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東京7月18日報道:(記者馮武勇)隨著福島產“輻射牛”經流通領域擴散至日本全國各地乃至消費者的餐桌,日本國產牛肉消費市場面臨自瘋牛病風波以來的最大危機。“輻射牛”問題顯示,核泄漏的廣泛程度和潛在危害可能超出此前日本政府公開承認的范圍,也給日本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提出新挑戰。 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說,截至17日,已有143頭涉嫌放射性銫含量超標的福島牛進入流通市場。這些牛的肉已流散至包括東京在內的日本37個都道府縣,其中大多數牛肉已通過超市、餐飲店等渠道,被消費者食用。 據日本政府相關部門和福島縣方面的調查,“輻射牛”的主要成因是福島縣的一些農戶用田間采集的水稻秸稈喂牛。水稻秸稈并非牛的主食,主要用于增加肉質的肥美程度。但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秸稈受到嚴重的放射性污染,郡山市一家農場的水稻秸稈飼料中測出的銫放射性活度高達每公斤50萬貝克勒爾,是日本政府規定的暫定安全標準上限的上千倍。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盡管上述地區露天堆放的水稻秸稈含高放射性物質,但這些地區均不在日本政府劃定的警戒區或計劃疏散區內,而是位于距福島第一核電站60公里至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輻射牛”的出現使福島人和許多日本人自核事故以來懷有的隱憂核污染的擴散和“熱點”問題再次浮現。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內,也不斷測出“熱點”。如千葉縣柏市、東京都葛飾區等地,其測出的累積輻射水平超過每年1毫希沃特。而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在核泄漏事故應急處理指南中建議,核事故平息后可接受的安全輻射量下限是每年1毫希沃特。此前,日本靜岡縣的部分茶葉產區發現放射性銫超標的茶葉,也與“熱點”的形成有關。 “輻射牛”給日本牛肉消費市場帶來重創。東京的一些商場和超市開始停售日本國產牛肉,許多消費者轉而購買澳大利亞等國的進口牛肉。各地烤肉店、主營牛肉飯的餐飲店等也飽受影響,食客明顯見少。 日本《朝日新聞》16日在一篇社論中指出,今后一段時期,日本可能持續面對食品核輻射污染問題,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可能被污染的是什么產品。如何確保受放射性污染的其他食品不再進入流通環節,將是日本政府需長期認真應對的難題。 名詞解釋 何謂“熱點” 所謂“熱點”,是指在日本政府劃定的核污染區外,因地形、風向、降雨等形成的點狀分布高污染區,尤以福島縣內最為嚴重。按照一些核輻射專家的看法,在距離核泄漏電站80公里的福島市內,一些區域的輻射量甚至超過切爾諾貝利事件中的強制疏散標準。 專家指出,隨著時間推移,福島核事故造成的污染主要以半衰期長的放射性銫為主,其中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一些數量相對較少的銫同位素的半衰期則更長。這意味著日本境內的“熱點”可能長期得不到“冷卻”,對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構成長期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