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以上資料肯定不全面,可以補充或修正。
2.凡是“公費選派”,都是在公開報考后在全國報考人員中考試選拔出來的“狀元”,最多是兩個名額,有的只一個名額。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畢業生中,占公費選拔的畜牧、獸醫名額中約80%,可見中大畜牧獸醫系的教學質量。
3.1929~1949期間,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本科畢業生302人,其中出國者57人,占本科畢業生16.89%,獲副博士、DVM、MS、Ph.D.者有29人(有的獲兩個學位的人,仍以一個計)占出國人員的54.86%,回國者(包括臺灣省)34人,占出國人員的66.67%。可以證明1929~1949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本科畢業生中,出國的較多,獲學位的較多,回國的較多,說明他們是熱愛祖國的。這些人員,加上此系畢業未出國的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邊疆學校畜牧獸醫科的畢業生,在祖國的畜牧獸醫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就1929~1949本科畢業的302人中,約在40人以上,其中有一位工程院院士。這302人中絕大多數是教授、高級工程師。
4.學位說明:
Ph.D.(拉丁Philosophiae Doctor,英文 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學博士或稱理學博士,在學術上、哲理上有一定成就,是大學本科后研究生院的學位。
M.S.(Master of Science)科學碩士,研究生院學位。
副博士,原蘇聯研究生院學位,相當M.S.。
DVM(Doctor of Veterinary Medicine)不是獸醫學博士,是大學本科獸醫專業畢業的學位,連預科要讀8年,很受人尊敬。這個Doctor是職業稱號,醫師的意思,不是“博士”的意思,應譯DVM為獸醫師。
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畢業生中,獲DVM、MS、副博士、Ph.D,大有人在,但無一人獲研究生院的科學博士(D.Sc.,Doctor of Science),有一位長者獲此殊榮,那是程紹迥先生,他擁有DVM及D.Sc.,解放前他是農業部漁牧司司長,兼過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教授,解放后是中央農業部獸醫總局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現已逝世。
抗戰勝利后的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
抗日戰爭勝利后復員,各校遷回,中大遷回南京的四牌樓、丁家橋。遷校、全國各院校的建設,解放戰爭,情況在變。《畜牧獸醫月刊》停刊是次要的(以后此系又辦了《畜牧與獸醫》),可惜的是,名教授走散甚多,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抗戰時期“首屈一指”的鼎盛的教授陣營走向衰退,如:陳之長教授,四川人,回四川任四川大學畜牧獸醫系系主任;養豬學祖師爺許振英教授去東北農學院任畜牧獸醫系系主任;家畜寄生蟲學權威熊大仕教授去清華大學農學院任畜牧獸醫系教授,當時去清華大學農學院的還有湯逸人教授、吳仲賢教授(清華大學農學院后來合并到北京農業大學,即今日的中國農業大學);盛彤笙教授去蘭州創辦國立獸醫學院,院系調整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由于擁有一批知名中年教授,如朱宣人、許綬泰、謝錚銘、蔣次昇、廖延雄、秦和生、陳北亨等(除陳外,均為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畢業生),數年之后,成為全國最好的獸醫專業,但也不到十年,也因主要教授失散而衰落;吳文安教授去山西銘賢專科學校任畜牧畜醫系系主任,以后成為山西農學院的畜牧獸醫系系主任;胡祥壁教授去黑龍江省任農業廳副廳長;黃異生教授去新疆任畜牧研究所所長;盧潤孚教授任江西的中正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汪國輿教授病逝。留下的臺柱有羅清生教授、王棟教授、汪啟愚教授等,后增聘了鄭集、謝成俠、盧潤孚等教授,中堅是濮成德。熊德鄰及一批年輕有為的助教如蔡寶祥、韓正康、張幼成、祝壽康、陳振旅、葉祝年等等,加上院系調整從浙江農業大學、南通農學院等來的一批骨干,為以后的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的崛起打下基礎。今日的南京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雖名列第一階層,但不能像抗戰時的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那樣在全國遙遙領先,因為屬于一流的畜牧、獸醫專業,還有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廣州的華南農業大學等,何況每個省(自治區)均有一個或數個農業高校,其畜牧、獸醫專業,均有其特色,均有其教授。解放后的畜牧獸醫教育,大大地發展了。任何高校的興起,還是“以人為本”。任何專業,管理得力,擁有一批教學、科研、結合生產的“干將”,這個專業,自然會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