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蝦啦,14塊錢1斤。”10月31日下午,販運專業戶管軍駕駛充氧貨車停在如東縣苴鎮何丫村17組農民黃海兵的大棚養蝦區域,黃海兵雇用的幫工陸續從蝦池里撈出9厘米長的南美白對蝦,逐一過磅,500公斤活蹦蹦的蝦兒經清洗消毒,裝進氧氣水箱。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數著鈔票的黃海兵情不自禁地告訴筆者:“第一批和第二批養了10畝,第三批養了15畝,每期收入不少于10萬。” 何丫村的鹽堿地發展水產養殖效益比種植效益高得多,7年前,村民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該蝦的適宜水溫23℃至34℃,但對低溫的適應性很差,水溫18℃停止攝食,9℃開始死亡。過去,南美白對蝦靠天吃飯,露天池塘養殖每年只能養一批,2008年,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秦志輝從大棚蔬菜借助地溫得到啟發,經過試驗,摸索出了大棚養三批蝦的技術。去年,村民黃小華率先養殖,凈賺60萬元,一下子轟動全村。 南美白對蝦對水溫、鹽度、水的PH值、含氧量要求極高,村干部編寫了一套養殖技術資料,印發給村民,還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養蝦就是養水,蝦水池的環境好壞,直接影響南美白對蝦生長和生存,有效地管理水質,使蝦的生活環境良好,蝦體健康生長迅速,水環境污染物質超過對蝦的忍耐程度,會引起慢性中毒,以及導致生理機能減低、誘發疾病、中毒死亡。”1畝蝦的養殖成本1萬元,為了防止村民投資打水漂,村里投資100萬元,打了一口560米深井,鋪設管道到每戶池塘,每小時向養殖戶輸送100噸的優質溫水。 “投喂餌料也有講究。”今年養殖已經賺了30多萬元的村民孫小建說:“從放苗進池內前半個月主要以藻類和池底基質為主,少投或者不投人工餌料。半個月以后,開始投喂人工餌料,每天投喂2到4次,南美白對蝦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餌料少一些約占全天的20%到30%,其余晚上投喂,餌料的蛋白質前期為42%的含量,中期的含量可以放寬到30%到35%,但餌料的蛋白質含量不得低于30%。” 據秦志輝介紹,南美白對蝦常見的疾病有白點癥、套拉癥、紅皮紅須紅尾病等,目前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害,還沒有特效藥來治療,重在預防為主,調節水質,防病藥物采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維酮碘等生物制劑,嚴禁用抗生素類藥物。其實藥物用得多了蝦的抵抗能力下降了,城市消費者也不敢吃。“我們村的蝦兒主要銷往上海、蘇州,就是品質好。” 大棚養蝦改變了傳統飼養模式,每年從原來飼養一批變成三批,蝦肉還少了土腥味,畝產出從1萬元增加到2萬元以上。今年,該村養殖面積達到1100畝,是去年的2.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