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畜牧人

標題: 趙茹茜:仔豬消化道生理與預消化營養(完整版) [打印本頁]

作者: 29625248    時間: 2019-2-27 10:41
標題: 趙茹茜:仔豬消化道生理與預消化營養(完整版)
(, 下載次數: 127)


南京農業大學   趙茹茜   教授

現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基礎獸醫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農業農村部動物生理生化實驗室主任。兼任江蘇省政協委員,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科研項目。長期從事動物生長與肉質、應激與繁殖、行為與福利的神經內分泌調控和功能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研究方向 :應激生物學和動物福利 ;營養生理學與表遺傳。

1
生理學 :生命的哲學

什么是生理學?生理學是生命的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國外的學者對中國的“生理學”3 個字特別崇拜,他們認為這 3 個字充分體現了什么是“Physiology”,因為“生”是“ Life”,“理”是“Logic”,“學”是“Study”,所以生理學就是“A study about the logic of life”,是生命邏輯的科學。很多專家都在研究如何對飼料進行加工,如何對飼料進行預消化,而這些過程最終都要經過生命活動來體現畜牧業的宗旨,所以生理學是一個穩態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生理學——穩態,不論是加速生長、促進繁殖、促進免疫,動物都要處于穩態。就像體檢一樣,血壓、血糖會出現一個數值,但是沒有人會想我為什么不更高一點。生理學需要的是“normal”,“normal”就是健康 (Ease), 反之就是疾病 (Disease)。但是如何達到穩態呢?需要做到兩個詞——適應、整合。適應就是機體要對內外部的環境產生適應,如果不適應就會生病。另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整合,即空間和時間的整合問題。西方往往講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在中國頭疼有可能會讓你做足療,這就是整合,即身體不同部位、不同功能之間的協調。

2
對生命的宏觀認識

我還要講一點就是哲學,尤其是我們到了 50 歲之后,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對生命就會有一些反思。人是不是我們原來認為的人?豬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豬?在科學的范疇內,所有的這些都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式,互相之間都有能量的交流。我們人類只有 10% 是自己的細胞,而 90% 是微生物的細胞,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根本就是“人”,而是微生物的集合體。但是有人說自己長得不像微生物啊,那是因為微生物雖然數量多,但是個體非常小。由于每個微生物都有自己的基因,所以人類身上只有 1% 是自己的基因,99% 都是微生物的基因,豬也是一樣。從基因組的角度來看,人體有 30 億個堿基對,只有 1.5% 用于編碼蛋白質,98.5% 都是調控序列,這些序列和病毒、細菌序列非常相像。線粒體和細菌的形態就十分相似。為什么會這么相似呢?線粒體是維護細胞功能,主管細胞是生存還是死亡的重要細胞器??茖W家發現,線粒體是由于古細菌侵染了真核生物之后,寄居在真核細胞中而形成的。這些“內在的細菌”和外部的細菌之間有怎樣的對話關系,從而來決定機體是健康還是疾?。克詮倪@個角度我們就會思考到底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豬是什么?

3
生命是一種能量存在的形式

最早我們認為生命和生命的關系是依靠食物鏈來連接的,講的是不同生命種類之間的密切聯系。而預消化營養是指在消化道這個大舞臺上,微生物、植物、不同活性的物質、宿主的腸上皮細胞等上演的精彩演出。從空間的整合上來看,世間萬物從微生物到植物再到動物都是互相關聯的,不僅如此,非生命物質(包括光、溫度、地球引力、磁場等)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而所有這些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

4
仔豬是養豬生產線的關鍵調控點

在畜牧業生產線中,母豬是非常重要的調控點,但仔豬在產肉的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調控點。因為仔豬在新生和斷奶前后死亡率非常高,其健康和快速生長決定了全程的生產效率,而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營養和飼料管理條件下,仔豬的生長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母乳是斷奶前仔豬的主要營養來源,但是單純依靠母乳并不能滿足商業化生產的仔豬生長需求。

5
母乳與仔豬的生長發育

母豬是產奶量很高的動物,按單位體重的產奶量來計算,其產奶性能高于奶牛,平均日產奶量達 8.2~10.4 kg。在優化日糧賴氨酸和能量供應的條件下,母豬平均日產奶量 10~12 kg,21 d 達到高峰。為什么母豬這么高的產奶性能還是不能滿足仔豬的生長需求呢?每千克液態乳大約含 200 g 干物質 (55 g 粗蛋白、50 g 乳糖、80 g 脂肪、5.4 MJ/kg ME)。仔豬每增重 1 kg大約需要 4 kg 乳。仔豬 3 周哺乳期內平均日增重為 250 g/d,每頭仔豬需 1 kg 乳,平均每窩 10 頭,需 10 kg,加上仔豬的維持能量需要,哺乳 10 頭仔豬的母豬日乳產量至少需要13 kg。

