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畜牧人

標題: 加快中國遺傳育種 [打印本頁]

作者: 幸運兒    時間: 2008-6-4 15:14
標題: 加快中國遺傳育種
加快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需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
的優異遺傳資源和先進的育種技術
張文燦 博士(美國Takeda 全球研發中心)
徐捷 博士(美國Evergen生物技術公司)
張廷青 博士(美國國際資源育種公司)
A.前言
A-1 放棄牛海戰術,提倡“牛不在多而在良”
近幾年,中國奶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奶牛存欄總頭數達1216萬頭,比98年增長789萬頭,年平均遞增率16%;奶類總產量2865萬噸,比98年增長2120萬噸,年平均遞增率21%;全國人均奶類占有量達到21.7千克,比98年增長16.6千克,年平均遞增率23%。奶牛業已成為畜牧業發展最快的產業。不過,中國奶牛群體質量差的現狀仍然如前,2004年平均單產3,645千克,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1%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43%。實際上中國過去幾年牛奶總產量的增加依然憑賴傳統戰略,即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主要靠牛海戰術,迅速大規模擴群。如此做的結果造成有限資源大量浪費,人口密集區域環境污染嚴重,農村奶牛業效益急劇下降。眾所周知,影響奶牛業效益有四類技術:遺傳育種、營養飼料、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在這四類技術中,遺傳育種技術貢獻最大,達到了40%。其實,早在50多年前,毛主席就高瞻遠矚地認識到“種”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親手制訂了盛極一時的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工、管。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反復實踐,現在仍然有其價值,特別是種”一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和“好精一支,增奶數噸”就是廣大農民對“種”重要性的真實評價和稱贊。中國奶牛業要進一步發展,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即高效奶牛業,而高效奶牛業的核心則是高產奶牛群,創建高產奶牛群必須依靠先進的遺傳育種技術和優良的遺傳育種物質。可惜中國目前這兩條都不具備。那如何辦呢?本文作者曾在北美著名奶牛育種公司工作十數年,對北美奶牛群質量的提高做出過顯著貢獻,有著極為豐富的奶牛育種經驗和技術,愿在本文中,對中國奶牛群如何有效進行改良闡明自己的觀點。
A-2 中國奶牛遺傳育種系統的現狀
中國和發達國家在奶牛遺傳產業體系中幾乎每一環節都存在著很大距離,包括每年參加后裔測定公牛的數量和質量、純種公母奶牛的系譜登記、牛奶質量檢測和產量記錄,以及體型外貌測定等。中國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荷斯坦奶牛數據庫,加入DHIA的母牛總頭數迄今僅8萬頭。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也沒有承擔責任。只有極小部分母牛采用驗證公牛進行繁殖,而絕大部分采用非驗證公牛精液配種。大量母牛都是與隨機的非驗證荷斯坦公牛交配,而荷斯坦品種是其唯一的選擇標準。配種目的是設法使母牛懷孕生犢,繼續產奶,但極少考慮后代品質。這種隨機繁殖計劃的遺傳水平是不可靠的,系我國在過去30年里奶牛遺傳改良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基于使用公牛的遺傳水平,目前中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可以分為3個層次或水平:
1)品種遺傳水平改良
指用荷斯坦公牛對我國土種黃牛進行改良,搞級進雜交,最終目標是將中國黃牛改良成荷斯坦奶牛,時間跨度約為10-15年。對原有荷斯坦牛群,則進行本品種繁育,目標是保持荷斯坦的“純種”水平。這些改良工作的目標只是停留在品種的平均水平,僅僅注重荷斯坦“血液”的百分比和純種化。這種手段已被證明是增加荷斯坦奶牛數量經濟而有效的方法。然而,這種基于少量遺傳信息和僅將公牛作為繁殖工具之用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并不能帶來持續性的遺傳改良。在中國許多地方,仍舊使用該法去生產更多的奶牛。此法雖使中國奶牛數量由1978年的500,000頭增加到1996年的大約4,500,000頭,但是實際上在這段時間內(將近30年)我國奶牛群體的遺傳水平并沒有實質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品種水平也是過去幾十年的舊品種水平,業已發生了退化,而不是國外的現代品種水平。
2)家系遺傳水平改良

