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正在漁山海域撈取底播一年的海參。 經過一年多的生長,海參平均體長18厘米。 浙江寧波市海域不宜底播養殖海參的“定論”被推翻。本月中旬,由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承擔的《漁山列島海珍品底播試驗》課題組進行的4天調查結果顯示,在漁山列島底播的海參經過1年多生長,基本上能適應當地的生態情況,而且生長情況良好,體重增加了10多倍,從體型、體表以及體重來看與北方自然海參相差無幾。漁山列島位于象山石浦東南約48公里處,是寧波市最南端的一個列島。這一海域營養鹽豐富,餌料生物種類多,生物量較高,使該海域成為帶魚、鰻魚、黑鯛、石斑魚等重要魚類的棲息繁衍場所。但相關調查顯示,這里從未出現過任何自然生長的海參。 海參是國內外市場追捧的高檔海八珍之一,寧波市海域為何不能生長這種水產品?據水產專家介紹,海參適宜生長的水溫為0℃到28℃,如果水溫超過20℃,海參就要“夏眠”,超過28℃就會死亡。因此,海參只分布在山東半島以北。但近年來,寧波市海洋部門組織科研人員到北方城市專門進行了海洋牧場建設的調研,經對比后發現無論水質還是水溫,漁山列島海域均較適合海參底播,可以作為該市海洋牧場建設的一次實驗。 為此,《漁山列島海珍品底播試驗》課題組于去年4月從山東蓬萊購入總重240公斤的海參苗種,在漁山列島大白礁海區進行底播。這批苗種的規格平均為每頭8克。經過1年多的生長,潛水員在本月17日所獲得的海參每頭平均重172克,平均體長18厘米,其中最大的個體體長為25厘米左右,體重超400克。據潛水員反映,大白礁海區海參分布密度較好。 據水產專家介紹,海洋牧場是一種生態型的海洋增養殖模式,同時又是保護與恢復漁業資源的重要手段,因此,漁山海域試播海參的成功,將對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市優化漁業產業結構、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提高沿海土地集約利用、緩解漁民轉產轉業壓力、增加漁民收入等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漁山列島海珍品底播試驗》課題組開始對試驗情況進行進一步的總結和評估。 本文來源:寧波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