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油料等經濟作物生產。加快實施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落實國家扶持油料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東北和內蒙古優質大豆、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生產基地建設。盡快制定實施全國木本油料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支持適宜地區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加快培育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穩定發展棉花生產,啟動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棉花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發展糖料、馬鈴薯、天然橡膠等作物,積極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設施化生產。 ———摘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對話人——— 萬寶瑞: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 董穎秋:黑龍江省克東縣縣長 石克榮:河北匯福糧油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馬德軍:黑龍江省克東縣寶泉鎮護路村黨支部書記 策劃人——— 李 力:本報產經新聞部副主任 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下跌的形勢下,國家采取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市場,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今年大豆生產仍呈現穩定發展的趨勢 萬寶瑞: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業生產繼續保持發展的好勢頭,夏糧再獲豐收,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六年增產。這是很不簡單的。夏收油菜也喜獲豐收,總產和單產可望創歷史新高。2008年大豆播種面積1.37億畝,比上年增加560萬畝,總產1554萬噸,比上年增加280多萬噸。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下跌的形勢下,為保護豆農的利益,國家采取臨時收儲政策,在東北地區敞開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穩定了市場,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今年受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下跌影響,大量進口大豆壓低了國內大豆市場價格,農民種豆收益出現下降,大豆播種面積略低于2008年。但各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大豆單產水平。同時,在華南大力發展甘蔗(木薯)間套種大豆,在西南地區大力發展間套種大豆,增加高產蛋白大豆的供給。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后期氣候正常,今年大豆生產仍將是穩定發展的趨勢,大豆的產量和去年基本上能保持平衡,能夠保持穩定的自給率。 董穎秋:我們克東縣是黑龍江省大豆的主產縣之一,是大豆產業協會開展產業機制創新試點的縣份之一。在克東縣,放眼一望地里種的都是大豆,也有人叫我“大豆縣長”。我們今年大豆種植面積沒減,全縣188萬畝耕地,162萬畝種了大豆。我們現在搞訂單生產,也引進了一家深加工企業。 雖說今年縣里大豆面積沒減,但效益下降。因為今年的價格確實比前兩年有所下降,前兩年大豆價格最高時1市斤是3.2元,今年春季到目前的價格最高時1市斤才1.9元。 馬德軍:我們村一共11113畝地,大豆面積得占到10800多畝,我們總共520戶,剩下的地種點蔬菜。我在村里帶頭成立了大豆合作社,每畝地比農戶自己種要增收10%左右。各家各戶種大豆一畝地能打300斤,合作社能打320—330斤。產量高了,所以經濟效益就上來了。 萬寶瑞:現在大豆種植全世界平均畝產160公斤,美國170公斤。你們的畝產量已經接近美國水平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是我國大豆的主產省區,今年生產形勢比較好,南方套種面積也增加了400多萬畝。但今年大豆價格比去年降了30%多。 石克榮:聽你們各位講到今年大豆產量不會減少,我很高興。我對大豆這個行業感情很深,我是1987年開始搞大豆加工的,經歷了中國所有的制油行業工藝設備換代升級,可以說,現在國內糧油加工企業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企業的全套設備都是引進的國外先進工藝設備,年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以上。現在我們的問題主要還是“吃不飽”,去年實際加工量100多萬噸,今年大約在160萬噸。目前因為原料不足,大豆加工企業普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豆產業呈現出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進口大豆迅猛增加、加工布局發生重大改變、食用專用大豆成為新的發展潮流等新特點 萬寶瑞:大豆是很敏感的一個產業,大豆不僅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原料,而且是飼養業重要的蛋白飼料來源,在國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大豆產業呈現出這么幾個新特點: 第一,大豆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肉蛋奶等蛋白質食品、植物油消費快速增長。