在美國和加拿大,大約有20-25%的牛群采用非驗證年輕公牛精液繁殖。這些年輕公牛擁有非常好的系譜,但是后裔測定結果還沒有出來。使用這一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提前4-5年,但是風險也不小。在過去10-15年間,中國開始從加拿大和美國引進非驗證年輕公牛。黑龍江、北京、陜西和上海等種公牛站進口了上百頭年輕公牛。它們是北美明星公牛家系的兒子,具有很好的系譜,其父母均經過嚴格遺傳評估。由于不知道年輕公牛個體的具體基因型和育種值,所以用家系平均數作為估計值。實際上,明星公牛的兒子自己成為頂尖公牛的機會很小,因為兒子們的遺傳水平也呈正態分布。不過,這些年輕公牛比較經濟合算,其平均遺傳水平又比中國本土生產的荷斯坦公牛要高出不少。另外,它們也比那些僅僅依靠品種作為選擇標準、系譜不清、父母未經遺傳評估的公牛可靠得多。所以,這些公牛現已成為現階段中國奶牛遺傳改良的主力軍并為中國奶牛群帶來了巨大的遺傳改良效益。

如果一頭母牛是美國名牛黑星的孫女,單憑這一點就價值不菲,但她的遺傳水平卻是很不穩定的。因為并不知道她父親的真正遺傳水平,這要通過她父親的所有女兒的產奶量和體型外貌來評估。這頭女兒可以預測的育種值僅為黑星本身育種值的1/4,效率很低。當前,幾乎所有的公牛站都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年輕公牛以出售精液,或者直接銷售進口年輕公牛精液,確實經濟實惠。他們實際上都處于家系遺傳改良水平。
3)個體遺傳水平改良

指使用驗證公牛對牛群進行改良。因為此時這些優秀公牛和母牛個體的遺傳潛力已經十分清楚,奶農可以針對自己每頭母牛的具體條件選擇不同公牛,對該母牛揚優剔劣(如產奶量低、乳蛋白量差、乳房結構和肢蹄結構有缺陷等),培育下一代更為優秀和理想的兒子和女兒。國外現已能夠做到用計算機選配,為母牛挑選最佳配偶公牛。即將母牛有關數據輸入計算機育種系統并給出育種目標參數,計算機再根據用戶指令在其龐大的公牛資料庫中遴選出一組與該母牛最適配的公牛。奶農最后從中挑選中意的公牛為該母牛配種,這是電子化的選種選配。顯然,只有在這個水平上,我們才能真正將優秀個體的基因在群體中擴散,象發達國家一樣,使群體獲得最大限度的改良。計算女兒(或兒子)育種值(BV)的簡單公式可表述如下:


女兒(或兒子)育種值=0.5父親育種值+0.5母親育種值

a


傳遞優良基因最有效的方法是廣泛利用驗證公牛精液通過人工受精(AI)配種。過去,中國沒有使用此法主要是驗證公牛精液太貴,每支平均為120元,這對大部分中國農民來講價格確實太高。他們幾乎每支只愿支付少于40元的價錢。在一些地區,每支在5元以下的精液仍被使用,很明顯其結果會很差。不過,現在情況已有所變化,一些奶農已開始認識到為了得到較好的經濟回報而使用較貴但質量高的精液是值得的(每支120元能很容易地通過增加女兒奶產量來多獲得1600-2400元利潤)。2003年春天,北京奶牛中心從美國引進了兩頭驗證公牛,這標明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利用個體奶牛遺傳水平改良的新階段。
使用驗證公牛精液可知道公式(a)的公牛部分。但是,中國大部分母牛的育種值卻無法估算,因為這些母牛并沒有進行系統性的登記、檢測或記錄以及遺傳評估。中國要完全地使奶牛遺傳基因改良達到個體水平,還有待時日。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1)驗證公牛精液廣泛使用;2)建立國家奶牛遺傳登記/評估系統,才有可能保證中國奶牛群遺傳育種改良可持續發展。
B.奶牛群體改良技術——公牛
B-1
公牛影響