1、仔豬的生長潛能

試驗條件下人工飼養的仔豬的生長速度比生產條件下顯著升高。10~50 日齡仔豬自由采食復原牛奶 (20% 干物質 ),30 日齡體重達 25 kg,平均日增重近 600 g/d(Hodge,1974)。一組仔豬出生后就斷奶,飼喂液體代乳料到 3 周齡,對照組由母豬哺乳到 3 周齡斷奶,兩組仔豬斷奶后日糧相同。對照組斷奶重 6.4 kg,75 日齡 37 kg ;試驗組斷奶重9.8 kg,75 日齡 46 kg(Harrell 等,1993)。新生仔豬的生長潛能比母豬喂養條件的仔豬生長速度高 75%(Boydetal 等,1995)。因此,母乳是仔豬理想的食物嗎?

2、母乳的營養和生長作用

母乳可以給仔豬提供營養 ;富含免疫球蛋白,提供被動免疫 ;含有各種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質 (GH、T3、T4、IGF-1 等 ),傳遞母畜信號,啟動仔畜的各種功能,包括腸上皮細胞增殖、分化,消化酶和生物活性肽合成與分泌,轉運載體和激素受體的表達。有助于仔豬胃腸道的成熟和發育,形成健康的微生物區系。

3、初乳和常乳

母乳分為初乳和常乳。初乳是產后 24~72 h 內分泌的乳汁。初乳蛋白質含量大約是常乳的 3 倍,含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仔豬分娩后的數小時內腸道可完整地吸收這些免疫球蛋白。常乳是從初乳轉變而來,這種轉變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通常在泌乳的第 1 周完成。常乳固形物和蛋白質的濃度降低,乳糖和脂肪含量增加。同時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顯著降低。初乳和常乳的營養成分見表 1~4。常乳中維生素 A、維生素 D、維生素 E、維生素 K 的含量降低,維生素 C 除外 ;無法接觸陽光的哺乳仔豬可能患維生素 D 缺乏癥。人工光照的全封閉豬舍,建議在教槽料中超量添加維生素 D。常乳中鈣的含量是初乳的 2 倍以上 ;常乳中鈣 / 磷比大約為 1.4,豬的初乳和常乳中都缺鐵,需要注射鐵劑 ( 自然狀態下可以從土壤中獲得 )。

豬乳中含有多種肽、激素和酶,促進消化系統的成熟、調節腸道微生物、誘導腸道內激素和肽的分泌 ;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包括乳鐵 ( 結合 ) 蛋白、溶菌酶、蛋白酶抑制劑、乳過氧化物酶、神經降壓肽、鈴蟾肽、甲狀腺激素、催乳素、胰島素、表皮生長因子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 ;豬乳中還含有免疫活性細胞 ( 巨噬細胞、巨噬粒細胞、淋巴細胞等 )。

(, 下載次數: 124)

(, 下載次數: 120)

(, 下載次數: 114)

(, 下載次數: 123)

4、豬乳不能滿足商業化生產仔豬的營養需求

①母豬的泌乳量不足。為使仔豬完全發揮遺傳潛力,母豬在泌乳第 21 d 時需產 18 kg 以上的乳汁 (Harrell 等,1993)。②母乳存在營養組成缺陷。蛋 / 能比低 (9 ~ 10 g/MJ),有利于沉積脂肪而不是瘦肉 ( 適應自然條件 )。仔豬蛋白質沉積最大而脂肪沉積最小,豬乳的蛋白質水平需要提高約 50%(Williams,1995)。豬乳缺乏鐵、銅和維生素D( 自然條件下,仔豬可以通過接觸土壤和陽光而獲得這些營養素 ),而在商業化生產條件下,仔豬必須在斷奶前補鐵,斷奶后立即添加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6
自然狀態下的斷奶和集約化生產中的早期斷奶

豬是社會性動物,在自然狀態下很多母豬帶著自己的小豬與其他豬在一起,但是快要分娩時,母豬會離開群體筑巢 ;出生后 3~4 d,母豬和小豬通過嗅覺、聽覺和視覺會建立非常緊密的母仔聯系 ;分娩 10 d 后母豬會帶著仔豬和其他豬合群。隨著哺乳頻率和次數的下降,母豬離開仔豬的時間就會增加,仔豬一邊向母豬學習采食固體飼料,一邊在 12~17 周逐漸斷奶。

