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遭受了歷史罕見的旱災襲擊,此后,又逢大范圍的強降雨,水產養殖業受災嚴重。據初步統計,截至5 月底,旱情致使全市147 萬畝養殖水面受災,其中精養魚池受災99 萬畝,塘堰受災10 萬畝,其它養殖水面(湖泊、水庫、河溝等)受災38 萬畝,成魚損失8.61 萬噸,魚種損失2.07萬噸,蝦蟹等其它水產品損失2.7 萬噸,全市共有54.9 億尾魚苗生產受到影響,漁業總經濟損失14.8億元。 災情發生后,市委、市政府緊急部署,市水產局黨委高度重視,認真落實相關指示精神,迅速行動,把抗旱、防澇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不計成本,不惜代價,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組織兩個工作專班深入到災區第一線,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科學抗災,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切實抓好保種育苗,做好災后復產準備。一是力保育苗。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保障苗種繁育用水需求,開展苗種繁育工作,確保災后生產所需苗種的正常供應。二是做好苗種供需調劑。結合抗旱中心工作和苗種專項整治活動,對轄區內原良種場、苗種場生產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清繁育情況,及時公布供需信息,加強調劑,指導漁民開展災后生產。 加強養殖用水調劑,保障生產正常開展。干旱引發池塘水體蒸發,造成養殖密度增大,水質惡化,給養殖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一是保障養殖用水。采取筑壩蓄水、疏浚溝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有效辦法,最大限度地調度漁業生產用水,滿足養殖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一村一大井、一塘一小井”辦法,保證漁業生產正常進行。二是清雜防污。及時將養殖水體中的殘草、剩餌、死魚和其他雜物撈出,實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水質惡化。三是強化水質調控。定期開展池塘用水監測,采用生物技術,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確保養殖水體清新。 加強病害防控,防止重大疫情發生。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重點防控爛鰓病、赤皮病、出血性敗血癥、指環蟲病、車輪蟲病和斑點叉尾鮰腸型敗血癥等易發魚病。一是加強養殖規范管理。落實“三項記錄”制度,指導漁民做好養殖用藥、投飼等記錄,做到生產可追溯;指導漁民正確使用增氧機,合理確定投餌量和施肥量,保證養殖生產安全,減少人為損失。二是開展定期消毒。指導漁民科學使用強氯精和生石灰,有效殺滅水中病原菌,預防魚病發生。三是加大病害監測力度。尤其要對小龍蝦、河蟹、黃顙魚等主要名優水產品種進行全方位監控,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前進行疫病防治,避免重大疫情的發生和蔓延。 強化科技指導,盡快恢復生產。要堅持科學謀劃和指導救災,充分發揮科技在抗旱救災中的作用。一是加強科技指導服務。組織科技抗旱專家組,深入災區第一線,面對面地向漁民傳授科學生產自救技術,提高自救能力。二是開展生產自救技術培訓。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培訓活動,尤其是重災大縣要開展1-2次培訓,促使生產自救技術要點進村入戶,幫助漁民盡快恢復生產。三是調整養殖結構。因地制宜指導漁民調整養殖結構,采取“稀養速成”等方法,推廣鯽魚、黃顙魚、泥鰍等小規格高效品種,保障漁民大災之年的養殖效益。 搞好產銷對接,力促漁民大災之年保增收。搶抓當前水產品價格回升的機遇,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銷售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組織水產批發市場、超市等上門采購,實現水產品均衡上市。同時,抓好水產品市場信息監測和收集分析工作,及時發布水產品市場供需和價格信息,引導漁民利用好當前市場的有利時機,及時將達到上市規格的商品魚捕撈出售,減少因旱災造成養殖產量下降帶來的經濟損失,實現漁民大災之年保增收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