雖然對任何單個動物來講,公牛和母牛對其后裔育種值各貢獻自身一半,但公牛可借人工授精與成千上萬的母牛交配,故而對群體改良影響較大。同時公牛因選擇強度大而其育種值比母牛要高,所以母牛群體遺傳改良是通過大規模使用優秀公牛精液,即人工受精來實現的。
奶牛群體遺傳結構可大致分為兩部分:一小部分用于純種繁育頂尖公母牛,其經營目標是培育超級種公牛;另外一大部分為商業性公母牛,其經營目標是生產牛奶及牛肉。這兩部分又有四條通徑組成遺傳傳遞關系。
1)父本到兒子:這是一條最重要的通經,對群體改良貢獻為41%。奶牛遺傳公司的主要育種目標是培育種用頂尖公牛,這樣頂尖的公牛稱為兒子的父本。一個大公司3-5年才會出現一頭,一般來自最優秀的譜系。這樣的公牛全世界每年也就5-10頭。這些公牛大部分用來和最優秀的種母牛配種,精液價格也最高,每支可達500元以上。一個好兒子的父本可能有數萬個兒子,但真正的“接班人”只有一頭,于是便成為眾多同父兄弟中的一顆燦爛明星。
2)父本到女兒:那些稍微差一點的公牛便為生產母牛服務,它們的遺傳水平也相當高,對群體貢獻為27%。這部分公牛叫(生產)母牛的父本。其精液價格每支為80-360元左右。
3)母本到兒子:所有種用公牛的核心母本都叫兒子的母本,這些母牛有非常優秀的系譜和生產性能,由一些專門的純種繁育者進行培育,它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向奶牛遺傳公司出售頂尖公牛的兒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胚胎移植技術生產的。這部分母牛僅占到整個母牛群體的千分之一以下,對群體改良貢獻為 29%。
4)母本到女兒:這些生產母牛的母親大部分用于商業性牛奶生產,其大部分女兒用來更新生產群,她們是群體遺傳改良金字塔結構中最底層的最終受益者,對群體改良貢獻為3%。
1
不同遺傳通徑對群體改良的相對貢獻率
遺傳通徑
群體遺傳改良貢獻的%
父本到兒子(種公牛的父親到兒子)
41
父本到女兒 (生產母牛的父親到女兒)
27
母本到兒子(種公牛的母親到兒子)
29
母本到女兒(生產母牛的母親到女兒)
3

因此,公牛對牛群基因改良的直接影響為68%41+27,表1)。雌性主要通過母親遺傳兒子的方式對牛群改良的直接影響是29%,而其直接對女兒改良的影響僅3%。很明顯,選擇和利用遺傳優良的公牛大規模地繁殖將對牛群基因改良產生最大影響,同時也是中國奶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項策略。
在北美,全國范圍內的登記和記錄系統包括:牛群改良協會(DHIA)負責牛奶質量測定和數量紀錄;品種協會(如美國荷斯坦協會)負責純種登記、系譜和體型外貌鑒定的數據庫及遺傳評估。
在其它方面,公牛培育包括:品種協會、牛群改良協會、人工授精組織,以及后裔鑒定和遺傳評估。驗證公牛凍精是高技術的基因材料,需要遺傳產業(公牛站)、奶農、政府、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公牛全球排名是一個國家奶業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性反映,包括:數據分析、計算機應用技術、生物技術應用,以及奶牛遺傳繁殖系統。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過去50年間奶制品生產大國的奶牛遺傳改良成就。
B-2
人工授精

這是增強公牛對群體遺傳影響最主要的技術,是將個體優良基因由選擇的公牛普及到整個群體最有效的方法。一頭優良公牛能生產成千上萬甚至百萬支的凍精用以配種遍及全國,有時(超級公牛)遍及全世界的牛群。
2001年,美國牛凍精總銷量超過1400萬支,其中1300多萬是荷斯坦凍精;其余約800萬是其他品種奶牛和肉牛的凍精;市場價值超過4億美元(每支15美元)。
2
2001
年美國精液銷售
市場價值(百萬美元)
美國精液銷售量
14,423,416
288
荷斯坦
13,140,578
262
出口量(單位)
8,775,424
175
總計
23,198,840
463
荷斯坦
2,092,1031
417

目前美國奶牛平均單產超過9噸;其中注冊奶牛2001年平均單產從1957年的不足6噸增加到12噸。美國在過去50年內是怎樣取得如此顯赫的成就?又是如何保持在此領域的領導地位呢?
有關資料說明:在起初20年內(1957-1973),單產僅增加了1,000公斤,只作出了相對較小的改良。但在過去30年內(從70年代后期開始)卻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增加超過5,000公斤),這主要得益于遺傳育種、營養飼料、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四類技術的進步,以及全國范圍內良種登記和記錄系統的建立,同時能有效地選擇遺傳優良的公牛和母牛并且廣泛應用人工授精和其它相關生殖生物技術。
B-3
品種協會

