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開始歡歡喜喜過大年,等著春晚開席了。今年大家最關注的肯定是反腐相聲。趁餃子還沒下鍋,猛料君先給大伙兒爆個猛料。今年預混料市場將被一個創新型的產品——保健型預混料所顛覆。保健型預混料的推出肯定會帶動預混料行業標準品質的提升。對于養殖戶來說,這是一個重大利好。 盤點2014年,最觸動猛料君的就是殺牛倒奶事件。由此引發了我對預混料市場的思考。我覺得目前國內的預混料行業與多年前的牛奶行業很相似。我們回顧一下牛奶行業是如何淪陷的,避免預混料行業重蹈覆轍。當年,蒙牛伊利等大品牌挑起牛奶的過度價格競爭,導致奶的品質下降,引發了大頭娃及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最終導致公眾對國產奶失去了信心,乃至整個行業淪陷。我們再來看目前預混料行業所表現出的三個特點: 一、準入門檻低,導致作坊式廠家比比皆是。沒有技術優勢,只能憑借低價沖擊市場。 二、生產企業成本抬升,利潤空間狹小,當然也就沒有創新的基礎和動力。成本主要由兩個方面。 1、原料成本。自2014年以蛋氨酸、魚粉為首的原料成本翻倍增長。 2、渠道成本。傳統銷售渠道,一噸原材料成本2500元的預混料,業務員的提成最少要300元,經銷商利潤最少800元。相當于原料成本又增加了50%。 三、傳統渠道銷售模式下,在市場低價運行,渠道成本無法降低的情況下,只能在原料成本上做文章。在美國,預混料的保質期都在1年,而國內把保質期都設定在6-8個月,以便將營養標準降到最低值。盡管最低值的營養標準從理論上是可以維持禽畜的成長平衡。但是,遇到應激因素、腸道出問題情況下,吸收不好,脆弱的平衡會被打破,導致養殖質量降低。 如上所述,低價競爭看似讓養殖戶受益,但實際上并沒有體現出客戶價值,不是以客戶價值為導向。養殖戶的價值就是要用好品質的飼料保證養殖品質的提升,從而達到利潤的最大化。而現在廠家競爭的是渠道資源,為了爭奪經銷商,讓渠道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體現,而犧牲了品質,最終傷害了養殖戶的利益。最終就可能重蹈牛奶的覆轍。 其實,從美國飼料市場的預混料占比來看,預混料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國內的預混料市場如何逆襲?就像我們看的好萊塢大片一樣,是時候需要有具備業界良心、有擔當、而且還要有獨門絕技技術實力的企業來提升預混料的價值,還原預混料的營養本質,而且還要增加保健性能。從根本上實現養殖戶價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