我舉個例子,2001年全國農民人均消費糧食238公斤,比1989年減少4.6%;人均消費豆類食品5.7公斤,比1989年增加66.7%;奶類制品1.2公斤,比1989年增加26.3%;水產品4.1公斤,比1989年增加95.2%。 現在,大豆豆粕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飼料。一般來說,大豆中油脂含量在20%左右、蛋白質含量高達40%以上,其蛋白質含量是谷物和薯類的2.5—8倍,且大豆蛋白富含18種氨基酸。大豆的營養價值決定了它在人類食品營養和畜牧業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進口大豆迅猛增加。1985年至1995年,我國平均年出口量是進口量的15倍。1998年以后發生變化。從進口量看,2000年進口1024萬噸,2008年達到3744萬噸。目前,我國大豆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45%左右,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出口增長緩慢,估計2009年不會超過50萬噸,進口量將是出口量的80倍。 董穎秋:我們一個縣的大豆產量是20萬噸。 石克榮:在大豆種植面積、產量上,咱們跟美國,巴西、阿根廷比不了。美國1年產8000多萬噸;巴西是4000多萬噸;中國才1500多萬噸。德國一家公司1年收入是117億歐元,其中大豆磷脂加工占他們的主要銷售份額,這說明大豆深加工潛力非常巨大。 萬寶瑞:正因如此,我國大豆產業呈現出第三個特點,大豆加工布局發生重大改變。一方面,由于進口轉基因大豆數量的急劇增加,在我國東南沿海形成了以進口轉基因大豆加工為主的企業群。跨國糧商控制了這些企業的原料進口。這種從原料、物流到加工的一體化聯合經營,形成了拉動出口國轉基因大豆生產的產業化格局。 另一方面,國產大豆食品和豆油需求旺盛,我國的大豆油脂加工、大豆食品加工和蛋白加工企業發展迅速,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形成了產地豆制品加工企業群。這些企業以加工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為主,企業數量多、分布廣、帶動就業面大、產品多樣化,這對拉動國產大豆發展,確保豆農生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種多種格局并存的客觀發展,有利于我們重新定位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們全面認識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未來走向。 石克榮:我想說,大豆產業很有發展前途。比如,做到醫藥級的大豆磷脂,價格很高。磷脂可以制成治療脂肪肝、神經衰弱的一系列的產品。而我國種植的都是非轉基因大豆,符合綠色環保理念,大豆深加工前景廣闊。按我們目前200萬噸的國產大豆加工能力算,能產出1萬噸磷脂。磷脂做成粉末是6萬元1噸,這就是6億元的收入。 萬寶瑞:我國大豆產業呈現出的第四個特點,食用專用大豆成為新的發展潮流。高蛋白大豆、毛豆、芽豆等專用大豆發展迅速。日本、歐洲等食品加工企業直接到黑龍江大豆主產區建立大豆原料生產基地。浙江、廣東、北京、山東的豆制品加工企業到東北直接簽訂非轉基因大豆購買合同。國產大豆在食品營養、食品安全中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各界關注的熱點。 我國大豆產業雖然遭受進口大豆沖擊較大,但我國仍然是世界大豆四大主產國之一,又是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和進口國,我國在世界大豆產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萬寶瑞:大豆價格大起大落使大豆主產區的加工企業和豆農遭受很大損失。但是決不能因此輕言放棄我國大豆產業! 近些年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大豆生產發展比較快,這有利于滿足全世界快速增長的大豆市場需求。但是,我國大豆產業關系到13億中國人民的食品安全,關系自主大豆品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關系到全國6000多萬豆農的就業和生計,也關系到畜牧業的發展,我們不可能放棄我國大豆產業。事實上國家支持成立大豆產業協會,目的就是要振興大豆產業。 從生產發展看,我國是世界公認的大豆品種資源大國,育成品種有2370個,生產中常用的品種達300多個,遍布從海南島到黑龍江、從東部沿海到新疆的全國各地,適應了不同自然生態條件、不同消費用途的需要,這是我國的寶貴財富。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大豆四大主產國之一,又是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和進口國。無論從品種資源還是生產、貿易看,我國在世界大豆產業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對全球大豆的生產、消費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董穎秋:我們克東縣的地理位置,在黑龍江省的北部,晝夜溫差大,每年無霜期只有115—120天,大豆是最適合這個區位的農產品。在我們那里,種玉米減產,種麥子需要水,種水稻更不可能了。這部分土地如果不種大豆,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豆農、加工企業職工的就業問題。所以盡管受到一些沖擊和影響,我們還是要大面積種植大豆,這是自然條件所要求的。 石克榮:如果你們都不種大豆了,我們加工企業就更缺少原料來源了。 董穎秋:這些年,國外進口大豆越來越多,國產大豆價格降低,農民利益受損。