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 又稱日本改良鶉。屬蛋用型培育品種。以體型小、產蛋量高而著稱。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鮮、中國、印度和東南亞一帶,我國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蘇、山西等地。 二、外貌特征 體型呈紡錘形,酷似雛雞,體羽基色呈栗褐色,夾雜黃黑色相間的條紋,頭部黑褐色,其中央有3條淡色直紋。喙細長而尖,無冠髯,背羽赤褐色,均勻散布著黃色直條紋和暗色橫紋,腹羽色澤較淺。脛無距。尾羽短而下垂。成年公鵪鶉的瞼、下頜、喉部赤褐色,胸羽磚紅色;母鵪鶉瞼淡褐色,下頜白色,胸部淡褐色,綴有大小不等的黑斑點,其分布范圍似雞心狀。 三、生產性能 成年公鵪鶉體重100~110克,母鵪鶉130~140克。35日齡即可見蛋,300日齡母鵪鶉平均產蛋率仍可達85%以上,年產蛋280~300枚,平均蛋重10克。蛋殼上布滿棕褐色或青紫色的斑塊或斑點,棕褐色蛋殼常有光澤,而青紫色蛋殼呈粉狀。有光澤,呈青紫色細斑點或塊斑,蛋殼表面無光澤。種蛋受精率65%~85%,種鵪鶉每只平均日耗料22克,料蛋比2.9:1。 本文轉自北京農業數字信息資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