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工業發展的近30年,酶制劑逐漸被認知并在飼料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植酸酶更是功不可沒。但隨著優質原料短缺現象的日漸凸顯,非常規原料的大量應用,人們對于酶制劑的功能與效果需求更加嚴格,對于成本的把控也更加嚴苛。相應的,酶制劑在使用上的各種制約因素也逐漸顯現。 制約因素一:飼料成分 不同原料的化學成分不同,而酶是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物質,其催化作用必須對應合適的底物才能進行。如小麥中的主要非淀粉多糖為阿拉伯木聚糖,而大麥則主要為β-葡聚糖,因此,為分解不同的底物,日糧中酶制劑品種的選擇必須根據日糧配方進行。另外,現在的飼料配方中金屬離子含量普遍較高,如常見的Cu2+、Zn2+、Ca2+、Fe2+等對某些酶制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催化活性的作用。而據研究表明,PO43-也對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制約因素二:加工與消化損失 目前,膨化與制粒是飼料加工中普遍使用的工藝,制粒溫度一般在80-90℃,膨化則在110-150℃之間,一般的酶制劑在此條件下基本已失活,所以目前飼料加工中普遍采用包被酶制劑或者制粒后噴涂液體酶制劑。但包被酶制劑容易出現耐溫不耐濕的情況,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仍會快速失活,而且包被之后勢必要增加成本。采用液體噴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酶活沒有損失,但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減小,噴涂均勻性也難以保證,因此,酶制劑的作用效率大打折扣。另外,酶作為一種蛋白質,動物的消化作用對其活性的影響也很大,動物體內環境的變化對酶制劑作用效果帶來的損失難以估算,而飼用酶制劑品種不同,最佳作用條件不盡相同(常用酶制劑的適宜作用條件見表1。)所以對所加飼用酶酶活的保護是一個棘手的技術問題,因此實用效果仍有待考究。 表1 常用酶制劑的適宜作用溫度和pH 注:以上數據整理自互聯網,僅供參考。 制約因素三:添加量與成本 實際生產中,配方成本直接關系到配方組分,尤其是各類添加劑的使用。因此,酶制劑在飼料的中的添加普遍存在用量不足的情況。而這里所說的用量不足并不一定是絕對用量不足,而是要考慮各種損耗后的實際生物反應總量不足。而這也是有些人明明在飼料中使用了酶制劑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最主要原因。 為什么要進行加酶體外預消化? 酶制劑的傳統使用方式為單一酶種或者復合酶在飼料中直接添加,雖然簡單方便,但由于受到飼料、動物、酶解條件等的限制,使用效果遠遠低于預期,而通過加酶預消化,改變酶制劑的使用方式或許會是酶制劑高效利用的另一條途徑。 酶制劑作用具有高度專一性,對不同的原料針對性的使用其所需的特定酶制劑進行預處理,可以使酶制劑與底物接觸更充分,作用更直接。同時根據該種酶的作用條件設定相應的酶解工藝,可以使酶制劑與底物的作用更充分,快速徹底地酶解原料中的抗營養成分與大分子物質,進而達到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目的。通過酶制劑直接作用于原料,排除了復雜日糧成分、飼料加工、動物自身環境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對酶制劑作用的限制,無需考慮預留的安全系數,使酶制劑的應用更高效。另外,通過酶解預消化還可以產生一些功能性物質,如大豆肽,目前在人的營養與動物飼料中均得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對于飼料加工企業來說,與在配方中添加效果無法準確判定的酶制劑相比,使用酶制劑體外預消化處理原料效果更直觀,行業內很多專家也都曾發聲表示過預處理對將來飼料加工行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養殖業除了優質飼料原料緊缺的狀況,環保問題也日益突出,通過使用體外預消化原料,使動物對飼料中的養分利用的更完全,可以降低原飼料配方的營養濃度,減少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節能增效,事半功倍。 但使用酶制劑對飼料原料進行體外預消化,仍有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如明確酶解體系內各種原料成分變化情況及特性,各種成分間的互作及是否產生新的致敏物質等都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進而使飼料酶制劑不確定的添加效率轉變為可確定的添加效率,以達到動物對飼料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飼料的預消化處理可降低動物的消化負擔,改善飼料消化率,提高動物的抗應激能力,促進生產性能的更好發揮。 康普利德——動物飼料預消化營養的開拓者,以“安全綠色,科學發展”為目標,利用獨有的預消化技術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為生態養殖提供高效、綠色的飼料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