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畜牧人
標題:
警惕魚類諾卡氏菌病
[打印本頁]
作者:
fishfirst
時間:
2011-8-10 10:56
標題:
警惕魚類諾卡氏菌病
本帖最后由 fishfirst 于 2011-8-10 10:59 編輯
編者按:
諾卡氏菌病是一種典型危害嚴重的慢性細菌病,多發于海水魚和淡水養殖的大口黑鱸、斑醴、烏醴等大宗養殖品種。此前少有關注,近年來在我國南方如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有大范圍蔓延趨勢,危害日益嚴重。有人認為此病的流行與養殖大環境、養殖密度、投喂餌料、魚種質量、濫用藥物均有很大關系。目前暫無較好藥物控制,水產病害防治單位及養殖戶應引起重視。
為此,本刊特邀中山大學、珠江水產研究所及南海水產研究所等專家共同探討此病的防治措施,以期對業界有所幫助。
警惕魚類諾卡氏菌病
“早期診斷,及早發現魚苗期的諾卡氏菌隱性感染,以致實施早期的衛生管理和藥物預防是該病防治的關鍵?!?br />
文/圖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 李安興
魚類諾卡氏菌病是一種慢性、病程漫長、危害性極大的暖水魚類病害,最易受感染的養殖魚類是魳魚、大口黑鱸、卵形鯧鰺、大黃魚和烏鱧(黑魚或生魚)。近年,諾卡氏菌病在我國南方如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大有蔓延趨勢,極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相關魚類品種養殖的健康發展,應引起水產主管部門和專業人士的高度重視。
諾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隱性的,極不易被發現。感染和發病過程極其漫長,通常在成魚期才出現典型癥狀和顯著性危害。諾卡氏菌病的病程很長,是因為該菌在魚體內的生長繁殖速度很慢,在出現癥狀或引起魚死亡之前需要很長增殖發育期和漫長的病程。感染諾卡氏菌的魚群的養殖結果可能是產量大大降低,飼料轉化很低,在夏末或收獲季節,魚體況不佳,十分瘦弱,死亡率增高。如大口黑鱸魚的養殖戶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本來希望將大規格的商品魚養到市價高的時候才將其上市出售,但往往在上市前遭遇諾卡氏菌病暴發,使眼看將獲得良好效益的整塘魚損失殆盡。
(, 下載次數: 25)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1
(, 下載次數: 3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2
(, 下載次數: 14)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3
(, 下載次數: 24)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4
(, 下載次數: 17)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5
(, 下載次數: 18)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6
(, 下載次數: 27)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7
(, 下載次數: 23)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圖8
一、病原
在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環境中,有多種諾卡氏菌存在,但鰤魚諾卡氏菌是最主要的一種。該細菌不引起敗血癥或急性免疫反應,但漸進性侵襲魚類各種細胞包括白細胞。有關魚類諾卡氏菌的微生物學、組織化學和病理生理學信息很少,這可能因為與其菌體生長緩慢有關。