為了提高農民收益,我們縣也做了一些嘗試:過去種大豆用小壟,現在種大豆壟寬達到一米零五,增加了大豆的株數。每公頃種植數量從30萬株增加到40萬—45萬株,產量就上來了。在土地經營層面,我們通過合作社搞規模化經營,全縣搞了30多萬畝。老馬他們村就是一個典型。 馬德軍:我們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用每畝地260元的價格把地租過來,農民就什么都不用管了。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統一種植,收獲后平均分大豆。 董穎秋:以前,一家一戶的農具都是小四輪車,沒辦法深耕土地,土壤的透氣性差。組建合作社之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用大機械整地,土壤透氣性增強,中間環節可以省掉了,這就增加了收入。 過去,張老三、李老四各家的大豆收完之后混在一起賣。現在,合作社跟企業簽訂單,把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分開種植。蛋白含量在39%以上,1市斤多賣1角錢,1噸就增加了200塊錢,收入又提高了。 我國大豆產業大有潛力可挖,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種植,將進一步提高大豆生產能力。發揮我國非轉基因大豆優勢,發展大豆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是農民和企業增收的重要途徑 萬寶瑞:關于我國大豆產業有許多議論,有人說我國大豆品質差、產量低,競爭不過洋大豆,這種說法不全面,我國大豆和進口大豆各有優勢,不能一概而論。 從品種資源看,我國高油大豆含油率20%以上的品種有很多;蛋白質含量40%以上的品種也很多;高產大豆品種一般畝產都在180公斤以上,像中黃35號畝產達到了371.8公斤,最近有個“金張掖”大豆,畝產高達436.8公斤。 再從生產實踐看,黑龍江農墾1000多萬畝大豆,2002年—2007年,年均畝產為168.7公斤,高產項目區的單產達到194.3公斤,2008年全區大豆平均單產達到173.6公斤,高于世界大豆平均單產161.3公斤,也高于美國單產170公斤。中國大豆產業發展的方向在于體制機制創新,在于提高科研、推廣水平。 石克榮:萬會長說得好,要振興我國大豆產業,就要大力發展深加工。比如,大豆加工企業生產出豆粕,可以把豆粕用于生產氨基酸,把副產品變成主產品。如果我們用大豆生產食品磷脂,能生產出2%的磷脂,收益會相當驚人。 發揮我國非轉基因大豆優勢,發展大豆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這是農民和企業增收的重要途徑。現在瓶頸主要是原料、技術等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大豆深加工事業必然會加速發展。在這方面,我國大豆非轉基因的自然資源條件國外是不可比的。 非轉基因大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口感好。其實最簡單的做法是讓老百姓體驗國外大豆和我國東北大豆的口感,我國東北大豆低含油高蛋白口感很好。 萬寶瑞:石總講得有道理,我們要從我們的優勢里面找突破口,對國產的高蛋白大豆進行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用咱們的資源優勢,搞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提高中國在國際大豆市場上的影響力。 董穎秋:我們現在招商引進一個大豆深加工企業,每年加工30萬噸,但是我們全縣的大豆年總產量是20萬噸,這個企業還可以加工一些其他縣份的大豆,我們的產業化正在形成。 石克榮:我們希望國家對大豆加工企業給予重點扶持,讓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大豆產品深加工的市場研發。 馬德軍:現在種大豆容易忽視整地,有人家的地30年沒有深翻過,因為沒有這個能力。現在要想提高大豆產量,用大型農業機械深翻地,起碼一畝地增產8—15斤。由于村里沒有大型機械,我們要雇別人的車。自己的車在本村干,20元一畝,外村要計算來回的成本,一畝要30元。縣里在這方面的農機補貼很少。 董穎秋:有這樣的問題,30%的補貼,如果買小機械,1萬元補3000元,農民出7000元還能買得起,但想買大機械就困難了。一臺大馬力拖拉機價格在50萬元左右,再帶上后面的播種機等配套農機具,就得100萬元。一套設備1年頂多能深松整地5000畝,像老馬這樣的合作社至少應該有一套。 萬寶瑞:現在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過去的貸款主要解決農民買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現在買大型農機具也有優惠政策了。農民希望在購買大型農機具時,國家補貼政策能更優惠一些,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董穎秋:現在黑龍江出臺一個政策,利用世行的貸款,國家貸款完之后,以鄉為單位,貸一千萬,省里面負責還70%,30%由承貸單位去還,這個政策還是不錯的,現在開始實行了。我們以整縣為單位正在進行。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買大機械需要建車庫,一個車庫是400多萬元。車庫應該作為公共設施建設,國家也應該有相關優惠政策。 克東縣原來是一家一戶搞生產,現在我們在國家大豆協會領導下,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點,就是以村為單位,或者以鄉為單位,把農民組織起來,把若干農戶的地通過不同的方式集中在一起,進行規模化經營。大豆規模化經營之后,效益高了,成本相應下降了。 馬德軍:我們是今年4月份開始機制創新試點。通過集中采購柴油、化肥等降低生產資料成本,規模種植和老百姓自己種相比,一畝地成本要降低20元左右。使用農機作業,一畝地光省油也能省五元錢。部分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可以外出打工,搞畜牧業、養殖業,有能力的還可以創造第三產業。同時,還能解決一些老幼病殘的難題,把土地交給合作社,比他們自己種效益還要高。 