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4月份以來,在我國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華東養鴨集中地區,陸續暴發了一種以種鴨、蛋鴨產蛋大幅下降,肉鴨、育成鴨發生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該病傳播較為迅速,蔓延范圍很廣,給我國養鴨業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經過深入細致研究,現已確定該病是由一種新的病原——鴨黃病毒引起的,介紹如下: 1.流行情況 該病最早于去年4月份左右首先發生于福建、浙江地區蛋鴨群,6月份前后在山東某些蛋鴨飼養集中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疾病,隨后逐漸傳播到商品肉鴨和種鴨,9月份達到發病高峰,直到春節前后才逐漸平息。該病在蛋鴨和種鴨上的主要表現是發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在短短數天之內可下降到原來的50%甚至更多,產蛋率隨之大幅下降,可從高峰期的90-95%下降到5-10%,病鴨體溫升高,排綠色稀薄糞便,發病率最高可達100%,死淘率5-15%,個別養殖場可達50%以上。該病在流行的早期,發病種鴨一般不表現神經癥狀,而在流行的后期則神經癥狀明顯,表現癱瘓、翻個、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發病期間所產種蛋受精率一般會降低十個百分點左右。該病病程為一至一個半月,可以自行逐漸恢復。首先采食量在15-20天左右開始恢復,綠色糞便逐漸減少,產蛋率隨后也緩慢上升,狀況較好的鴨群,尤其是剛開產和產蛋高峰期鴨群,多數可恢復到發病前水平,但老齡鴨一般恢復緩慢且難以恢復到原來水平。種鴨恢復后期多數表現一個明顯的換羽過程。商品肉鴨和育成期種鴨最早可在20日齡之前開始發病,以出現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表現站立不穩、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穩,病鴨仍有飲食欲,但多數因飲水采食困難衰竭死亡,死淘率一般在10%-30%。 2. 病理變化 發病鴨解剖可見肝臟腫大;脾臟斑駁呈大理石樣,有的極度腫大并破裂;胰腺有出血和壞死;卵泡充血、壞死或液化;心肌外觀蒼白,有白色條紋狀壞死,有的心肌外壁出血,多數病例心臟內膜出血,其他內臟器官外觀基本正常。有神經癥狀的病死鴨還可見腦膜出血,腦組織水腫,呈樹枝狀出血。育成期種鴨有的還表現腺胃乳頭出血,見圖1。 3.病原分離與特性鑒定 采集病鴨的脾臟、卵泡膜、腦等組織作為病料,處理后,經絨尿膜途徑接種12日齡健康鴨胚,結果接種胚于72-108h之間全部死亡,死亡鴨胚絨尿膜明顯水腫,胚體水腫、出血,胚肝腫脹,有壞死灶。來源于種鴨的病料和來源于商品肉鴨的病料造成的病變基本一致。分離毒抗原較為容易地適應雞胚培養和鴨胚成纖維細胞(DEF)培養,但經過數次傳代,仍不能在CEF上生長。在DEF上36h即開始出現細胞病變(CPE),隨著時間延長CPE更加明顯,表現為細胞折光性增強,細胞變圓及細胞融合,最終崩解死亡。經過生物學鑒定,該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成員,與火雞腦膜腦炎病毒、豬乙型腦炎病毒等屬于同一類病毒。 4. 防治 對于本病的治療首先應加強生物安全措施,注重對各種用具和設備,運輸車輛、種蛋的消毒,墊料及病死鴨應進行焚燒或生物處理。在發病流行期間,做好封棟、封場工作,做好飼養人員的生活安排,管理人員與生產人員必須隔離。對于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發病鴨群可適當添加多維素及中藥如清溫敗毒散、黃芪多糖、雙黃連等進行對癥治療,提高鴨群抵抗力,為了防治繼發細菌感染,適當選用抗生素藥物。對未發病的種鴨,也要可以適當使用上述藥物。減少各種應激,特別是疫苗接種時要慎重,注意天氣預報,遇到大風降溫天氣,及時采取防寒保溫等應對措施。 注:更多有關本病的研究報道請到本人網盤下載。歡迎加入本人禽病討論群(QQ群:110388391)進行交流,謝絕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