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本網記者從全國漁業科技服務年鹽堿地漁業產業化現場會上獲悉,河北滄州地區通過推廣鹽堿地水產養殖,建立了20多個不同類型的鹽堿地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形成了六萬畝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輻射區,新增產值7.78億元,新增效益3.54億元。同時還帶動了當地飼料、苗種、冷藏、運輸、水產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新增產值約占滄州市漁業經濟比例的10%,平均畝效益達2000元左右。 中國水科院院長張顯良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有14.8億畝鹽堿地資源和6.9億畝的低洼鹽堿水域。如果通過挖池抬田,降低水位,抬田種植,池塘養魚,走以漁農結合綜合治理鹽堿地的路子,可以使無法耕作的低洼鹽堿地得到較有效的利用,從根本上解決鹽堿水的出路問題。實踐也表明,目前建立的“上糧下魚”、“上草下蝦”等以漁為主的多元化鹽堿地立體種養殖高效利用模式,把漁業利用與農業土壤降鹽堿、種植業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水、土、光、生物等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土地次生鹽堿化程度,而且擴大了耕地面積,在穩定和加強糧食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新的生產力。 據了解,河北滄州約有320萬畝鹽堿荒地,其中草木不生的重鹽堿地約120萬畝。10年來,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王慧研究員為代表的科研人員以滄州地區黃驊、海興兩地的鹽堿地為重點,提出了以漁為主開發治理低洼鹽堿地的思路,通過深入研究,開發出了適應于不同鹽堿水型的水質改良調控技術和水產養殖配套技術,建立了以養殖南美白對蝦為主體的多元化養殖模式,同時創立了“科技引路、示范帶動、基地連農戶”的推廣模式,帶動了滄州地區鹽堿地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