集約化生產中都會提前斷奶,一般是在 21~25 d,有些甚至還提出 18 d 斷奶。提前斷奶可以提高母豬的繁殖效率和仔豬的生產性能,還能控制傳染病的垂直感染。但是也會導致仔豬食欲下降、消化功能紊亂、生長抑制、飼料利用效率低、免疫力下降、異常行為發生率升高等問題。

1、早期斷奶仔豬所面臨的應激

早期斷奶仔豬面臨著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心理應激來自于母仔分離、轉移到不熟悉的環境、混群導致的仔豬爭斗。生理應激來自于斷奶時間比野豬早、母乳轉變成固體飼料、日糧中的抗營養因子等方面。這些應激會導致仔豬食欲降低、生長緩慢、腹瀉、消化功能紊亂、飼料利用低。早期斷奶應激與胃腸道有關。胃腸道的功能除了我們傳統理解的消化和吸收之外,還包括電解質的體液的平衡,是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具有非常豐富的神經和神經網,又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微生態系統。

2、消化道的主要功能

①運動功能: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②分泌功能 :外分泌,包括唾液、胃液、小腸液、胰液、膽汁等。經過消化道的液體流量非常巨大,有研究表明,50 kg 的人 24 h 消化道的液體流量大約為 100 L ;內分泌,腦和胃腸道在胚胎發育時都來自于同一個起源,是外胚層,很多胃腸道激素在腦中都存在,在胃腸中也有腦中的激素,腸腦軸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胃腸道是第二個腦,除了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外,自身還有神經叢,有肌間神經叢和黏膜下神經叢。
③消化功能 :包括機械性消化、化學性消化、微生物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④吸收功能:糖、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等。
⑤保護功能 :黏膜免疫 (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
⑥血液循環 :心輸出量 1/3 進入消化道。

7
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首先由口腔中的淀粉酶分解,然后是小腸中的二糖酶 ( 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 ),這些酶主要存在于小腸的刷狀源,因此不是腔消化而是膜消化。對于蛋白質來說,胃中有胃蛋白酶,胰腺中有胰蛋白酶。脂肪的消化有來自胰腺的脂肪酶,由肝臟分泌通過膽囊進入十二指腸的膽鹽也在脂肪的消化吸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
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部分 :小腸黏膜

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黏膜,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黏膜。小腸黏膜的吸收總面積鋪平后差不多相當于足球場那么大。為什么會這么大呢?因為小腸黏膜上有很多環狀皺褶,面積就增大了 3 倍,褶皺上又有很多絨毛,面積又增大 10 倍,絨毛上有很多柱狀上皮,每個柱狀上皮上約有 600~1 000 根微絨毛,吸收面積又增大了 20 倍,所以小腸的吸收面積增加了 600倍。

1、小腸的形態結構
小腸上皮細胞會不斷剝落,落入腸腔中,新的細胞又從隱窩中慢慢向上爬,上爬過程中又不斷分化成有吸收作用的腸上皮細胞和具有分泌作用的杯狀細胞,仔豬在正常情況和斷奶應激情況下,小腸絨毛細胞的脫落和增殖情況是不同的。

2、糖的吸收機制
經過體外預消化之后,動物是否可以大量地吸收營養物質呢?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比如給動物提供了大量的葡萄糖,并不是所有提供的量都能被吸收,因為葡萄糖的吸收過程首先要耗費 ATP,ATP 將胞內的 Na+ 泵出去,使得胞內的 Na+ 水平很低,然后需要 SGLT 轉運蛋白繼發性主動轉運,利用基底膜鈉鉀泵產生的 Na+ 濃度梯度進入胞內,同時將葡萄糖帶入胞內。盡管經過預消化提供了很多葡萄糖,但如果腸上皮細胞缺乏能量或者沒有足夠的SGLT,動物仍然不能吸收葡萄糖。

3、蛋白質的吸收機制
而蛋白質經過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解變成小肽,有的二肽可以直接被吸收,大多數還要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在吸收的過程中,也需要 ATP,并形成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差,而且在膜上也需要轉運蛋白來幫助吸收。

4、脂肪的吸收機制
膽酸鹽乳化大脂滴,形成小脂滴 ;胰脂酶分解脂滴中的甘油三酯 ;甘油直接通過上皮細胞進入毛細血管 ;甘油一酯、脂肪酸、膽固醇和其他脂溶性物質與膽鹽形成微膠粒,穿過不流動水層到達微絨毛 ;脂溶性物質進入上皮細胞,膽鹽在空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與蛋白質、磷脂、膽固醇形成乳糜微粒,通過乳糜管進入
淋巴系統。

