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都沒打通伊利部分高管和原高管的電話,以前幾乎隨撥隨通。"6月14日,一位熟悉伊利和蒙牛的前乳業公司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這件事(針對伊利的舉報信)已經讓伊利人的敏感度提到了最高。" 正是因為萬言舉報信造成的高度敏感性,昨日,伊利股份在資本市場中正式停牌,待相關公告發布后再進行掛牌交易。不過,對于事件本身,伊利昨日官方仍未對細節問題作進一步回應。 與此同時,署名為"伊利公司原董事長助理張三林"的身份正在得到越來越靠譜的確認。記者昨日在微博上發現,多位媒體人士均證實了張三林身份的真實性,甚至有媒體人稱,"張三林表示舉報內容絕對真實,已遞交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機構。同時,網上舉報內容確實出自張三林本人,但帖子并非其自己所發。"不過,伊利集團公關事務部的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說,張三林非伊利正式員工,但可能曾是"不在冊"的員工。同時,《國際金融報》試圖聯系曾為伊利創始人鄭俊懷打過官司的一位律師(2010年的一篇報道中出現了鄭俊懷、張三林和該律師的名字),但截至發稿,其仍未回復本報記者的電子郵件,婉拒了記者的電話采訪要求。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認為,本次紛爭"不排除是來自高層的內斗(張三林為鄭俊懷老部下,鄭俊懷也與潘剛曝出過矛盾)、不排除來自境內外一些投資者的故意操作"、也不排除企業間的惡性競爭。 然而,伊利股份跌停給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造成的損傷卻已成為事實。據估算,經過6月13日的跌停,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數十家機構的市值一天之內就或許蒸發了10億元左右,而中小投資者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本文來源: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