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俞菊華 “左手用毛巾輕裹魚身,右手握針筒,扎入魚尾部血管,一針見血……”早春二月,在實驗室,我們以此為切入口,開始了對俞菊華的采訪。可一落座,她那句“我真沒做什么,你們還是采訪別人吧”,又讓記者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然而,“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育種與繁育研究室建鯉育種崗位科學家團隊成員”、“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閃亮頭銜,仍然吸引著記者對其進行探究。 “為了讓‘中國標記’引領淡水魚類育種原始創新之路,衣帶漸寬終不悔。”俞菊華用行動默默詮釋了一個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的良好形象。 執著“魚癡”:工作十年兩度考博 俞菊華是蘇州人,從小愛水,更喜歡捕魚撈蝦,小時候常用瓶瓶罐罐養龍蝦和金魚。童年的甜美記憶促使她報考了上海水產大學。1989年碩士畢業后,俞菊華在某養殖場工作了十年。 “這十年讓我學會了如何打通科研和生產實踐的路子。”俞菊華說道。十年間,她常常挑燈夜戰,進行水產科研。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得越多,俞菊華越感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她萌生了考博的念頭。經過兩次考試,2000年,她終于成功考上,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魚類遺傳育種專家夏德全先生。對于一個已工作了十年的人來說,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但是俞菊華做到了。她成了名副其實的現代“魚癡”,“執著”,成為她最鮮明的性格標記。 2001年進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后,俞菊華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跑漁場、盯市場,以實際需求確定科研方向,先后參與了“重要養殖魚類品種改良的遺傳和發育基礎研究”,主持參與江蘇省自然基金項目和科技部鯉魚基因挖掘項目等多項頂級專題研究,尤其在吉富羅非魚和建鯉分子育種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堅毅行者:反復摸索找到“中國標記” 建鯉遍及我國27個省,具有生長快、體型佳、肉質好等優點。俞菊華從2006年開始把鯉魚分子育種作為主攻方向之后,四年間共跟蹤分析了12個家系1500多條魚,定期測量分析篩選。新技術的應用幫了她的大忙,這不,用針管把米粒大小的芯片植入魚腹腔,再用掃描儀一照,就能知道這條魚的所有信息。這樣,不同的研究對象就不必用很多網箱隔開養殖、分別貼標簽了。即便如此,要在全部2.5億對堿基、重百億分之一克的鯉魚基因組中找到有意義的DNA信息,并印證其外顯特性,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毅品格和創先爭優的精神追求。 在別人看來瑣碎、枯燥的科學實驗,俞菊華卻認為“蠻有樂趣的”。女性敏銳的直覺告訴她,雖然猶如在黑暗中摸索,但希望就在前方。這種感覺,源于多年來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工作流程雖然是簡單重復,但每一次對比、分析圖譜、識別序列,對我而言都是新鮮的,”俞菊華坦言,搞基礎科學研究要有良好的心態,要安“寂”樂道。“就像做一幅巨大無比的拼圖一樣,在N次的似是而非之后,突然找到符合要求的那一塊,這種快樂是無法比擬的”。2009年,第一個建鯉分子標記被找到了,俞菊華喜不自禁:20年潛心磨一劍終有收獲,這份“中國標記”是中國乃至世界魚類分子育種的首座里程碑。 俞菊華的大學同學、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戈賢平告訴記者,較之傳統的好中選優雜交育種法,分子育種就像破譯了基因密碼。使用分子標記作為選育目標,來挑選繁育生長快、體型好的魚作為親本進行繁殖,其后代必是良種。這對于縮短選育周期,進一步提高育種的科學性、準確性,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可喜的是,在接下來的兩年間,俞菊華又找到了4個分子標記。 “她以熱忱和頑強架梯,她就是那個將摘取魚類遺傳育種皇冠上明珠的人!”戈賢平相信,以俞菊華現有的研究成果和路徑,不出五年,她一定會有更大突破。 責任導師:首席科學家自嘆不如 “我是一名黨員,要時刻彰顯先鋒形象。”墨守心語,俞菊華矢志不移。 2005年,夏院士離世,她感覺一棵大樹倒了。但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凝聚科研力量,在工作上不斷創先爭優,勇奪一流。她始終把握學科研究方向,確保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擔任生物技術室副主任后,她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培養學生、帶領團隊上,鼓勵年輕科技工作者多參加學術交流,早日實現科技創新。“因為要觀測分子片段嫁接反應,每次上機都要熬七八個小時,而俞老師總是和我們在一起。”研究團隊成員李紅霞這樣評價她的導師,“俞老師工作認真、細致,要求我們對圖譜中出現的每個片段都能講清楚是什么序列,我們發表論文的原始圖片她都要仔細核對,確保結論可靠。”由于白天要指導學生研究,她自己的研究只能在晚上開展。所以,實驗室、漁場、宿舍三點一線,就構成了俞菊華的生活圖譜。“我一個星期回一次蘇州的家,小孩今年高考,只能拜托先生了。”俞菊華的語氣中稍有一點遺憾,但令她興奮的是,這幾年她共培養了5名碩士生,另有4名在讀,而且每個人都曾在國家一類學報上發表過論文。這點,就連身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的戈賢平都自嘆不如。 黨員意味著奉獻,基礎科研意味著付出。俞菊華執著地走在求取科學真經的道路上。“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她是瀟灑的蘇軾,又是不悔的玄奘,她知道自己的手正一點點挨近那顆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