二、傳播和流行病學
小魚初期感染諾卡氏菌可能來源于冰鮮餌料魚或者由病魚水平傳播而來,和病魚或被感染魚一起飼養也是傳播疾病的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黃尾魳在與病魚飼養在一起,3個月后出現臟器病變即結節性病變,而不顯示體表病變。小魚一旦感染,其細菌即在魚體主要器官如肝臟、腎臟、脾臟緩慢繁殖、隱性增長。另一方面,魚體被腹腔注射活細菌后2周即出現死亡。PCR檢測結果發現養殖環境中的貝類通常攜帶大量諾卡氏菌;但是,尚不能確認這些貝類是魚類諾卡氏菌的感染來源,還是因為魚類感染諾卡氏菌后,貝類從環境中簡單地富集到這些細菌的緣故。
在海水魚類的養殖中,諾卡氏菌的感染進程似乎在夏天水溫24℃以上時要快一些,但諾卡氏菌病的病例和所致的死亡在秋末和冬初似乎要明顯一些,這可能與養殖密度高和魚體免疫狀況低下有關。
三、臨床癥狀和眼觀病變
典型的外部癥狀是病魚消瘦,皮膚結節和潰瘍病變,鰓蓋糜爛,鰓絲基部出現干酪樣結節和壞死灶(圖1)。內部器官呈現的白色結節病變,初易于分枝桿菌(魚結核?。┖桶l光桿菌?。ò褪蠗U菌病或假結核?。┑牟∽兿嗷煜貏e是在混合感染時。白色結節通常1-2mm大小,在腎臟、脾臟和肝臟最為明顯和多見(圖3,圖4),也可發現于其他器官。在魚體體質好時,結節可以慢慢固化而痊愈。固化的結節呈黑色硬結(黑色素巨噬細胞聚集之故)。
四、細菌學特征
細菌呈線性、串珠狀和分枝形態。革蘭氏陽性著染,抗酸染色陽性(粉紅色)。諾卡氏菌可以在多種培養基上生長,但這些培養基也可適合其他細菌生長,且生長速度往往比諾卡氏菌要快很多,所以在病原分離時一定要杜絕雜菌的污染,否則很難分離到真正的病原菌,因為雜菌生長迅猛,很快就將真正病原的諾卡氏菌覆蓋了,難以被發現??梢杂眠x擇培養基如Lowenstein-Jensen培養基,能有效地分離該菌,在25℃-35℃中培養需要4-10天,菌落呈干奶酪樣(圖5)。
在體外進行的藥敏試驗對生產上往往意義不大或造成誤導,因為在藥敏試驗時,諾卡氏菌常常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
五、診斷和現場檢測
在現場,必須要對病魚進行細致的檢查,這對診斷該病至關重要,特別是徹底檢查皮膚和體表的硬結和潰瘍病變。切開病變部位,可以發現黃白色干酪樣膿腫灶,揭開鰓蓋,也可以發現鰓絲基部的不規則的白色膿腫灶。在鰓、腎臟或脾臟都可以發現白色結節性干酪樣壞死灶,這些壞死灶的印片染色檢查可以發現革蘭氏陽性或抗酸染色的細菌(圖6,圖8)。10%福爾馬林固定的組織切片檢查也可以發現壞死灶病變和細菌(圖7)。
六、防治
該病最好的控制方法是疫苗免疫。然而,諾卡氏菌病的疫苗正在研發中,尚沒有商品化疫苗可資使用。因而,早期診斷,及早發現魚苗期的諾卡氏菌隱性感染,以致實施早期的衛生管理和藥物預防是該病防治的關鍵。但是,目前還缺乏很有效的方便快速的診斷方法,有些高靈敏度的PCR檢測技術和血清學檢測方法的操作費時費力,且十分昂貴,不太適合于現場的診斷和檢測。
利用藥物控制諾卡氏菌病的方法也受到很大的爭議,因為抗生素藥物固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用藥時間需要很長,有時要在感染魚群中使用長達數月的藥物方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這樣就給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和威脅。消費者絕對不喜歡長期用藥的水產品,盡管這些藥物都是國標漁藥。況且,一旦漁民養成了用藥的習慣和慣例,免不了他們會超量使用抗生素和偷偷使用一些違禁藥物,這些都是水產品生產中極其危險的行為,我們要堅決杜絕。
同時,在使用抗生素治療諾卡氏菌病的過程是增加養殖生產成本的過程,因為一方面是藥物的成本,另一方面是魚生長緩慢拉高了生產成本。所以,利用抗生素防治諾卡氏菌病需要謹慎從之。
