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養護珠江魚類資源,珠江流域從4月1日起首次實施為期兩個月的禁漁期。19日至20日,記者隨同國家農業部南海區漁政總隊的巡航宣傳船隊從西江梧州段逆行,沿途探訪各地漁民、專家和地方官員,宣傳禁漁政策并聽取各方意見。困難漁民普遍表示,禁漁舉措有利漁民今后生計,大家舉手贊成,但兩個月沒有打魚收入,盼望政府能補助。 漁政:禁漁補貼只針對特困漁民 從西江梧州碼頭沿江而上,寬闊的江面除了幾只大型運砂船,很少見到有漁船經過。 在桂平市石咀漁業社,40多歲的漁民麥貴才向記者介紹,整個漁業社現有漁船50艘,約200多名漁民,這么多人就靠打漁為生。一些漁民也對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考慮到他們的一些實際困難。 禁漁補貼標準多少?何時發放呢?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漁政處處長陸毅表示,各地的經濟水平發展不同,補貼的標準也不會相同。目前,各地正在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方案,但具體數額和時間尚未明確。貴港市副市長鄧建華則表示,貴港市目前登記在冊有漁船1054艘,漁業人口4167人,市政府已經明確將特別困難的漁民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已經有60名漁民被納入低保。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劉添榮說,禁漁期后,通過禁漁和增殖放流,漁民的捕撈量將會有所增加,最終受益是漁民。他強調,與國家農業部的農田補貼等形式不同,“禁漁補貼只針對特困的漁民,不帶普惠性質,不是所有漁民人人都會得到?!?BR> 據悉,特困的漁民一般是指月收入水平低于該市的城市生活最低標準。各地漁政部門及當地政府將會派出工作隊深入漁村、漁民家一一甄別,做好詳細方案,爭取早日將補貼發放到困難的漁民手里。 專家:建議多樣化引導漁民轉產 兩個月的禁漁期后,是否意味著珠江生態能恢復到過去水平?對此,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表示,這不太現實。他根據珠江水產研究所多年來的調研考察認為,珠江魚類減少最大的原因是水壩等樞紐工程的建設影響,人為過度捕撈倒在其次。 “四大家魚都是洄游性的,在上游某個水草豐富的產卵場產卵,魚卵漂流而下,在下游長成大魚。珠江的水壩太多,又不注意修魚道,這些魚就沒有辦法繁殖了。”李新輝說,廣西桂平有個 “東塔產卵場”,是四大家魚全國第二大產卵場,下游70%的洄游性魚類都出自此處,但下游長洲水利樞紐修建后,魚類很難上溯,有的魚就撞死在壩上。 記者了解到,整個珠江流域有數百座大大小小電站或水利工程,這些工程就像一條條“鴻溝”,將洄游魚類的回家路給堵死了?!懊織l魚肚子里都有數千萬條生命,沒辦法繁殖,魚群后代怎么來?”李新輝心疼地說。 李新輝認為,只要這些人為的因素沒有解決,珠江魚類減少的趨勢就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漁民收入水平也不可能因為幾年的禁漁行動就有大幅的提高。因此,他建議,政府部門在對禁漁期內困難漁民的生活作出安排之時,也要正確引導漁民多樣化的轉產,轉而從事觀光旅游、進城務工等其他項目,或許這些項目的收入要比打魚收入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