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蛋雞年存欄常量在14~15億只(雛雞、后備雞、在產雞),居世界第一位,年產蛋量占世界總量的41%,居世界第一位。人均雞蛋保有量17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關于蛋雞行情,以近10年的蛋價波動來看,大范圍的波動出現過7次,平均一年半一次,與蛋雞飼養的周期相符合。 以料蛋比來看,20年前的1992年,北方主產省份是2.8~3.1:1。 2012年是2.3~2.55:1。 雞蛋的批發價格在1992年平均是4.1元∕公斤,在2011年是9.1元∕公斤。飼料價格按河北省在1992年的平均價是0.86元∕公斤,2012年是2.6元∕公斤。 從以上數據看,蛋價上漲了2.2倍,料價上漲了3.2倍。而耗料減少,說明養殖技術提升了,部分抵消了成本的上漲。養蛋雞的凈盈利仍然是行情好時30~40元只,行情差時10~15元只。 所以,養蛋雞仍是有利可圖的比較簡易可行的賺錢方式。 那么,今后的蛋雞飼養會是怎樣的呢?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增速也放緩,這種放緩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目前世界上主要經濟大國都在力爭擺脫低迷,放緩過后自然會有一個恢復以致加速的過程,這是規律。做為食品消費的主要項目的雞蛋,在我國,由于國家物價調控政策的干預,不會出現大的猛漲,也不會出現大的滑落。從蛋價說,明年應該是一個平常年景。 從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說,2010年,我國飼料產量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這促使飼料原料趨于緊缺。我國飼料行業進口豆粕的依存度為75%~80%,對進口魚粉的依存度為70%,近年來進口玉米的數量也在增加,這就促成了一種輿論導向,說養雞業越來越難搞了,因為飼料太貴。 從市場經濟的規律看,水漲船高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成本高自會帶動售價高,否則就是虧本、倒閉。我們看看養雞業,這些年來,進進出出,潮起潮落,總歸是有錢可賺,不然的話,誰還堅持? 另一方面,要批駁炒作謠言。 我國大豆進口多,于是就有人炒作,今年美國大豆又因干旱減產了,國內產量更是不足,豆粕要漲了。這純粹是別有用心,美國干旱大豆減產被有意夸大,人為制造恐慌對誰有利?期貨貿易的商人!再說,美國農民也不是傻子,有那么高的技術手段、物質基礎,會眼睜睜坐視不管減產?國內榨油企業進口多些,庫存大些,是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經營考慮,是常規動作。 有人還炒作今年東北的臺風登陸、玉米粘蟲。說什么遼東半島臺風橫掃大片玉米地,玉米倒伏,組織學生、機關干部下地里去扶植也沒效果。今年減產是必定的了,會減產5000萬公斤,玉米指定要暴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