那么,防治魚類諾卡氏菌病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呢?也不盡然;我們可以在魚苗階段嚴格控制該菌的感染和疾病發生,即小心謹慎地將2種抗生素交替使用于感染了諾卡氏菌,但尚未出現癥狀的魚苗期,這樣操作應該是很有效的。但很關鍵的問題是成魚階段一定要停藥,減少或杜絕藥物在上市規格魚中的殘留。
“諾卡氏菌分為星狀諾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諾卡氏菌(N.seriolae),前者還可感染人類,而國內從患病魚分離到的多為鰤諾卡氏菌?!?/strong>
文/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徐力文
諾卡氏菌(奴卡氏菌)為放線菌類微生物,革蘭氏陽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緩慢,3-7天可形成淡黃色沙粒狀菌落,形態與一般魚類病原菌差別顯著,菌體為長桿或短桿或分支狀。引起魚類病害的為星狀諾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諾卡氏菌(N.seriolae),前者還可感染人類,而國內從患病魚分離到的多為鰤魚諾卡氏菌。
魚類諾卡氏菌病又稱結節病,可在內臟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見直徑0.5-3mm的大量白色結節(肉芽腫),以脾臟和腎臟最為顯著,相當比例的魚還可在體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膿瘡,呈現大小不一的鼓起軟包,劃破有白色或淡紅色膿液流出,有的魚還在鰓上形成白色棉絮狀結節。
諾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個月-2齡魚,可導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魚商品價值,一個養殖季節死亡率約10-30%,淡水魚和海水魚都可以被感染,就我們檢測到的有卵形鯧鰺、青斑、鮸魚、紅魚、美國紅魚、海鱸、尖吻鱸、泥鯭、加州鱸、生魚等,國內報道的還有大黃魚,目前實驗室保存的約有20株分離自不同海區和魚類的諾卡氏菌株,鑒定均為鰤魚諾卡氏菌。危害嚴重的有目前養殖廣泛的卵形鯧鰺及淡水養殖的加州鱸和生魚,全年都可發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溫22-28℃時流行為甚。
諾卡氏菌本是水體條件致病菌,無處不在,但在魚類遭受寄生蟲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蟲(刺激隱核蟲)和單殖吸蟲,可通過體表和鰓的傷口入侵,我們研究顯示其還可以通過腸道感染,投喂含菌飼料,金鯧可在15天左右發病死亡。近年來該病日趨嚴重,應與養殖環境水質惡化和蟲害猖獗有關。
通過臨床癥狀可以基本診斷該病,也可以用常見培養基分離,但該菌生長緩慢,分離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選擇性培養基如改良羅氏瓊脂。簡便的診斷可用體表膿皰中膿液或內臟結節涂片,吉姆薩染色即可鏡檢到大量分支長桿狀菌體。
對諾卡氏菌病的預防應以增強魚類體質和防范寄生蟲侵害為主,秋冬季流行季節要密切注意魚群動態,平時對體弱游邊的應多解剖檢查,有諾卡氏菌病癥狀要及時用藥,就我們分離的菌株大部分對氟苯尼考、強力霉素、紅霉素、新霉素等還是比較敏感,但該菌主要侵染魚類吞噬細胞,且可在該細胞內持久生存,治療起來比較棘手,用藥至少10天以上,且經常效果不佳。
該菌的致病機制類似于人類肺結核,日本和我國臺灣學者都對該病進行過免疫學探討,但不管是弱毒疫苗還是滅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諾卡氏菌病卷席我國海淡水主養區的大宗養殖品種,并有逐年嚴重之勢,不得不讓人擔憂。此病的流行與養殖大環境、養殖密度、投喂餌料、魚種質量、濫用藥物均有很大關系?!?br />
