受熱過度而遭破壞,并發生美拉德反應使豆粕的營養價值進一步降低。
(美拉德反應又稱為“非酶棕色化反應”,是法國化學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所謂美拉德反應是廣泛存在于食品工業的一種非酶褐變,是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類)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間的反應,經過復雜的歷程最終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黑精或稱擬黑素,所以又稱羰胺反應。)
由此可見,在大豆壓榨過程中合理控制脲酶活性是大豆浸油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
尿素酶活性 含量 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生產工藝,如采用預榨—浸出生產工藝和膨化—浸出生產工藝,則尿素酶含量較少;二是脫溶時間,因為濕熱的聯合作用是鈍化尿素酶的重要條件,因此延長蒸脫時間可降低粕中尿素酶含量;三是大豆的軟化,烘干、水蒸汽質量都對尿素酶活性有一定的影響。
大豆粕的營養與尿素酶活性之間的關系
大豆粕是植物蛋白最好的來源。在大豆油脂浸出生產中 ,DTDC 蒸脫機對脫脂粕產生如下作用:(1)脫除溶劑;(2)破壞抑制抗營養因子;(3)控制豆粕蛋白變性程度;(4)調節豆粕水分;(5)調節豆粕的色、香味。為檢測出豆粕質量 ,國家和企業都制定了豆粕指標:用引爆試驗及檢測殘溶來考核脫溶效果;用烘干稱重法或快速水分測定儀考核粕含水分;用檢測尿素酶活性及感觀檢測來判斷抗營養因子失活及熟化程度。
抗胰蛋白酶是生豆中的一種蛋白酶抑制物 ,它在消化道內使胰蛋白酶和凝乳酶失活 ,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 ,并引起胰臟代償性增大 ,而胰蛋白酶富含硫氨酸 ,大量分泌消化酶加劇大豆蛋白含硫氨基酸的缺乏。此外 ,過敏蛋白如大豆球蛋白和β2大豆球蛋白也很重要 ,它們會降低飼養效率并增加幼畜如仔豬的下痢。大豆中含不等量的尿素酶 ,它與抗胰蛋白酶的
含量接近。遇熱變性的程度與抗胰蛋白酶有其相似的變化規律 ,因此 ,可以制訂適宜的尿素酶活性檢測范圍作為豆粕加工適宜度的間接估測指標 ,來監督指導生產。同時 ,又根據豆粕尿素酶活性與豆粕受熱變性程度有近似的比例關系 ,即加熱過度為我們習慣的認同用尿素酶活性表明豆粕的成熟程度。
如泰國正大集團認定豆粕的尿素酶活性在 0.05 – 0.25(ΔpH) ;美國飼料工業協會推薦的指標為 0.05 – 0.20(ΔpH) ;我公司根據市場制定指標為0.05 – 0.30(ΔpH) 。國內油脂加工和飼料企業都認同尿素酶活性作為判定豆粕成熟的標志 ,用它來指導生產、采購豆粕及飼料。
(, 下載次數: 0)
(, 下載次數: 1)
2.5溶劑殘留量及影響因素
國標中規定豆粕殘溶量 ≤700mg/kg。用殘溶高的豆粕喂養畜禽,將不利于動物的生長發育并可引發各種疾病直至死亡。影響豆粕殘溶量的因素有:一是直接水蒸汽的質量;二是蒸脫時間 反映在料層高度上 ;三是蒸脫機的構造 包括噴汽孔直徑和數量 ;四是蒸脫機的汽相溫度。粕中溶劑殘留量與尿素酶含量密切相關。殘溶超標的豆粕其尿素酶活性
也往往較高,由此可見,控制豆粕殘溶量非常重要
2.6灰分含量及影響因素
豆粕中的灰分含量與大豆中的泥砂含量和并肩泥有直接關系。過高的泥砂含量會降低豆粕的適口性。加強大豆的清理和吸風除塵、去除大豆中的并肩泥是降低豆粕灰分含量的重要措施。
2.7什么是蛋白溶解度,為什么要測定蛋白溶解度?
高溫能使還原性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與賴氨酸的 epsi1on 游離氨基酸起作用,即美拉德反應(Mail1ard Reaction)。其結果使賴氨酸分子成為不能被利用,因而使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蛋白質分子中的其它氨基酸,如精氨酸、組氨酸和色氨酸也受熱過度的影響,還原性化合物也包括酮與醛。感觀上美拉德反應的產物呈現棕色。故又稱棕色反應。該過程的反應式如下:
(, 下載次數: 0)
鑒定豆粕過熟的方法是在 0.2%KOH 溶液中測定豆粕的蛋白溶解度。此方法
在近十年來被認為是評估大豆加工過度與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
其原理是:加熱使游離氨基酸與其它化合物的基團形成不能為消化酶所打開的分子間和分子內的結合鍵,因而降低了蛋白質的溶解度(Ford&Shamrock,1941)。
60 年代末, Purina 飼料公司,首先將蛋白溶解度作為評定豆粕加工適宜度的方法。
Araba 和 Dale在1990 年發表的文章中的結論是:對于小雞,蛋白溶解度低于70%的豆粕營養價值已受到破壞,蛋白溶解度低于 65%幾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熱過度。
該貼已經同步到 于炳欣的微博
作者: 暮雨撒江天 時間: 2013-8-2 13:29
此文非常棒,又讀一遍!
作者: zhangjiuhong 時間: 2013-8-15 10:04
好貼,確實是精華
作者: gwp 時間: 2013-8-15 13:19
分析的很是透徹,值得認真的學習
作者: 河北唐山寶 時間: 2013-9-2 13:27
如果氫氧化鉀溶解度大于85呢,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gzdxslyo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