品種協會(如美國荷斯坦協會、荷斯坦加拿大)的成員由純種牛育種者和一些商業性奶牛場的農民組成。任務為純種登記、系譜追蹤和品種體型外貌鑒定。美國存欄奶牛登記比例大約為20-25%,加拿大為50-60%。通過協會的數據庫,可以容易地在網上追蹤到超過5代的系譜資料,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信息。品種協會也有職業體型外貌鑒定員,其足跡遍布全北美奶牛場,為客戶提供收費服務。年輕奶牛的體型外貌數據被收集在手提電腦中,并傳送到國家數據中心。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的外貌鑒定系統各不相同,育種值的表達單位和遺傳基礎也不相同,但卻可相互轉化。
美國和加拿大牛奶檢測實驗室(奶牛牛群改良協會,DHIA)對牛奶成分和細胞數量作出分析。牛奶檢測是美國和加拿大政府的一項職能,其擁有全國范圍內最權威的牛奶質量和數量監測系統。奶牛場農民依賴于DHIA服務進行牛群管理。DHIA提供對公牛(經由其女兒)和母牛經濟性狀進行遺傳評估的原始數據。在北美,這些生產記錄已被日積月累地使用了許多年。例如,INTERBULL(國際公牛,一個對全球種公牛進行評估和排序的國際性機構)能提供全球遺傳評估中過去10年里出生的奶牛的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資料。盡管某頭母牛可能已消亡多年,但其生產記錄仍可用于遺傳評估。
B-4 后裔測定
牛群遺傳改良的原動力是找出具有優良基因組合的公牛。DNA基因重組是一個隨機過程,僅發生在受精期。公牛攜帶優良基因的鑒定需要完善和科學的后裔測定和遺傳評估系統。后測公牛必須要等長達5-6年時間才能完成對其女兒懷孕、分娩和產奶相關資料的積累。而且,這一過程還必須在50-100個牛群實行隨機交配。為了確保精確性,通常需要大約100頭女兒的全套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數據。
目前已經發現的一些功能基因和遺傳標記,可以在生命的早期對年輕公牛進行遺傳鑒定。這對于毛色和有害基因是非常有效的,業已在商業上應用。另外,對于一些全同胞,因其系譜指數相同,對攜帶有利基因位點的個體可以進行早期選擇。但是,就群體水平而言,只有3-5%的遺傳變異可由這些標記基因作出解釋,而這些標記基因還不足以取代目前行之有效的后裔測定系統。
父母親遺傳水平、后測年輕公牛數目以及隨機取樣女兒數量關乎是否能夠成功地選擇優異小公牛的三個主要因素;總計50多個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性狀在公牛選擇過程中要進行嚴格地遺傳評估。
每年全世界范圍內后測荷斯坦公牛超過5200頭,其中美國1550頭,加拿大600頭(表3)。后測一頭公牛在美國成本據估計為4到5萬美元。僅5%的后測公牛能夠培育成頂級公牛和選為驗證公牛,然后作為種用;剩余的95%將被屠宰。那就意味著僅僅二十分之一的公牛可進入“上市公牛清單”,這樣生產一頭驗證公牛的成本將接近于100萬美元。
B-5
遺傳評估和國際公牛服務項目

在美國,農業部和荷斯坦協會對美國公母牛實行遺傳評估。在加拿大,對此事承擔責任的是加拿大奶牛網絡,這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
各大學都積極地參與新程序的研究和發展。由美國康奈爾大學Chuck Henderson教授和加拿大圭爾夫大學Larry Schaeffer教授率領的研究者們發明了最佳線性無偏估計的理論和計算方法,用于奶牛遺傳評估。
遺傳評估方法在不斷地改進,現在已達到了第四代:80年代早期的公牛模型,80年代末期的動物模型,90年代初期的MACE(多性狀全球跨國評估),以及新世紀的測定日模型。
3
主要國家奶牛數量和每年后測年輕公牛數量