9
仔豬出生前后消化道的變化

1、皮質醇和胃的變化
仔豬出生前后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在出生的一瞬間,應激激素皮質醇顯著增加,胃內的 pH 下降 ;胃的重量在出生后增加,pH 有所升高 ;凝乳酶升高,出生后 3~4周分泌胃蛋白酶。

2、腸道的變化
仔豬出生后小腸重量快速增加 ;隱窩深度增加,小腸絨毛變高 ;小腸乳糖酶活性迅速升高 ;麥芽糖酶活性較低,出生后升高 ;氨肽酶活性在妊娠后期及出生后升高 ;葡萄糖吸收在妊娠后期迅速增加,但賴氨酸的吸收沒有變化 ;新生仔豬吸奶后葡萄糖吸收顯著下降 ;出生 48 h 內小腸黏膜屏障尚不完全,有利于母源性 IgG 的吸收。

10
早期斷奶仔豬所面臨的腸道應激

①攝食。生理應激 ( 日糧改變 )、心理應激 ( 母仔分離 );斷奶第 1 d 體重下降 100~250 g ;第 1 周代謝能攝入為斷奶前的 60%~70%,約 2 周后恢復 ;斷奶第 1 周日增重大于 227 g/d,上市 (110 kg) 日齡提前 6~10 d( 與 0~150 g/d相比 ) ;
②腸道結構與功能改變。21 d 斷奶仔豬 24 h 內絨
毛縮短 ( 萎縮 )25%~35%,到第 5 d 只有 50%,同時隱窩深度增加 ;乳糖酶、氨肽酶、麥芽糖酶活性下降,胰液分泌下降,堿性磷酸酶 (LPS 解毒 ) 下降 ;
③炎癥反應 ;
④腸道屏障受損,毒素、有害微生物、抗原通透性升高,引起炎癥 ;
⑤水和電解質 (Na+、K+、Cl-) 吸收顯著下降,腹瀉 ;
⑥促炎細胞因子分泌增加,生長受阻,飼料轉化效率下降(Campbell 等,2013)。

11
緩解斷奶應激的營養調控手段

1、改善仔豬應激產生的負效應
具有免疫促進作用的營養物質 ( 如功能性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 ) ;緩解應激的抗氧化劑 ( 維生素、硒等 ) ;生理性調節劑 ( 礦物質、有機酸、生長因子、益生菌、益生元,具有抗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各種酶制劑等 )。

2、減輕仔豬胃腸道消化的負擔
能量原料的選擇 ( 如乳清粉或脂肪等 ) ;蛋白質原料的選擇 ( 如血漿蛋白粉、牛初乳、膨化大豆、發酵豆粕、酶解豆粕等 )。

12
預消化營養理念

常規飼料原料預消化處理,可改良其理化特性,提高消化率 ;不同飼料原料因加工工藝的不同,其消化吸收率不同 ;應激情況下應補充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的日糧 ;在體外對飼料進行模擬消化處理,可降低動物的消化負擔,改善飼料的適口性,提高消化率 ;“減法理論”:在特定條件下,降低消化負擔比增加營養更重要,減少原有飼料的供給量,降低動物此時的消化負擔,代之以預消化飼料,可明顯提升飼料的消化率 ( 權志中和楊寧,2011)。

13
飼料預消化技術面臨的挑戰

預消化的工藝比較復雜,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改良來解決。

根據不同的飼料原料設計不同的酶解方案。到底應該酶解到什么程度?如果把纖維素全部酶解成葡萄糖,而動物又不能吸收那么多葡萄糖,但是纖維素應該產生的生理學功能卻消失了,是否會對腸道產生壓力,造成動物亞健康,值得我們深思。

并不是把所有的營養都酶解成單糖和單個氨基酸就可以解決動物健康的問題,生理學是一個穩態和恰到好處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生理階段設計不同的消化道工藝。

在胃腸道大舞臺上,預消化飼料與動物腸道微生態有什么關聯?與宿主的胃腸道結構與功能、機體免疫和應激等生理功能有什么關聯?這些機制大有文章可做,可能會是劃時代的、石破天驚的新發現。

( 根據趙茹茜教授于 2018 飼料預消化營養論壇同名報告整理 )

來源:新飼料傳媒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gzdxsly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