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生長期的紫扇貝(上)比海灣扇貝明顯個頭大 為解決北方沿海扇貝養殖種質退化嚴重的問題,青島農業大學動科學院王春德博士把產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貝與我國海灣扇貝進行雜交,培育出的“混血”新品種個頭大、營養豐富。據悉,這是首次在國內培育出紫扇貝及其與海灣扇貝的雜交品種,該技術在國際上尚屬首例。日前,受農業部委托,青島市農委組織國內貝類專家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現場結題驗收。明年,“混血扇貝”有望走上百姓餐桌。 ■新鮮 紫色大扇貝一個半斤重 漂亮的紫色外衣,金黃色的肉柱,大大的個頭……由青島農業大學動科學院王春德博士培育出的扇貝中的“大塊頭”——金色的雜交大扇貝一亮相就引起了專家和養殖戶的普遍關注。記者看到,培育出的這一扇貝新品種個頭竟是一般扇貝的一倍,最大的竟然將近半斤重。 那么,除了一眼能看出來的“大”外,這類大扇貝還有什么奧妙?對此,王春德告訴記者,他培育出的扇貝是雜交品種,簡單地說就是扇貝中的“混血兒”,既有中國特色,也有外國品種的優良品質。 “具體來講,這是我國海灣扇貝和南太平洋紫扇貝‘通婚’生出的‘孩子’。原產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貝是世界上公認的優良養殖種類,貝殼為漂亮的深紫色,最大殼高可以達到15厘米,且壽命長。而我國多數養殖海灣扇貝顏色變化較少,個體小,壽命也短 。此外,由于紫扇貝和海灣扇貝同屬于Argopecten屬,有利于實現種間雜交的成功。因此我們把它們進行雜交,新品種就包含了兩類扇貝的優點。”王博士告訴記者,該項目為農業部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項目“紫扇貝引進與種質資源利用”,由他主持,青島市漁業技術推廣站、青島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擔,于2008年7月正式啟動。 ■揭秘 雌雄同體技術世界“NO.1”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紫扇貝和海灣扇貝都是雌雄同體扇貝,在兩種雌雄同體扇貝間進行種間雜交在國際上尚屬首例,該技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NO.1”。 據悉,早在2007年王春德博士就開始進行紫扇貝引進工作,引進后將其與海灣扇貝進行了種間雜交,成功建立了控制自體或同種受精的方法,形成了紫扇貝的育苗養成技術 、紫扇貝與海灣扇貝雜交技術及其度夏越冬技術。 “兩年來,我們共培育出扇貝雜交群體4個,建立扇貝家系39個,其中最優家系比同期培育的海灣扇貝殼高、體重和柱重分別增長46.9% 、184.7%和224.6% 。”王春德告訴記者。根據專家現場測定,紫扇貝和海灣扇貝的雜交子代經過5個月的養成,成活率為95%,與同期培育的海灣扇貝相比,殼高增長21.8~38.4% ,體重增長75.34~119.68%,柱重增長125.43~156.2%。 ■特點 富含類胡蘿卜素,肉質鮮美 紫扇貝產量高口感甜 “海灣扇貝一般能存活14個月,一個也就30克左右,存活一年后生長就基本停滯直至死亡。南太平洋紫色扇貝壽命一般在7到10年。我們雜交出的扇貝壽命應該在兩者之間,約5年。目前我們的雜交扇貝僅養了15個月,殼高平均達到 83.8毫米,體重達137.0克,其中最大殼長為112毫米,最大體重為206克,將近半斤重。如果能夠再養一年,有可能長到一斤左右。”王博士告訴記者,除了具有形體美觀、產量高的優點外,該扇貝的營養也很豐富 ,很多個體由于富含類胡蘿卜素,肉柱和扇貝邊都呈金黃色,肉質鮮美,專家現場品嘗后對它的口感給予了一致的好評。 “一般的海灣扇貝金黃色的肉柱和扇貝邊也就占3%左右,而雜交出的紫紅色扇貝達到50%。此外,口感也很好,吃起來甜甜的。”對此 ,王春德解釋說,這可能說明這種雜交扇貝的糖原含量比較高一些。 養殖方法同普通扇貝 那么,一旦選擇大面積養殖,是否需要特殊的技術?對此 ,王春德表示,養殖方法和海灣扇貝如出一轍,但市場價卻可能是它的10倍左右。“目前一斤海灣扇貝價格在1元左右,而大個頭、營養豐富的雜交紫扇貝價格可能達到8到10元一斤。”此外,王博士表示,扇貝的價值還大有潛力可挖,例如肉吃掉后剩下的漂亮紫色外殼還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工藝品等。 “我們的這一技術填補了青島附近海域無大型養殖扇貝的空白。”王春德說,此外,雜交新品種的適應性也很強,實驗表明雜交扇貝的溫度耐受范圍為3℃~29℃,適合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海區養殖,課題實施期間已在山東、遼寧、河北等地進行了中型規模試養。 好吃又好看的紫扇貝何時能走上市民餐桌?對此,王博士向記者透露,明年營養豐富的雜交扇貝將進入島城各大飯店,并進一步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此外,他們還將進一步改進技術,以優中選優的方式對新品種進行改良。受農業部委托,青島市農委組織國內貝類專家日前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現場結題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