國家
奶牛數量(百萬)
后測小公牛數(每年)
美國
9.7
1550
加拿大
1.3
600
法國
4.6
660
德國
5.3
1100
荷蘭
1.8
350
意大利
2.3
310
英國
2.8
180
丹麥
0.7
300
新西蘭
2.6
210
總計
32.8
5260
美國、加拿大和其它國家每年4次頒布遺傳評估結果(二月,五月,八月和十一月)。全球公牛遺傳評估也由國際公牛在相同時間同步發行。由于公牛凍精在全球銷售,美國和加拿大優良公牛的女兒和兒子遍布全世界,于是構成了全球遺傳評估所必要的遺傳相關。國際公牛是隸屬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一個機構,有50多個成員國。現在它每年進行4次全球遺傳評估,通常是各國遺傳評估頒布后一周。現在可以容易地獲得全球50,000余頭荷斯坦公牛和10,000余頭其它品種公牛按照20多個主要國家的遺傳基礎和表達單位的育種值,并能直接在各國應用。每一次公牛育種值的頒布都是全球奶牛育種者、奶牛遺傳產業和國際營銷商人的一次重大事件。新明星公牛金榜題名,老明星黯然降序,新上市公牛清單以及新價格會帶來新的訂單和新的合同。國家和國際公牛的排序是所有這些商業活動的基礎。數十年來,美國獨領全球奶牛遺傳業風騷,國際公牛大部分的最高級公牛以及世界前100名頂級公牛的70%左右都在美國,其它的則是美國公牛的后代。
C、胚胎生物技術
C-1
胚胎移植

與公牛相比,母牛遺傳改良力很小,這是因為公牛一次射精可以產生數以億記精子,而母牛通常每21天才能產生1個卵子,而懷孕更需要9個多月。胚胎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被廣泛應用于提高母牛的遺傳影響力,主要原理是利用超數排卵技術可使優質母牛一次產生多于一枚的卵子;使用普通母牛作為優質母牛胚胎的代理媽媽(即所謂“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是所有胚胎技術的基礎,通過體內、體外或者克隆等方式生產的胚胎被移植到同步發情處于假孕狀態的受體母牛子宮內。這個方法在中國已經有所推廣,借豐富的黃牛之腹,孕短缺的高產荷斯坦奶牛之胎,真正是‘土牛生金牛’。
發達國家胚胎移植已經成為常規,但主要用來發展核心育種群,不是用來創造生產群的。以美國為例,在過去十年里每年都要進行15萬到20萬次胚胎轉移。2001年美國胚胎移植總數大約為17萬枚(表4),市場價值超過5千萬美元。中國目前每年移植數目通常低于1萬枚,而且主要是在奶牛大省如新疆和黑龍江進行。2002到2003年間,中國移植了1萬6千枚奶牛胚胎,但仍不足美國移植量的10%。
4
2001
年美國胚胎移植
體內胚胎
體外胚胎
胚胎移植公司數量
129
供體奶牛數量
39,728
884
生產胚胎(枚)
243,813
4,986
鮮胚移植
80,141
N/A
懷孕率(鮮胚)
63%
N/A
凍胚
162,750
N/A
凍胚移植
85,824
35
懷孕率(凍胚)
55%
N/A
性別鑒定胚胎移植數量
453
N/A
懷孕率(性別鑒定胚胎)
N/A
N/A
C-2
試管奶牛胚胎(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

在試管胚胎生產過程中,受精發生在體外。從母牛卵巢中提取卵母細胞(通常是被屠宰的奶牛或青年牛),使用凍精在體外授精,培養7天達到囊胚階段后被冷凍保存,然后再進行移植。美國體外胚胎遺傳潛力一般達到9噸,因價格遠低于體內胚,所以可在中國用來發展生產群。
C-3 超數排卵奶牛胚胎
是通過對優質純種母牛使用頂尖種公牛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產生的。受精過程和早期胚胎發育在體內發生;同時由于可以人為控制選擇父方和母方,所以體內胚胎的遺傳品質比試管胚胎高;同時有完整的系譜,適合用于生產育種用種牛。活體胚胎的生產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超數排卵并人工授精后大約第七天,胚胎被沖出子宮,移植到受體內或者冷凍保存。一頭母牛大約每兩個月能平均產生56枚可用胚;如果反復超排,每年可產生約30枚可用胚。由于超排需要高成本和大量勞力,用于生產群經濟上很不合算,數量上也難滿足。
C4
性別鑒定

