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種植利潤遠不及玉米、水稻 不過,國產大豆食品加工業看似可觀的前景目前并沒有帶來豆農種豆的熱情。 劉登高告訴記者,大豆種植面積的減少正在形成原料的短缺。“進口沖擊和豆農收益下降成為多年解決不了的主要問題。” 據劉登高介紹,1996年,剛開始成為大豆進口國的中國,全年進口的大豆僅為110萬噸。“但2010年這一數值已經猛增到了5480萬噸左右,15年間增長了45倍。” “中國2010年大豆進口量同比增長達到29%左右,這在國際上都是罕見的。”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甚至造成國內的大豆主產區庫存積壓量就有600多萬噸,占產量的40%~50%。“盡管國家臨儲政策保護了豆農的利益不遭受更多損失,但是大幅度收購的大豆都放在倉庫,不參加循環的大豆放兩年后就都壞了。”劉登高說。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資深行業分析師詹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雖然國儲收購價格較高,但標準嚴格,只有小部分國產大豆才能達標,“農民要賣豆給國儲就要增加運輸、倉儲等費用。其次,大豆與玉米、水稻有競爭關系,而其種植利潤并不如后兩者,再加上國家首先要保障糧食供給,不會大幅增種大豆。” 這樣的情況在周逢民代表的調研里得到了驗證,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種植大豆收益明顯處于下風。“從目前情況看,在2010年秋糧食價格普漲的情況下,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糧食作物市場收購價漲幅分別為9%、13%、6%,大豆每畝收益約215元,玉米每畝收益約300元,遠高于大豆。農民種植大豆意愿持續下降,預計2011年黑龍江仍將減少大豆播種500萬畝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孫東生也曾為此進行了多次調查走訪。“黑龍江省是大豆主產區,春耕秋收的時間里我都去轉過,到農戶中間你會是另外一種感覺。你去大豆地看看,產量是很小的,畝產300斤左右,收入和稻農的反差是比較大的。” “坎坎種豆豆,不用問舅舅”,目前國產大豆粗放式種植也影響了大豆的產量。據安徽省農科院介紹,安徽省大豆平均畝產只有86公斤,不及周邊河南、河北、江蘇省大豆畝產的一半。東北大豆主產區,農戶的大豆畝產比農墾農場畝產低30~50公斤左右。 “不改變我國廣種薄收、浪費土地資源的狀況,蓬勃發展的大豆食品及食品加工業終將會出現原料恐慌。”劉登高表示。 守護非轉基因大豆 大豆是我國最早取消市場保護的農產品之一,進口渠道十分暢通,面對進口大豆出油率高、價格低的現狀,國內甚至有專家表示可以放棄國產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