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飼料國際巨頭荷蘭泰高(以下稱泰高)對外宣布,以4000萬歐元收購珠海世海飼料有限公司(以下稱世海)100%股份。近4億元人民幣的重磅交易震撼業界,這起國內水產飼料業有史以來涉及金額最大的并購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世海公司是一家怎樣的企業?該公司管理層為什么會決定出售100%股份?被收購之后,世海公司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在珠海市斗門區龍山工業園黃楊大道,世海公司嶄新的廠房高聳,樓頂上“世海公司”四個大字遠遠望去很是醒目。2月28日,當農財寶典記者前往世海公司采訪時,看到公司門口停放著各地經銷商派來購買裝運飼料的貨車,司機在車上安靜地等著進廠的批示。 進門走近生產車間,隱約聽到機器轉動的聲音。辦公大樓里各部門的員工都在忙碌,一切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在泰高宣布4000萬歐元收購世海后,盡管外界已熱議滿天,但這里仿佛并沒有絲毫變化。 從零開始 九年奮斗 珠海市世海飼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楊振南為法人代表,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世海飼料的起步階段,恰好與南美白對蝦在國內快速推廣養殖同步,是進入對蝦飼料生產行業的最佳時機。但世海一開始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廠房,位于珠海斗門區的金銀來飼料公司及位于珠海香洲區的世海飼料廠都是以租借的方式用于生產。 有人很佩服楊振南的氣魄,瞅準時機,硬是憑借租賃廠房生產,帶領世海從零開始,在激烈的飼料競爭中殺出條血路來,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2010年,世海走出了困境。2010年5月11日,世海公司位于珠海斗門龍山工業園的新廠落成并舉行開業慶典,這是世海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楊振南當時曾說,新廠落成,世海人的夢實現了,世海人也擁有了自己的家。據了解,世海新廠占地面積73畝,緊臨沿海高速,交通便利。新廠配備國內領先的對蝦飼料生產線6條,膨化料生產線3條,年生產能力為20萬噸,目前是中國特種水產飼料單一工廠產能、單一銷量最大企業。 2010年,世海公司銷售膨化魚料及蝦料9萬多噸,銷售額6億多人民幣,利稅創歷史新高。據內部人士透露,2010年世海至少盈利3000萬元人民幣。2011年2月15日,楊振南將歷經辛苦好不容易建立的“新家”,以4000萬歐元(包含世海的負債)的價格出售給荷蘭泰高國際集團。此時,距離楊振南創立世海已有9年,這又是為什么呢? 精力難支 無人接手 “主要是身體越來越差,精力不濟,而又沒有接班人。”楊振南告訴記者,多年前他曾暗下決心,學習王石,45歲放下“權力”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他說,自己今年已經48歲,時常感到精力不濟,容易忘事。 “我最喜歡高爾夫球,我有3套球棒,但這10年來沒打過一場球,只是偶爾揮幾下球桿過過癮。”記者看到一個黑色的高爾夫球桿套放在辦公室的角落,蒙上了一層浮塵。“我感覺再支撐下去對股東、對員工、對家庭都不負責任。”楊振南說:“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將是有命賺錢沒命花錢。” 那為何不把世海傳給下一代呢?一提到這個問題,楊振南嘆了口氣:“他們接不了,也不愿意接,我也不大希望他們繼續經受我們這批人的苦。”飼料業競爭十分激烈,賒銷的風險又大,作為企業老總,承受的壓力不一般,如今年青一代不愿接過父輩的事業。 后輩不愿接管世海,而在眾股東中也沒有人愿意出來“扛大旗”。“他們(股東)都50多歲了,精力也跟不上。”楊振南說,原先考慮將飼料廠的管理完全交給職業經理人負責,但各股東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而作罷。“都不愿意管,這是我們出讓股份的初衷。” “并購后世海會發展更快” 當記者問起股東及股份構成時,楊振南以非上市公司為由不愿透露股東及股份構成,其從中得利也無從知曉。楊振南表示,出讓股份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世海的發展,世海要發展,必須在粵東、粵西、華東、北方(河北、天津)等地建新廠房,讓企業貼近當地市場,生產適應當地養殖品種、特性的飼料,同時也可節省運輸成本。 楊振南說,根據現在的市場需求分析,2012年世海新廠房又將滿負荷生產,急需新建其他的廠房。