石克榮:農業的潛力是巨大的,還應該開發富硒大豆。我們搞過大豆肽的實驗,把大豆的分子變短,重新排列,可以保證人體100%吸收,生產成本也就是生產豆漿的成本,但在醫院要賣幾百塊錢一袋。如果大豆產業在這方面搞研發,優勢發揮出來不得了。 充分發揮大豆協會的作用,推動大豆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振興我國大豆產業的新路子 石克榮:我國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又不能輪耕、休耕,我們不能大面積種植大豆。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中國大豆科研院所的作用,研究大豆品種、高產栽培技術、化肥投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萬寶瑞: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員包括大豆種植、加工、貿易、科研等各個領域,是覆蓋大豆全行業的產業協會。協會成立兩年多來,主要開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開展大豆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經過到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調查研究,在充分聽取專家、企業以及地方政府意見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要改變我國大豆產業“農戶一盤散沙、企業孤軍奮戰、市場競爭乏力”的局面,必須從產業體制機制創新著手。剛才董穎秋同志、馬德軍同志講的,就是從體制機制考慮的。目前試點工作已經在黑龍江省克東縣、林甸縣、紅星農場和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順利展開。我們把豆農組織成合作社,像老馬說的一樣,主要是解決統一良種、統一種植管理、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銷售等問題,以經濟合同把合作社與大豆加工企業直接聯系起來,形成市場引領加工企業、加工企業帶動合作社、合作社協調服務社員、產加銷一體化的新型大豆產業體系。 根據典型調查,大豆合作社生產比農戶小規模生產購買生產資料的費用一般可減少5%—10%;全面采用高產大豆新品種和深耕等配套栽培技術,大豆畝產可提高15%—20%;實行專品種種植解決了大豆混收混存、商品質量差的問題,大豆價格提高10%左右。綜合來看,豆農可以節本增收30%以上。加工企業與合作社簽訂合同,不僅建立了原料基地,直接從合作社購進大豆,減少了收購網點投資和收購環節,每噸大豆節約收購成本100—200元,而且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引導合作社種植專品種,從而收到高油或高蛋白的優質大豆。據蛋白加工企業測算,市場混收大豆的蛋白含量一般為38%,而合作社專品種大豆蛋白含量可高達42%,在加工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大豆蛋白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噸大豆企業可凈增加利潤200元,4個百分點每噸可多獲利800元,按合同企業可把增值效益的50%返還給豆農(即每斤大豆加價0.2元),企業仍可獲利400元,同時,企業建立了優質大豆基地。 二是為國家出臺大豆扶持政策提供了決策依據。2007年5月大豆協會報送了《關于大豆產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的報告》,引起高度重視。此后,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將大豆良種補貼面積由1000萬畝增加到4000萬畝,2009年大豆良種補貼在主產區實現全覆蓋;發改委發布了《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制定實施了《大宗農產品進口報告和信息發布管理辦法》,這些政策措施對扶持大豆產業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定。 三是為廣大豆農、大豆加工企業搭建生產、加工、貿易、科研、信息交流平臺。2007年與國家食品營養咨詢委員會、農業部優農中心合作成功舉辦了《全國大豆及油料油脂產業發展論壇》。2009年4月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合作在京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大豆可持續發展論壇》。大豆協會還與國家大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合作舉辦《中國南方大豆發展論壇》,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舉辦《第三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 石克榮:現在,我們企業是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 董穎秋:大豆協會組織的國際研討會、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包括巴西、美國等一些大豆生產國都來交流經驗,我們也參加了,確實很有收獲。 萬寶瑞:大豆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協調豆農、加工企業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也是構建現代大豆產業體系的探索,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提高。從目前看,體制機制創新可能是振興我國大豆產業的一條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