文/ 廣州鴻騏獸藥有限公司 韋其鋒 珠江水產研究所 廖國禮
一、諾卡氏菌病基本現狀
1.病原體
諾卡氏菌屬于放線菌目,諾卡氏菌科,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絲狀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泥土、水和動植物的組織中,以腐生生活為主。魚類諾卡氏菌病首次發現于1963年美洲阿根延的淡水熱帶魚,病原為星狀諾卡氏菌,然后陸續發現于日本的師魚等海水魚、歐洲和大洋洲等海淡水魚類,海水魚病原體為鰤諾卡氏菌。目前經大量檢測發現,危害我國海、淡水魚類的諾卡氏菌主要是鰤諾卡氏菌。
2.流行情況
魚類諾卡氏菌病發現至今,已有近50年時間,總體上來講,全世界人工水產養殖魚類發生此病的機率不高,且發病死亡率也低于5%。危害比較大的是,近二三十年以來,日本的鰤諾卡氏菌對其海水養殖魚類如五條鰤、高體鰤、縞參、牙鲆等危害,死亡率在5-15%。另外就是此病目前對我國海淡水養殖的危害,呈現出一年比一年嚴重的趨勢。海水養殖的牙鲆、金鯧、海鱸、大黃魚、鯛科魚、石斑、籃子魚等和淡水養殖的大口黑鱸、斑醴、烏醴等大宗養殖品種均受到嚴重的影響。此病流行時間為每年的4-10月,流行水溫介于15-33℃,24-28℃發病最嚴重,流行區域遍布北方的渤海灣到南方的北部灣等海水魚主養區和珠三角、長三角、江西、福建、山東等淡水魚主養區。此病潛伏期較長,養殖場魚類初感染到發病致死需要20-30天,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當發現有明顯癥狀時,已經造成大部分魚感染發病,遇到暴風雨等極端天氣,養殖水體發生較大的變化時,患病魚在強應激情況下往往會大量死亡,年平均死亡率估計超過15%,嚴重影響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諾卡氏菌病診斷方法
1.主要癥狀
感染此病的癥狀主要是鰓絲或體腔、肝脾腎等內臟器官含有白色結節或白點,不同的感染品種,癥狀亦略有差異。如牙鲆,患病瀕死魚體表呈現點狀出血,部分魚可見口唇部糜爛;如患病魚師魚體表呈現瘤狀小突起和小出血斑,口周和頭部出血、糜爛等;如患病大黃魚部分體表正常,但常伴有腹水、鰭條充血等;如大口黑鱸、烏醴、斑醴等,部分體表也很正常,但部分患病魚會眼球突出,會有腹水,體表、鰭條潰瘍出血等。
2.引起白色結節癥的其他致病菌
除了諾卡氏菌感染會引起內臟器官出現白色結節外,殺魚巴斯德氏菌、惡臭假單胞菌、維羅納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哈維氏弧菌等致病菌亦會導致腹腔或內臟器官出現白色結節的癥狀。內臟白色結節有可能是致病菌感染機體后,機體針對侵入內臟組織的病原菌產生免疫反應,對其進行包裹后在內臟組織形成的結節。白色結節的形成估計與致病菌感染的時間和菌液濃度有很大關系,其中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發現患病魚內臟出現白色結節癥狀,不能就認為這是諾卡氏菌病。
諾卡氏菌是革蘭氏陽性菌,而其他幾種同樣能夠引起白色結節的致病菌是革蘭氏陰性菌,抗菌藥的敏感性是不一樣的,而且各地區的用藥習慣有一定差異性,多少會產生耐藥性,這些因素都會對治療白色結節病造成影響。臨床上,必須做到確診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確診方法
臨床上,根據此病的流行特征,通過仔細觀察體表、鰓絲、腹腔和內臟的發病癥狀可作出簡單的判斷。嚴格來講,是要通過做細菌分離鑒定,確診后再做藥敏試驗,這樣才能對癥用藥,達到良好治療效果。否則憑發病癥狀作出的判斷,全部都誤認為是諾卡氏菌,按照諾卡氏菌病來處理,效果不理想是不可避免的。
三、諾卡氏菌病防治方法
1.常用防治藥物