當前最新的奶牛性別控制基于精子分離技術。X-精子含有比Y-精子略多一些DNA,這一差別通過流式細胞分離器可以將X-精子和Y-精子分離開,準確度達到90%以上。該技術優勢在于性別控制在受精前就已完成,避免了雄性胚胎或小公牛的產生。實驗表明利用該技術生產的后代牛都表現正常。性控精液也被用于生產性控胚胎,其懷孕率與常規胚胎移植懷孕率也十分接近。當前中國已引進多臺XY精子分離設備和配套技術,國產性控精液、進口性控精液和進口性控體外胚胎亦在市場銷售和某些地區使用,取得了若干初步結果。需要保持清醒頭腦的是,這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仍處在研發階段,發達國家在其遺傳改良工作中并未使用這些技術。一般說來,確有效益地使用這些技術應該滿足以下五項要求:1.必須確保母犢率超過85%以上(現在都能做到);2.必須確保情期受胎率與常規凍精相同(現在做不到);3.必須使用優秀驗證公牛(現在做不到);4.必須方法簡單(現在做不到);5.必須能大規模應用(現在做不到)。
C5胚胎低溫保存。
胚胎低溫保存技術使得胚胎的進出口成為可能。低溫保存(包括精子和胚胎低溫保存)使國際間種質交換成為可能,并取代了傳統的大多數國家間活動物的進出口。胚胎能以各種方式冷凍,其解凍后移植的懷孕率已接近鮮胚受孕率(50%左右)。
C—6克隆
克隆技術在農業醫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復制高品質奶牛和可移植器官等等。克隆技術的第一步是供體細胞的選擇。選定的細胞將在實驗室培養,作為克隆時的細胞核供體,提供胚胎的全套遺傳物質DNA。試驗當天,用玻璃微管將卵子中的遺傳物質DNA吸出;隨后供體細胞被移入去核卵子中;接下來是一到兩次的電擊融合,使去核卵子與供體細胞合二為一,成為可發育胚胎。克隆胚胎接著被體外培養至囊胚期,然后移植給受體動物。這些克隆胚胎在受體子宮內著床和發育,經過正常懷孕期然后降生世間。克隆技術為直接復制純種母牛(公牛)提供了可能性。幾乎八年前,日本17歲的著名種公牛和牛神福耳已在美國成功地完成三代克隆,這為商業化復制全球頂尖公牛和母牛準備了技術條件。全球有影響的育種公司培育的頂尖公牛和母牛極其昂貴,通常不會輕易出售,這是因為培育者不會將他們的‘搖錢樹’轉讓外人。由于瘋牛病而封關的原因,中國目前已在源頭上難以從發達國家引進優秀種公牛活體。克隆技術將會為中國進口這些頂尖基因動物提供一種新的途徑。最近,利用克隆技術在中國復制全球100頭最優秀公牛并以此為基本籌建新型奶牛育種中心的動議將提交權威部門研究。如獲支持,那將對推動中國奶牛業遺傳育種改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D加快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
D1進口優秀奶牛遺傳資源
理論上,一個國家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其自身遺傳資源中挑選,另一種就是從擁有先進遺傳資源的國家進口。
中國奶牛遺傳基因庫非常貧乏。在這樣一個低水平上,中國自己建立獨立育種體系將是閉門造車、少慢差費和不具任何競爭力。目前中國平均奶產量相當于1950年美國的70%的水平。因而,如果中國要進行國內自行培育和不借助國外遺傳資源和奶牛管理體系,那至少要花50多年時間才能趕上美國目前水平。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基本上用的都是同一品種奶牛(荷斯坦)來產奶。中國荷斯坦基因庫貧乏,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閉關”的培育操作和政策限制(只間斷進口有限數量活牛作為遺傳資源)而造成的。在過去30年中,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已通過持續進口精液和胚胎來豐富其遺傳物質,從而逐步豐富其本地奶牛群基因庫。另外,雖然中國飼養黃牛有幾千年歷史,但對奶牛管理卻是一個新課題。因而,為迅速發展奶牛業,中國在進口優秀奶牛遺傳資源的同時,也需要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中國同步進口國外基因和管理體系的速度將決定著中國奶牛遺傳改良進展的速度。
優秀驗證公牛凍精是高新技術產物,是高智力和高投資產品,這與絕大多數國產凍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眼下還不具備培育驗證公牛的能力和條件,正因為如此,應當鼓勵合資企業帶來國外遺傳資源(培育最優秀公牛和母牛)、資金、技術和管理體制。很明顯,這些努力與進口精液和胚胎策略相輔相成,將可能會在10年內使中國奶牛群體接近發達國家的遺傳水平,從而為中國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奶牛培育系統奠定基礎。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奶牛遺傳資源、技術和管理體制的出口國,而非完全被動的進口國。
對于精液和胚胎進口,最大的瓶頸就是中國目前的進出口條例,需要修改這些條例使之與國際慣例一致。進口精液可能是中國改良奶牛基因最低廉的并且是最快的方式。中國精液進口應當以經過驗證的基于“國際公牛”排行榜的頂級公牛為目標。應該認識到,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代表了奶牛業最優良的基因資源,進口條例過于苛刻將會嚴重損害中國奶牛業的發展。任何政策和條例的制定和實施應該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國家利益為基本出發點,而不是相反。
實際上,中國和發達國家在奶牛遺傳水平上的差距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遺傳基礎水平的差距,另一部分是改良速度的差距。連續進口是迅速彌補這兩部分差距的最有效途徑。“國際公牛”為來自全球許多國家的60000頭“有競爭力”的育種公牛提供排序。“國際公牛”通常一年頒布4次遺傳評估結果。最好的策略就是以遺傳評估頒布相同步的速率進口精液。應根據最新信息不斷進口頂級公牛精液、年輕公母牛和胚胎。這樣,在獲取最新和最優遺傳資源方面,中國將與世界同步。
