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進入中國以來,疫情形勢異常嚴峻,給養豬業帶來了重大損失。由于養豬行業防疫上的期盼、科研機構本身的訴求以及金融機構追逐利益的鼓動,加上有關部門政治層面上的要求,疫苗研發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如果不審慎對待非洲豬瘟弱毒疫苗的研發和推廣,將給我國的養豬業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 非洲豬瘟病毒體積龐大,基因組結構復雜,抗原種類繁多,已經失去了成為高效疫苗的基礎條件。縱使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并花費巨資,仍然收效甚微,國際上勉強推出的試驗性疫苗也最終被證實有害無益。雖然我國有些機構聲稱已經獲得了候選毒株,但離疫苗的商品化應用距離甚遠,更有可能會遙遙無期。 匆匆忙忙上馬的非洲豬瘟弱毒疫苗若被強迫應用將產生以下危害: 1、弱毒疫苗在養豬生產中“返強”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已經被國際上證實極易返強,該疫苗的使用會進一步損害我國的養豬業基礎。 2、非洲豬瘟屬于國際A類傳染病,一旦使用該弱毒疫苗,我們的豬肉及其制品出口將被全面禁止,不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和國家經濟的未來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鼓勵科研機構研發多抗原組合式滅活疫苗,探索非洲豬瘟免疫控制的可能性。建議: 1、全面推廣唾液學非洲豬瘟窗口期檢測技術,實施“拔牙式”清除,由點到面,擴大凈化成果,提高生物安全,建立陰性豬群,從種豬企業源頭控制非洲豬瘟。 2、加強營養基礎研究,取消“低蛋白日糧”概念,提高豬群的機體蛋白質水平(朊度),增強機體對非洲豬瘟的內在抵抗能力,減少由于發病造成的生產損失。 3、在嚴格生物安全控制的條件下,允許肉豬企業的短期帶毒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保障我國居民的肉食品供給。 4、積極探索中醫中藥在抵抗非洲豬瘟防控中的作用,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抗擊非洲豬瘟的新路子。 轉載聲明:本文轉自求真農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