目前,諾卡氏菌常用敏感藥物是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卡那霉素、紅霉素、菌必治等,諾卡氏菌對氟哌酸、復方新諾明、恩諾沙星、呋喃西林等常用抗菌素無效。三黃粉、EZO、黃芪多糖、肉桂醛、維生素C等中藥及中藥提取物、營養保健免疫增強劑等也常和以上敏感抗菌藥一起使用,起輔助防治作用。
2.防治方法
此病流行季節,魚類患此病癥狀明顯,或已經實驗室確診的,可按此病處理。癥狀不明顯,需要做細菌分離鑒定,這樣才有利于早發現早預防。無此條件的,亦可以定期投喂預防藥物達到預防目的。建議按“氟苯尼考(或鹽酸多西環素)+黃芪多糖+維生素C”進行投喂,最好能夠做成藥餌的形式,這樣能夠保證大部分魚都能夠吃到以上藥物,達到預防目的。平時注意及時打撈死魚、雜物,注重調節水質、底質,防止氨氮、亞硝酸鹽過高及pH值的異常變化,適當消毒,嚴格控制此諾卡氏菌在養殖水體的數量,這樣才能達到有效防治此病的目的。
四、諾卡氏菌病未來發展趨勢
這幾年,諾卡氏菌病卷席我國海淡水主養區的大宗養殖品種,并有逐年嚴重之勢,不得不讓人擔憂。此病的流行與養殖大環境、養殖密度、投喂餌料、魚種質量、濫用藥物均有很大關系。
1.養殖大環境
沿海一帶和珠三角、長三角等水產主養區,同時也是工業化較高,人口較密集的區域,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對整個水環境的影響很大,大部分江河、海域、湖泊均受污染嚴重,很多地區酸雨量逐年增多,現在很多地區已達到了一下雨,水產養殖魚蝦就會發病的程度。水質的惡化會嚴重損害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造成諾卡氏菌易感染的機會。水資源的保護不但有利于人類的健康,同時亦有益于諾卡氏菌病的防治。
2.養殖密度
我國水產單產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養殖密度是最高的,高密度的養殖帶來了高產出,同時也會造成魚群長期的強應激,抗病力下降,給諾卡氏菌的感染創造良好機會。降低養殖密度,降低應激強度,可以大大減少此病的發病機率。但現在有些地方塘租高漲,養殖戶選擇兩難。
3.餌料
海水魚大多數屬肉食性魚類,養殖戶長期習慣使用廉價的冰鮮野雜魚作為餌料投喂,早期的烏醴、斑醴、現在的大口黑鱸也均以冰鮮野雜魚作為主要餌料。很多海水冰鮮野雜魚攜帶大量的諾卡氏菌,造成了目前海水魚和淡水魚的主要致病菌均是鰤諾卡氏菌的局面。多年的投喂冰鮮野雜魚的習慣,給這些主養區儲蓄了大量的鰤諾卡氏菌,此病的繼續蔓延惡化短期看來是不可避免的。改變投喂冰鮮魚習慣,選用人工配合飼料,可以減少傳染源。大口黑鱸人工配合飼料尚沒成熟,冰鮮的全面取代仍需要時間。主養區水域集中統一定期消毒,可降低水體諾卡氏菌數量,有利于控制發病。
4.魚種
目前,流行此病的大宗養殖品種,均沒有培育出優質的種苗,種質退化嚴重,個別品種有,如大口黑鱸,良種覆蓋率亦低于10%。整個養殖魚種抗病力一年不如一年,也間接導致了諾卡氏菌病的傳播。加強良種選育工作,大力推廣良種養殖,有利于對此病的抵抗。
5.濫用藥物
近年來藥物的濫用、亂用,以及假藥劣質藥品橫行,導致很多地方諾卡氏菌病對紅霉素、鹽酸多西環素、氟苯尼考等均產生很強的耐藥性,無法達到預想的臨床防治效果,導致嚴重的病害及死魚情況頻頻出現。這必須引起大家足夠重視。在購買藥品時,一定要選用正規大品牌產品,確保藥品的含量和療效,不能貪圖便宜便利;在使用藥物時,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規范用藥,不能馬虎了事,這樣才能保證防治效果。獸藥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杜絕假藥偽劣漁藥的出現,水產推廣部門加強技術防治技術普及力度,均有利于此病的長久防治工作。(參考文獻略)
(本文摘自《水產前沿》雜志7月刊。了解更多,請登錄“中國水產頻道”
http://fishfirst.cn/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gzdxsly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