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率用胴體重占生豬屠宰前的活體重的比例來表示。豬身上最有價值的肉都在胴體里面。因此屠宰企業是按照胴體的重量以及胴體瘦肉率的評估結果給生產者付錢的,而不是按照動物的活重。通常地,屠宰率的范圍在72到80%。在英國,過去十年當中報導的屠宰率的平均水平為75-76%。 需要考察的因素 歐盟對胴體的定義是,“屠宰豬的身體,經過放血、去內臟,整扇或沿中線劈成半扇,不含舌、鬃毛、蹄和生殖器,但帶有包腎脂肪、腎臟和橫膈”。 肌肉和脂肪是胴體里面最重要的成分。在英國,包腎脂肪、腎臟和橫膈可能被去除,而舌頭可能被留下,并且經允許對體重進行校正。 測量或體重的時間會顯著影響屠宰率。如果活體稱重在飼喂之后或從豬場發出之前進行,那么活體重將會比停飼24小時之后、屠宰前高5kg。所以如果想要對不同飼料或遺傳品種進行對比的話,就一定要確保稱重時間一致。 在屠宰場因健康原因而進行的額外的修剪,例如切掉膿腫和腹膜炎的部位,也會降低胴體重從而影響屠宰率。 有些情況下,胴體重是在冷卻后測量的,而不是冷卻前。這種情況下,屠宰率也會受影響,因為熱胴體的重量會比冷胴體高1.5-2%,因為冷卻過程中會因水分蒸發損失重量。 根據歐盟立法,熱胴體重換算成冷胴體重需要進行2%的調整。 此外,如果留舌的話,需要再扣除0.3kg。 哪些屠宰前因素會影響屠宰率? 主要的影響屠宰率的屠宰前因素是影響豬的宰前活體重的因素。 這些因素如何能夠優化呢? 稱豬的準確度和精度 對活豬和胴體都要盡可能獲得準確的重量。要對你的稱重籠進行維護和校正。 品種 肌肉發達的品種會生產出更重的胴體,因此屠宰率會更高。皮特蘭和比利時長白豬的屠宰率傾向于高于大白,而后者的屠宰率又會高于塔姆沃思或格羅切斯特老花點。 體重 通常地,豬的體重越大,屠宰率就越好。這是因為豬胴體重的主要成分,肌肉和脂肪,它們的發育比內臟的發育較遲。大白體重從70kg增至120kg,其屠宰率會增加5%,體重每增加10kg屠宰率會提高1%。 性別 未去勢公豬屠宰率會比去勢公豬低1%,比后備母豬低大約1.5%;這是因為繁殖器官重量差異造成的。 日糧策略 飼喂水平和日糧組成都會影響屠宰率。日糧如果纖維含量高,那么就會較難消化,屠宰率就會降低,而營養濃度高的日糧則會提高屠宰率。 畜舍系統 秸稈墊料上養的豬屠宰率低于全漏縫地板系統。 屠宰前斷水/料 如果豬被斷料,那么它就會動員身體組織,用來提供能量,維持身體的重要功能。與僅斷料4小時相比,給豬斷料24小時會造成期初活體重喪失3.8%,胴體重減少2.1%。最佳斷料時間:8-12小時。 運輸應激 豬從豬場到屠宰場的運輸過程是一個主要的宰前應激。據發現,6小時的運輸會造成胴體重降低1kg,對應屠宰率降低2%。 能夠實現多大的改進? 沒有任何一種因素組合能夠讓每家豬場的屠宰率都獲得提高。每家豬場需要搞清楚自己的現狀,并且找出可能實現改進的方面。 專注于提高胴體相對于或體重的重量。品種、行被和或體重都很重要,但是,如果這些因素保持恒定的話,那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腸道內的飼料量,以及豬是否因宰前應激而喪失胴體重。執行正確的斷料時間(8-12小時)并且最大限度降低宰前應激是提高屠宰率最直接的方式。 來源:the pig s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