他表示,在水產飼料行業,通威、海大是上市公司,恒興、粵海是特種水產飼料先行者,無論是從資金籌集還是到市場布局,四大水產飼料巨頭都是集團作戰,競爭力十分強。 楊振南認為,在現有的情況下,世海想趕超四大水產巨頭會有一定困難與壓力,特別是由于缺乏資金發展受限。他覺得,荷蘭泰高是世界一流飼料企業,資金、研發技術等雄厚力量,相信世海品牌在泰高管理下能快速發展,魚、蝦料市場份額肯定能上一個新臺階,并有可能做到第一。 而將世海100%的股權出讓,楊振南表示,這也是為了讓世海實現更快發展。他說,縱觀國內的飼料企業并構,都要經歷數次內部及外部并購整合,最終才是某一企業成為絕對控股。中國人與外國人從語言、文化、愿景、認知有較大分歧,為了避免因這些差異而影響企業,股東們一致同意100%轉讓股份給泰高。 而當記者問起,從老板變為職業經理人后,對個人的職業生涯有什么影響時,楊振南表示,自己還未做過職業經理人,至少在并購全部完成之前,仍然是老板身份,很難談出什么感想。 “增線擴產是正常行為” 在泰高收購世海的消息公布之后,業內對此議論紛紛。其中不少人認為世海于2010年新建廠房上了9條生產線擴大數倍產能,很有可能是為了在這次收購,以期增加談判籌碼,賣高價獲利。 對此,楊振南強調:“這是外人的猜測,他們根本不了解世海的情況。”他介紹,金銀來原廠房有蝦料生產線2條,世海原廠房有蝦料生產線2條,膨化料生產線2條,共計6條生產線,新廠房有蝦料生產線6條,膨化料生產線3條(2010年上馬2條,今年初再上馬1條),產能不存在擴大數倍之說。 他還表示,隨著世海的發展,市場逐步擴大,原廠房的4條蝦料生產線已不夠用。而原廠房的2條膨化料(4噸/時)由于產量小,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需通過代加工來解決市場缺口。 他指出,2010年在新建廠房增加的2條蝦料生產線,擴大產能后僅可緩解未來兩三年內飼料供應。而新增的2條膨化料生產線(一條4噸/時,一條10噸/時)雖能擴大產能,但水產飼料淡旺季非常明顯,工廠產能只能滿足實際需求的70%-80%,在高峰期仍出現搶料、缺料現象。為此,世海今年初將未上馬的另一條膨化料(10噸/時)安裝調試好,力爭能滿足市場。 根據營銷團隊反饋信息及市場發展趨勢看,楊振南預計,到了2012年,現有膨化料生產線肯定無法滿足市場,還必須增加生產線。擴增生產線完全符合世海的發展需求,而并不是為了并構。“若將此問題請教海大薛董或粵海鄭董,我相信他們的答案應與我相同。” 此次收購,無論是外還是及世海內部員工,多數人對此事感到十分震驚,而有的世海員工情緒甚至有些低落,“跟了老板那么久,突然賣了廠,感覺被拋棄了。” 對此楊振南頗感無奈。他說,泰高世海雙方開始接觸洽談收購事宜始于2009年年底,由于泰高方面強調此次收購需保密,因此收購事宜除了股東,世海其他工作人員都不知情,連總經理也不例外。他說,泰高在3年前開始關注世海公司發展,但一直到了2009年底開始商談并購可行性。 “談判中間因為收購價格問題曾出現大分歧,但雙方最終還是協商好了。”至于外界所傳美國嘉吉公司曾參與并購世海的說法,楊振南表示,世海從未與嘉吉公司討論過相關事宜,世海和嘉吉僅僅是生意關系。 會繼續留任世海 “目前收購還不算正是完成,還在等待中國商務部批準,我們現在還沒收到泰高的一分錢,所以說現在世海還是原來的世海。”楊振南說,相關的批文下達應在半年之后。 楊振南說,等泰高正式完成收購后,他仍會留在世海,負責全面管理工作。“我留下來管理世海,世海原核心管理層保持不變,這也是泰高方面在這次收購中的要求。”楊振南說,這樣一來減少泰高集團并購后所產生的“水土不服”,而且世海畢竟是 “親生兒子”,奮斗多年創下的基業,他不希望有任何閃失,其次他也要對員工、客戶負責,不能因股東的變更而造成影響。 至于將來世海將來的發展,楊振南十分樂觀。他告訴記者,在收購世海前,泰高方面都對世海做了詳細的調查。 在華南地區,珠三角是中國特種水產(主要指鱸魚、生魚、南美白對蝦等品種)養殖重點區域,而世海公司座落在珠三角南端,西邊是養殖重點區域江門市,北邊是生魚、蛙、南美白的養殖重點區域——中山市與佛山市,所在地斗門更是珠三角乃至全國最大的海鱸魚養殖區,世海占有良好的地理位置。 楊振南介紹,世海公司多年來一直與中山大學等院校保持科研合作,自己也建立水產動物研究中心,還有幾百畝中試塘研發基地,產品市場定位準確。南美白對蝦過去依賴出口,現在在拉動內需的刺激下,需求量逐年增加。他認為,世海擁有一流的廠房、一流的生產設備、一流的管理團隊和員工,廠房又能貼近市場,發展優勢明顯。 他表示,外資企業很重視法律依據、人文,更關注企業成長與行業發展。泰高在全球十幾個國家有企業,信息、資源、資本等平臺大,能為企業、員工提供國際化發展平臺。盡管外資受語言、文化等制約,初期溝通交流受到影響,但楊振南表示并不擔心。他說,泰高與其他外企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善用并購后人員,基本保留并購企業人員、經營理念、薪酬福利等不變,并為原有人員提供培訓、晉升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