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我國飼料總產值由2001年的 1 644 億元達到了 2010 年的 5 410 億元,年平均增長376億元,其中養豬飼料是其主要的增長來源。 這些年,豬場規模化迅速發展,豬飼料原料多以玉米和豆粕為主。 我國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使我們對肉類產品的需求增大。 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飼料生產大國,飼料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 近十年來,我國飼料年增長為8.1 %,遠遠高于世界各個生產飼料大國的增長水平。 我國飼料生產雖有飛躍性的增長,豬的飼料原料,尤其是規模化豬場,多以玉米和豆粕為主,飼料成本受玉米原料價格波動的影響最大,玉米和豆粕的生產與消費及市場價格處于緊平衡狀況,存在諸多問題。 玉米方面,在 2000 年后,玉米消費數量總體增長,玉米原料的供應越來越緊俏。飼用玉米消費量占玉米總產量的70 %左右,到 2010 年飼用玉米需求在 1 億 t 左右,因此,玉米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提高了養殖業的成本,尤其是對玉米需求量大的養豬業,造成養豬業的發展波動較大。豆粕方面,我國的大豆播種面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由于國產大豆產量增長緩慢,供需缺口急劇擴大,再加上進口大豆價格相對較低等因素影響,對進口大豆的依賴不斷增強。 我國 1996 年成為大豆進口國,全年進口的大豆僅為 110 萬 t,到 2010 年猛增到 5 480 萬 t 左右,15 年間增長 45倍,養豬業需要的豆粕原料的價格受到國外豆粕市場價格的波動影響,這就說明了玉米和豆粕原料對養豬業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豬為雜事家畜,我國又是農業大國,農業資源非常豐富,替代玉米和豆粕的原料很多,開發可作能量和蛋白質飼料的原料來源,其意義在新的形勢下顯得更為突出了。豐富豬的能量和蛋白質原料,不僅適應雜食豬的需求,對提高豬的營養素,提高豬肉產品的質量,更具意義。適應豬雜食的特點,不僅可降低飼料成本,豐富了豬的營養,進而也提高了豬肉品質。 1、開發玉米和豆粕替代型飼料 我國是一農業和工業生產大國,可以開發作為豬需要的替代玉米和豆粕的飼料原料非常豐富,現簡要的羅列于下: 1.1 農產品及其副產品 大麥、高粱、黑豆的秸稈制成粉料;蕓豆、大豆、蠶豆的秸稈制成粉料;各種豆科的秸稈制成粉料,甘薯、馬鈴薯、木薯、白薯及其秧粉、花生秧粉,豆科的苜蓿草粉,草木樨草粉,沙打旺草粉,塊根,塊莖及瓜類如胡羅布、南瓜等。 1.2 城市副產品 糧食加工副產品有米、麥、玉米、高粱等加工的糠麩等;榨油副產品有甜菜渣等;淀粉副產品有綠豆、蠶豆等粉渣,飲食下腳料、泔水等。 1.3 動物性飼料 水產副產品有蝦皮、魚糠、魚粉、魚頭、蟹粉等;屠宰副產品有血粉、骨肉粉、羽毛粉等。繅絲副產品有蠶蛹等;養殖生物有蛆、蚯蚓、鹵蟲、米柱蟲等。 1.4 開發新型飼料 合成氨基酸和飼用尿素等;單細胞蛋白有飼料酵母等。 2、飼料加工技術的充分利用 除了開發豬飼料原料的來源外,另外發展飼料加工技術, 適宜工藝參數的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飼料中有益成分 的營養價值,降低飼料成本,而把飼料中不利動物的營養拮抗 物質破壞到最低限度。 2.1 谷類和餅類等飼料加工粉碎 粉碎后的飼料,增加了飼料與消化液的接觸面,便于消化液充分侵潤飼料,從而促進消化作用進行得比較完全,大大提高了飼料的消化率。如大麥細磨,利用率可提高 11 %,比整粒提高24 %。 2.2 膨化對飼料營養價值利用率提高 膨化是指在各種控制的條件下強制使用飼料原料流動,然后以預定的速度通過特定的洞孔或縫隙,迫使在高溫和高壓下,使飼料進行高速度的物理和化學變化來提高其營養價值。 這樣使用恰當地選擇并控制加工條件,用擠壓熟化的方法可獲得高營養價值的新型飼料。通過把原料經物理和化學性質產生的轉化常稱為膨化而達到提高飼料的消化率。 2.3 熱調制可調高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 糧食谷類原料在高溫高壓同時作用下,淀粉被“剝開”即糊化,變成動物體內多種消化酶,使飼料原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提高 30 %左右。此法在對玉米、高粱等雜糧的效果更為顯著。 2.4 飼料滅菌與加工調制提高飼料的安全性 利用輻射技術處理飼料,可消除飼料中的有害微生物,改善飼料品質,擴大飼料來源。如利用一定劑量的放射線殺菌,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霉菌等可達到殺滅病原的效果。輻射源主要是 Co 0或 Cs137射線源以及電子加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