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盡芳菲”,“海上皇宮”花園中的兩樹紅色和粉色的花開得格外鮮艷,然而其昔日雄偉的風光已不再。8日上午,幾十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拆除“海上皇宮”的屋頂,同時將“宮內”的所有家具物品搬遷封存。這已經是“海上皇宮”第二次被當地行政部門拆除了。 記得去年媒體大面積報道“海上皇宮”之時,筆者心中就留下了不少疑問:“海上皇宮”早在2005年就被當地政府部門認定為違法建筑,但為何其卻能一直照常運轉到2010年?長達五年,為何有關部門就對其置之不理?其既不是豪華會所,也不是旅游景點,這么漂亮的一個海上建筑物到底用來做什么?難道是養魚陶冶情操么?種種不合理,讓人覺得疑云密布。 而如今,雖然“海上皇宮”二度拆遷已開始,但這些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答,反而有了更多的疑問。2010年5月,在海上皇宮”被媒體報道引起社會關注之后,法院曾判決要求“海上皇宮”拆解,恢復海域原狀。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今年2月其新建的100平方米左右的水產養殖網箱還獲得了深圳龍崗區農林漁業局頒發的養殖登記證和休閑垂釣證。這就意味著“海上皇宮”獲得了官方承認,已有合法的身份證,再次復活了。 不過,此后不到一個月,媒體再度介入,如同戲劇般的轉折,“海上皇宮”的又被收回上述證件。為何之前以“會造成新的海域的污染和次生災害,這樣就不是唯一的對它最好的執行方式”為由發給“海上皇宮”養殖登記證和休閑垂釣證的當地部門卻在媒體跟進之后又食言,以“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準,沒有辦理相關的手續”收回上述證件,再次將其定性為違規建筑?這些問題也很難解釋。 在整個事件中,“海上皇宮”遭遇管理空白,判定非法,然后又被合法,最后再次判定非法,期間“復活”多次,判定結果更是反反復復不定。其中的這些曲折,實在是有些耐人尋味,讓人不得不疑惑,這種變化中博弈的幾方背后決定力量從何而來? 再者,不少報紙在描述這件事情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在標題中用了一個驚悚力十足的詞語——強拆。然而,我們根據現場的圖片來看,這個所謂的“強拆”比起我們之前見過的任何一次“強拆”行動,都可以說溫柔了不止一點。 顯而易見的是,整個“強拆”都是在有序的進行,不僅是里面的各種物品得到了切實的保障(包括普通的沙發、茶碗),甚至連拆除一個樓頂也顯得“小心翼翼”——據報道,屋頂的瓦片和模板都是要分步拆除的,而僅僅是拆除“海上皇宮”屋頂就需要三四天的時間。“強拆”變“搬遷”,又是封條,又是全員協助,在這種小心翼翼的背后,留給人的是一種不解與疑惑。這難倒是說明的是如今拆遷已進入文明階段了么? 相比于之前的曖昧不清,現在“海上皇宮”的拆除是終于撥云見日,逐漸明朗了。但是,拆除“海上皇宮”僅僅是一個小小開始,在“海上皇宮”的背后還有一大團疑云,還有許多未解的問題在等待著答案的到來。 如果這些問題的真實原因公之于眾,不將其背后的“故事”說清楚,不把這種背后的勢力揪出來,我們就不能徹底的將“海上皇宮”從社會上驅逐出去,其還會有復活的可能。今天,雖然強拆了一個“海上皇宮”,明天還會有“山上皇宮”、“空中皇宮”接著出現,公共利益還是會受到繼續受到此類“不明侵蝕”。 本文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