D2進口政策支持
精液和胚胎進口的主要瓶頸所在就是中國對這些產品實行無法與國際接軌的衛生和檢疫規則。毫無疑問,精液和胚胎產品必須要受到嚴格的管理。中國近年來實行了遺傳物質產品進口的開放政策,這是很大的進步。然而,一些不必要的,有時甚至是非常不科學的進口條例,實際上阻礙著中國和其它國家間奶牛遺傳物質產品的國際交換。
例如:根據中國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口精液都必須將精液限制在一個隔離農場內使用,盡管這些精液的生產、檢疫和運輸過程是嚴格按照中國進出口條款中所有的要求進行的。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繁冗的許可申請,會打消農民或者進口單位的念頭,而轉而使用品質較低(落后世界頂尖水平數十年)未經后裔測定公牛的國產精液。二是由于精液只限使用于隔離農場,并且相關動物(使用精液的母牛和它們的后代)要接受動檢局不定期檢驗,這也挫傷了使用者的積極性。縱觀全世界,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規定。全球精液貿易進行了大約50多年,在這其間還沒有發現任何疾病是通過符合所有進出口檢驗規定的精液來傳播的。因此這一規定并沒有任何科學基礎,也就根本沒有必要。雖然對進口動物的二次隔離是必要的,但對按照條例生產的進口精液和胚胎進行農場二次隔離則是不必要的,這種做法很難與國際接軌。在國際化越來越成為趨勢的今天,中國需要有一個開放和科學的態度來面對奶牛和其它動物遺傳物質產品進口(以及可預見的出口)問題。確保安全并不等于增加不必要的和不科學的規則和要求,很多不必要不科學的規則使得這些條例在實踐中難以執行,導致“因噎廢食”。“將不在勇而在謀”,毛主席在世時亦曾批評有些政府官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中國決定利用進口策略來加速其奶牛基因庫的豐富和發展,相應負責官員就需要克服固執和魯莽,通過積極學習而日益聰明,用科學思維來調整相關政策以減輕不必要的管理負擔,制定與國際慣例一致的作法。
D3培訓和推廣
鄉鎮一級的技術推廣中心,應該負責收集日產奶量的數據。日產奶量數據是奶牛遺傳育種的基本數據,是選育優秀奶牛的關鍵。沒有這些原始數據,也就沒有辦法對公牛或者母牛進行比較、統計分析或下有意義的結論。缺乏有效的數據收集機制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奶牛育種的主要問題。大多數的后裔測定只在少數選定的農場進行,因為只有這些少數的的農場有能力每天去收集牛奶產量的數據;而在西方國家,后裔測定是在分布廣泛的農場中隨機進行的。
D4 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國家奶業科技研究中心
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奶業體系包含多種要求。育種體系不僅僅只是數據分析,它是建立在繁殖技術、獸醫、飼養和管理、奶品加工和環保等諸多學科和技術的基礎上的。例如人工授精帶來了育種業的革命,雖然過去50年尤其是近30年來導致美國奶牛基因穩步上升,但實際上奶牛遺傳品質的提高卻是數據記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之后才發生的。
為了確保奶業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在遺傳學、飼養管理和和繁殖技術等領域進行長期不懈的研發工作。考慮到中國研發經費特別是在農業方面還不充裕,特別建議中國成立一個國家奶業科技研究中心。該中心應該成為中國奶牛育種中心。在其運作初期,中央政府提供前期啟動基金。其后期基金則可以考慮由獲益的乳制品企業以會員的形式資助。會員公司有獲取該中心服務、數據和信息以及新技術的優先權,以此來回報其捐贈給該國家中心的年費。這種模式類似于美國的國家動物育種協會和荷斯坦奶牛協會的運作方式。
該中心應負責在中國建立起國家奶牛育種體系,建立國家奶牛注冊系統,牛奶產量數據庫并指導種公牛選育。中心還應該對先進的奶牛繁殖技術、奶牛飼養管理、環保、獸醫獸藥、疾病預防、牛奶加工、新產品和其它相關領域進行研究和推廣。該中心也應承擔起教育培訓和技術轉讓的職責,培養和輪訓各類專業人員來保證奶牛育種各個層次的有效實施。為確保技術上和國際接軌,該中心還應招募海內外相關領域內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研究者。實際上,該中心將會成為吸引在西方國家學習和工作的奶牛育種專家學者們返回中國的一個平臺
D5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監督服務和組織
過去10-15年以來,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類似于加拿大的體系,并開始對若干母牛進行體型外貌鑒定。這些工作一般由國營奶牛場來執行。對人工授精后裔測定公牛的遺傳評估一年進行一次,但只針對新出生的公牛。中國農業大學利用BLUP方法來做出評估。在加拿大政府和遺傳產業的幫助下,中國建立了20多個牛奶測試實驗室,中國的各人工受精中心也積極參與;與此同時,也多次購買西方國家的純種小公牛、收集有限數量的小母牛的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資料信息。
在過去23年中,中國對自己的后備公牛進行了后測,現將部分數據整理小結如表5。
表5. 中國23年來乳用種公牛后裔測定工作部分數據小結
(1983-2006)
后測總頭數
有結果數
平均女兒數
選擇比
女兒頭胎產奶量
(公斤)
公牛奶量育種值
(公斤)
可信度
(%)
763
219
25
1.6:1--
4.3:1
5146--
7881
40.1--
225.5
24.1--
74.5


