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上午,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下安村百容水產種苗場進入初期運作階段,第一批北方野生草魚在此放養。 作為南海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研發水平最強、生產規模最大的水產種苗生產基地,該種苗場將通過改良魚種品質、植入芯片、引入探測儀等高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南海的養殖結構,實現增產增收。 改良魚種每畝增收三千 上月初,丹灶鎮與清遠海師傅水產公司簽約,引資1億元,擬分兩期分別建設現代水產種苗基地與健康養殖示范基地。此后,投資4000多萬元、占地400余畝的一期工程進入全面基建施工階段,該項目主要從事優質水產種苗規范化繁育,規劃主要品種有全雄羅非魚、長江草魚等名優品種。 據悉,一期魚苗場可以為養殖戶提供優質、高效、抗病的健康苗種,使養殖成功率大大提高,有效地保證增產增效的穩定性。“經過對魚種進行品質改良,能使之生長速度加快,提高其抗病能力,”下安百容水產種苗場場長胡小波說,“一旦餌料系數比降低,養殖成本便隨之降低,每畝將讓養殖戶增收3000余元。” 植入芯片安裝探測儀全程監控 前日上午,首批從長江流域引入的414尾、總重6000余斤的優質野生草魚在此被放養。為保證這些優質種魚能在丹灶安全過冬,工作人員為其制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在每條種魚的腹腔中均被植入了芯片,內含獨立的編碼信息,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掃描器隨時掌握每條種魚的信息;除此之外,今后還將引入探測儀對種魚的進食和活動情況進行24小時監控。據介紹,這批種魚預計將于2010年3月產下魚苗,明年全年預計產量達到100億尾。 丹灶鎮有關負責人介紹,下安百容水產種苗場二期項目規劃占地1000畝,將從事健康養殖示范技術的推廣,其預計產生社會效益將超過15億元。兩期基地的有機組合將引導當地農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鏈的價值和效益;同時也能將現代技術傳遞給養殖戶,解決水產業產量低、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的現狀,實現健康養殖和生態保護雙贏,并可推動南海區水產養殖結構優化升級、轉變水產養殖增長方式。 摘自:珠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