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指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十個字,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上。這次會議勾畫了2017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 根據國家管理層要求,未來要持續抓好“三農”工作,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入開展農村“雙創”,推動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拓展農村發展空間。 長江證券分析師陳佳表示,仔細研讀近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文件,可以看出有兩點重要變化:第一,最高領導講話均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中心思想,說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戰略高度史無前例;第二,農業供給側改革首次提出其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其中“增加農民收入”是首次重點提及,并放在第一位。 方正證券分析師楊天明則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通過農業結構的調整,做大做強國內農業,以達到農產品總量增加、結構均衡合理的結果。以往從大豆、棉花等農產品是改革的初步探索,2017年將是深化之年。 “農業供給側改革指的是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來提升農業整體質量與效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大宗農產品市場的影響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方面,短期來看主要是通過一定手段去庫存、去產能;中期來看主要是要達到市場定價的目標;長期是通過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方法最終使得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對接。”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趙金厚表示。 放眼2017年,縱觀分析師報告,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在2017年最可能實現的品種便是玉米。 趙金厚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玉米首當其沖。目前玉米、小麥和水稻三種農產品供給過剩,其中玉米庫存最大,過剩情況最為突出(我國玉米年產量2.2億噸左右,需求2億噸左右,目前庫存2.36億噸,高于國內玉米年消費量)。 其表示,玉米行業供給側改革主要通過去產能和去庫存兩條途徑,去產能方面,實行改種補貼來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計劃調減5000萬畝,已完成近3000萬畝);去庫存方面主要是通過下游深加工(生產燃料乙醇)以及玉米出口來消化(1998-2003年,我國通過對玉米實行出口補貼共消耗掉2000多萬噸玉米庫存),目前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補貼已經出臺,補貼幅度在100-300元/頓。 “在供需均將取得改善的2017年,玉米價格有望見底回升。我們判斷,現階段玉米價格已經觸底。主要是基于:一方面,現階段東北地區的糧庫收購價基本在成本附近甚至低于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國內外玉米價格已經接軌。因此2017年在成本推動及供需改善背景下,預計玉米價格上漲有望超出預期。”陳佳表示。 來源:糧油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