雖經歷23年的風風雨雨,但結果并不令人鼓舞。如參加后測頭數太少、參加評估女兒數亦不足、幾乎無選擇強度、未定義基礎值、可信度不夠和未評估體型外貌改良能力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公牛后測工作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在世界奶牛育種大國加拿大無償援助和指導中國20多年后得到的。也許由此可以悲觀地結論:中國這個民族是無能力生產出國際社會認可的驗證公牛。

目前迫切需要實施和維持一個可信賴的體系,在各個省份收集并集中母牛的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資料,將這些數據輸進國家數據庫,并將它與從育種協會獲得的系譜資料結合在一起。原始數據的準確性是整個育種體系的基礎。該體系是樹形結構:國家數據處理中心是根,負責記錄和分析數據并公布評估結果;其樹枝伸入到每個單獨的奶牛場。在那兒,每天收集和記錄每頭母牛的信息并將該信息報送上去。
正如在D-4所建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設立這樣的體系時應有一個監督所有育種活動的國家中心來扮演領導角色。在早期階段,這個體系可從較大規模的農場或擁有良好記錄和檢測體制的農場開始實行。
中國的母牛頭數現已超過美國,那么為了達到與美國同樣的遺傳水平和規模,中國每年將至少需要后測1000頭小公牛。最終,中國將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并成為“國際公牛”這一國際家庭的一員。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gzdxsly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