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仔鴨生產的特點1.生長特別迅速,飼料報酬高 肉用仔鴨的早期生長速度是所有家禽中最快的一種。8周齡體重可達3.2~3.5千克,甚至6~7周齡即可上市出售。一般飼養至8周齡上市,全程耗料比為1:3左右,飼養7周齡上市,全程耗料比降到 1:2.6~2.7。因此,肉用仔鴨的生產要盡量利用早期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的特點,在最佳屠宰日齡出售。2.體重大、出肉多、肉質好 大型肉鴨的上市體重一般在3千克以上,比麻鴨上市體重高出1/3~1/2,尤其是胸肌特別豐厚。因此,出肉率高。據測定8周齡上市的大型肉用仔鴨的胸腿肉可達600克以上,占全凈膛屠體重的25%以上,胸肌可達350克以上。這種肉鴨肌間脂肪含量多,所以特別細嫩可口。3.生產周期短,可全年批量生產 肉用仔鴨由于早期生長特別快,飼養期為6~8周,因此,資金周轉很快,對集約化的經營十分有利。由于大型肉用仔鴨是舍飼飼養,加以配套系的母系的產蛋量甚高,無季節性的限制。4.采用全進全出制,建立產銷加工聯合體 肉用仔鴨的生產采用分批全進全出的生產流程,根據市場的需要,在最適屠宰日齡批量出售,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為此,必需建立屠宰、冷藏、加工和銷售網絡,以保證全進全出制的順利實施。超過最適屠宰日齡不能出售,以致不能實施全進全出制,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二)肉用仔鴨的飼養管理方式 肉用仔鴨大多采用全舍飼,即鴨群的飼養過程始終在舍內。這種管理方式要求日糧的營養成分必須完善。該方式又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地面平養 水泥或磚鋪地面撒上墊料即可。若出現潮濕、板結,則局部更換厚墊料。一般隨鴨群的進出全部更換墊料,可節省清圈的勞動量。這種方式因鴨糞發酵,寒冷季節有利于舍內增溫。采用這種方式舍內必須通風良好,否則墊料潮濕、空氣污濁、氨濃度上升,易誘發各種疾病。這種管理方式的缺點是需要大量墊料,舍內塵埃多,細菌也多等等。各種肉用仔鴨均可用這種飼養管理方式。2.網上平養 在地面以上60厘米左右鋪設金屬網或竹條、木柵條。這種飼養方式糞便可由空隙中漏下去,省去日常清圈的工序,防止或減少由糞便傳播疾病的機會,而且飼養密度比較大。 網材采用鐵絲編織網時,網眼孔徑:0~3周齡為10毫米×10毫米,4周齡以上為15毫米×15毫米。網下每隔30厘米設一條較粗的金屬架,以防網凹陷,網狀結構最好是組裝式的,以便裝卸時易于起落。網面下可采用機械清糞設備,也可用人工清理。采用竹條或柵條時,竹條或柵條寬2.5厘米,間距1.5厘米。這種方式要保證地面平整,網眼整齊,無刺及銳邊。實際應用時,可根據鴨舍寬度和長度分成小欄。飼養雛鴨時,網壁高30厘米,每欄容150~200只雛鴨。食槽和水槽設在網內兩側或網外走道上。飼養仔鴨時每個小欄壁高45~50厘米,其他與飼養雛鴨相同。應用這種結構必須注意飲水結構不能漏水,以免鴨糞發酵。這種飼養方式可飼養大型肉用仔鴨,0~3周齡的其他肉鴨也可采用。3.籠養 目前在我國,籠養方式多用于養鴨的育雛階段,并正在大力推廣之中。改平養育雛為籠養,在保證通風的情況下,可提高飼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飼養60~65只。若分兩層,則每平方米可養120~130只。籠養可減少禽舍和設備的投資,減少清理工作,還可采用半機械化設備,減輕勞動強度,飼養員一次可養雛鴨1400只,而平養只能養800只。籠養鴨不用墊料,既免去墊草開支,又使舍內灰塵少,糞便純。同時籠養雛鴨完全處于人工控制下,受外界應激小,可有效防止一些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加之又是小群飼養,環境特殊,通風充分,飼糧營養完善,采食均勻。因此,籠養鴨生長發育迅速、整齊,比一般放牧和平養生長快,成活率高。比如北京鴨2周齡可達250克,比平養體重高35.4%,成活率高達96%以上。籠養育雛一般采用人工加溫,因此舍上部空間溫度高,較平養節省燃料;且育雛密度加大,雛鴨散發的體溫蓄積也多。一般可節省燃料80%。目前不少養殖場多采用單層籠養,但也有采用兩層重疊式或半階梯式籠養。選用哪一種類型,應該配合建筑方式,并考慮飼養密度、除糞和通風換氣設備三者的關系而定。我國籠養育雛的布局采用中間兩排或南北各一排,兩邊或當中留通道。籠子可用金屬或竹木制成,長2米,寬0.8~1米,高20~25厘米。底板采用竹條或鐵絲網,網眼1.5平方厘米。兩層疊層式,上層底板離地面120厘米,下層底板離地面60厘米,上下兩層間設一層糞板。單層式的底板離地面1米,糞便直接落到地面。食槽置于籠外,另一邊設長流水。