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豬斷尾,它的末梢神經就會被切斷,那么會導致神經結構發生改變,這些變化都會影響豬尾巴對疼痛的敏感性。 在傳統的生豬生產過程中,大部分仔豬出生后幾天都會進行斷尾處理,這是為了盡量避免日后咬尾問題的發生。然而,有一種氣動式斷尾鉗通常用于此目的。 奧胡斯大學動物科學研究人員與哥本哈根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表明,如果豬尾巴進行了斷尾,將有可能發展為神經瘤。如果原本存在于神經末梢的神經被切斷,那么神經瘤將不斷積累變大,這些變化都可能會影響豬尾部疼痛的敏感性. 斷尾研究 科學家們對斷尾的影響、商品豬尾巴去除后所剩的長度,以及商品豬殘余部分的神經瘤所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這個實驗是在奧胡斯大學動物科學系進行的,其中包括四個處理: 生豬有完整的尾巴 斷尾后剩余75%的尾部 斷尾后剩余50%的尾部 斷尾后剩余25%的尾部 在這項研究中,豬在大概22周齡時會被被宰殺,宰殺后,為了證明神經瘤的存在,總共對65條尾巴尾進行了研究. 斷尾處會有更多的神經生長 在宰殺時,不同的斷尾長度會導致明顯的尾巴長度差異。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現代斷尾技術會導致神經結構發生變化,無論尾巴殘余部分是長還是短,都會發生痊愈尾巴末梢會出現神經瘤的情況。然而,這些神經瘤是否會導致動物對疼痛敏感性的變化,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來源于:愛豬網
![]() |
版權說明:原創翻譯,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