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治病例一 一、發病情況 山東省濰坊市養雞專業戶鄭某于2006年8月9日前來筆者處就診,主訴其飼養的817肉食雞5000余只,現已12日齡,前天(雞10日齡時)雞群中個別雞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后將其淘汰。晚上發現又有很多雞出現了以上癥狀,當時畜主以為是溫度不夠,但是提高溫度后無明顯變化。第二天早晨大群雞出現了以上癥狀,同時排白色石灰樣稀便,并死亡50余只。截至筆者就診時雞群發病率已達60%以上,死亡600余只。 二、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大群雞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羽毛蓬松、畏冷、嗜睡,排白色石灰樣稀便,并有個別雞出現頻繁的自啄肛門現象,雞群中不斷有雞只死亡。 共剖檢病死雞50余只,其病理變化大致相似,表現為胸肌、腿肌有大量的刷狀出血斑,嚴重的整個腿肌呈紅布樣出血,肝臟色澤變淡,質地變脆、易碎,邊緣鈍圓。法氏囊腫大為原來的2~3倍,表面有黃色膠凍樣滲出物附著,法氏囊表面有出血點及出血斑,切開內壁褶皺消失,內有白色干酪樣滲出物,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有5只雞出現嚴重的紫葡萄狀,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條狀出血帶,胸腺有出血點。另外有20余只雞氣囊、心臟、肝臟、腹腔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呈典型的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 三、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取病雞的法氏囊制作成混懸液,離心取上清液,加入瓊脂擴散平皿的中央孔,周圍孔加卵黃抗體,加樣后在室溫放置2小時,待樣品擴散后放置溫盒內,每隔12小時觀察1次,結果出現沉淀線,判為陽性。 四、防制 法氏囊高免卵黃抗體500毫升×10瓶,先鋒霉素2.5克×20支,阿米卡星注射液10支,聚肌胞注射液10毫升×10支,以上藥物配合,1毫升/只雞肌注。同時用黃芪多糖和電解多維飲水,連用3天。 法氏囊抗體主要用于中和體內抗原,阻止法氏囊病毒的繁殖,并將其中和,先鋒霉素肌注對大腸桿菌引起的心包炎、肝周炎有較好的療效,并可同時防止其他細菌的繼發感染;聚肌胞及黃芪多糖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協同機體產生大量的高水平抗體,另外可還可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增強法氏囊的免疫活性,加快免疫應答速度,提高淋巴組織、脾臟、扁桃體等外周免疫器官對病原的防御能力。電解多維含大量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亞硒酸鈉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主要作用為增加機體的營養,提高組織細胞的抗氧化功能,以便促進炎性產物的吸收。以上藥物配合使用可產生互補作用,療效相加。 經采取以上綜合性防制措施后第一天,死亡率明顯減少,用藥后第二天雞群精神、食欲基本恢復正常,第三天除個別的雞零星死亡外,雞群已基本恢復正常。 五、體會 傳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種免疫抑制病,該病發生以后可使機體的免疫機能急劇下降,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明顯降低,經臨床實踐證明大腸桿菌是本病繼發最多的疾病之一,據統計約有65%以上的傳染性法氏囊病都不同程度的繼發大腸桿菌病。二者混感后可使發病率、死亡率明顯上升,所以對該病的預防工作不容忽視。臨床常用的法氏囊疫苗主要有弱毒苗、中毒苗、強毒苗、偏強毒苗、滅活苗。因其毒力不同適用于雞的日齡也不同,一般雛雞的首免可選用弱毒苗進行免疫,該疫苗產生抗體迅速且安全性能較高。種雞可在20~22日齡及40~42日齡用滅活苗進行免疫,以使初生的雛雞體內有較高的母源抗體。 診治病例二 一、發病情況 2006年10月2日,河北省昌黎縣一養殖戶飼養的2400只三黃肉雞發現少數雞突然出現精神不振,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雞出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畏寒、擠堆、閉目嗜睡、打盹、垂翅,個別雞有啄肛現象。很快拉白色粘稠如蛋清樣稀糞或水樣下痢,有的帶石灰樣的蛋清樣物,肛門周圍被糞便嚴重污染。病雞嚴重脫水、口渴,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發病第2天后,病雞增多并發生死亡,并伴有呼吸道癥狀 。 二、剖檢變化 病雞脫水,皮下肌肉干澀,胸肌發暗,胸肌、腿部肌肉有明顯出血點和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明顯出血,腸道內粘液增加,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氣囊混濁、增厚,氣囊上出現黃色干酪樣物,肝臟出血,嚴重的出現肝周炎、心包積液等,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可見白色尿酸鹽沉積,輸尿管積有多量的尿酸鹽,出現花斑腎,法氏囊明顯腫大、水腫,有黃色膠凍狀樣物包裹于其周圍,個別法氏囊可比正常者腫大2倍以上,囊內有淡黃色膠凍樣粘液或血液,病程稍長者內有干酪樣物質,有的黏膜上有灰白色小壞死點,泄殖腔有小出血點。 三、實驗室診斷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采取病雞胸腔和腹腔內滲出物及肝臟接種到普通肉湯培養基中,經37℃培養18~24小時后,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上畫線分離培養,有紅色菌落生長,并進一步純培養。 染色鏡檢 取純培養物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分離菌生化試驗 將純培養物接種于生化培養管中,結果該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麥芽糖、甘露醇,產酸產氣,甲基紅試驗陽性。 動物試驗 將純培養物用無菌生理鹽水稀釋,以0.2毫升/只腹腔注射小白鼠3只,經觀察發現,36小時后3只小白鼠相繼死亡,取病料涂片染色鏡檢及分離培養,所得結果與以前相同,因此確定本次發病有大腸桿菌。 瓊脂擴散試驗 取病雞血清30份,28份呈陽性。取病雞法氏囊及與其等重的生理鹽水,剪碎研磨,取混懸液0.5毫升,經滴鼻感染25日齡健康雞(自購30羽健康雞,設10羽對照)20羽,被感染雞48小時后出現臨床癥狀,72小時后死亡,對病死雞進行解剖,可見病癥特征與傳染性法氏囊病相符。對照雞健康存活(15羽健康雞不感染或只注射生理鹽水),因此確定該病例感染有法氏囊病毒。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可確診本次病例為傳染性法氏囊病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四、防制方案 1.法氏囊高免卵黃抗體配合科美精品1號(氧氟沙星,每瓶供2000羽使用)肌肉注射,1.0毫升/羽。上午用科美高抗(黃芪多糖)飲水,每瓶對水200公斤,連用4天。下午用合生元(AD3E維生素營養濃縮液)飲水,每100毫升對水1000公斤,連用5天。 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第2天即控制死亡,第3天雞群采食量、精神基本恢復正常,5天后完全康復,并且增長速度加快。 五、小結 自2006年以來傳染性法氏囊病在當地多次發生,且多發生在春、秋兩季。目前法氏囊病毒野毒毒力增強,加上雞舍消毒不嚴,環境衛生控制差,疫苗選取和使用不當等多種因素,導致雛雞和肉仔雞發病呈蔓延和上升趨勢。法氏囊病為免疫抑制性疾病,當雞群患有法氏囊病后,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其它疾病的繼發感染。大腸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最容易繼發感染,因此在雞患有傳染性法氏囊病時,首先要做好大腸桿菌病的防制工作,這樣才能更有效的降低雞群的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