(三)0~3周齡肉用仔鴨的飼養管理 0~3周齡是大型肉鴨的育雛期,習慣上把這段時間的肉鴨稱為雛鴨。這是肉鴨生產的重要環節,因為雛鴨剛孵出,各種生理機能不完善,還不能完全適應外部環境條件,必須從營養上、飼養管理上采取措施,促使其平穩、順利地過渡到生長階段,同時也為以后的生長奠定基礎。無論采用地面平養、網上平養或籠養,其飼養技術都基本一致,此處不一一分述。1.引進雛鴨前的準備 在雛鴨運到之前應根據所引進的雛鴨數目作好足夠的房舍、飼料、供暖、供水和供食用具,準備好料槽、水槽等等。一般料槽長度為7.6厘米/只。室內墻壁、地面、房頂和一切用具全部消毒并晾干。消毒措施應在進雛前2周準備好,具體消毒方法參見衛生防疫章節。門窗、墻壁、通風孔等均應檢查,如有破損則及時修補,防止賊風。采用網上平養或籠養,要仔細檢查網底有無破損,鐵絲接頭不要露出平面,竹片或木片不得有毛刺和銳邊,以免刺傷鴨腳或皮膚,進雛前另一重要事件是雛鴨入舍前12~24小時把保溫傘或育雛室調到合適的溫度,千萬不要等到雛鴨已放進育雛室或育雛籠時才臨時加溫。 2.環境條件及其控制 (1)溫度 大型肉鴨是長期以來用舍飼方式飼養的鴨種,不像蛋鴨那樣比較容易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因此,在育雛期間,特別是在出殼后第一周內要保持適當高的環境溫度,這也是育雛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育雛的溫度隨供溫方式不同而不同。采用保溫傘供溫時,傘可放在房舍的中央或兩側,并在保溫傘周圍圍一圈高約50厘米的護板,距保溫傘邊緣75~90厘米。護板可保溫防風,限制幼雛活動范圍,防止雛鴨遠離熱源。待幼雛熟悉到保溫傘下取暖后,從第三天起向外擴大,7~10天后取走護板。保溫傘和護板之間應均勻地放置料槽和水槽。保溫傘直徑2米可養雛鴨500只,2.5米可養750只。保溫傘育雛,1日齡的傘下溫度控制在34~36℃,傘周圍區域為30~32℃,育雛室內的溫度為24℃。我國北方常用火炕或煙道供熱,熱源利用較為經濟。若用地下煙道和電熱板室內供溫,則1日齡時的室內溫度保持在29~31℃即可。2周齡到3周齡末降至室溫。無論何種供溫方式,育雛溫度都應隨日齡增長,由高到低而逐漸降低。至3周齡,即20天左右時,應把育雛溫度降到與室溫相一致的水平。一般室溫為18~21℃最好。起始溫度與3周齡時的室溫之差是這20天內應降的溫度。須注意的是,降溫每周應分為幾次,使雛鴨容易適應。不要等到育雛結束時突然脫溫,這樣容易造成雛鴨感冒和體弱。每天應檢查或調節溫度,使溫度保持適當和穩定。保溫傘的溫度計應在傘邊緣距離墊料與底網5厘米處,舍內溫度計應在墻上,距地面約1米高處。籠養育雛時,一定要注意上、下層之間的溫差。采用加溫育雛取暖時,除了在籠層中間觀察雛溫度外,還要注意各層間的雛鴨動態,及時調整育雛溫度和密度。若能在每層籠的雛鴨背高水平線上放一溫度計,然后根據此處溫度來控制每層的育雛溫度,則效果會更好。育雛溫度是否合適,除根據溫度計外,還可以從雛鴨的動態表現出來,這是最簡易實用的方法。當育雛溫度合適時,雛鴨活潑好動,采食積極,飲水適量,過夜時均勻散開;若溫度過低,則雛鴨密集聚堆,靠近熱源,并發生尖厲叫聲;若溫度過高雛鴨遠離熱源,張口喘氣,飲水量增加,食欲降低,活動減少;若有賊風(縫隙風、穿堂風等)從門窗吹進,則雛鴨密集在熱源一側邊。飼養人員應該根據雛鴨對溫度反應的動態,及時調整育雛溫度。做到"適溫休息、低溫喂食、逐步降溫",提高雛鴨的成活率。 (2) 濕度 雛鴨體內含水量大,約75%。若舍內高溫、低濕會造成干燥的環境,很容易使雛鴨脫水,羽毛發干。若群體大、密度高,活動不開,會影響雛鴨的生長和健康,加上供水不足甚至會導致雛鴨脫水而死亡。濕度也不能過高,高溫高濕易誘發多種疾病,這是養禽業最忌諱的環境,也是雛球蟲病爆發的最佳條件。地面墊料平養時特別要防止高溫。因此育雛笫一周應該保持稍高的濕度,一般相對濕度為65%,以后隨日齡增加,要注意保持鴨舍的干燥。要避免漏水,防止糞便、墊料潮濕。第二周濕度控制在60%,第三周以后為55%。(3) 密度 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或網底面積上養的雛鴨數。密度要適當。密度過大,雛鴨活動不開,采食、飲水困難,空氣污濁,不利于雛鴨成長;而過稀則房舍利用率低,多消耗能源,不經濟。適當的密度既可以保證高的成活率,又充分利用育雛面積和設備,從而達到減少肉鴨活動量,節約能源的目的。育雛密度依品種、飼養管理方式、季節的不同而異。一般最大收容量為每平方米25千克活重。不同飼養方式雛鴨的飼養密度列于表9-1。表9-1 雛鴨的飼養密度 )周齡 地面墊料平養(只/平方米) 網上飼養(只/平方米 籠養(只/平方米)1 20~30 30~50 60~652 10~15 15~25 30~403 7~10 10~15 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