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建言獻策 全面關注熱點問題 劉漢元常委“兩會”期間以提案和大會發言形式積極闡釋熱點問題 在本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認真履行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是,反映社情民意,以政協提案及大會發言的形式,分別就“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支撐我國和平崛起”、“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引導消費觀念轉變消費模式,促進我國經濟升級轉型”、“將‘質量強國’作為國家戰略并納入‘十二五’規劃”等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3月3日上午,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北京舉行了新聞媒體見面會,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回答記者提問 一、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支撐我國和平崛起 劉漢元常委談到,2010年,我國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以近39.8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和平崛起勢不可擋,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多級化趨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世界性秩序重構,已讓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高度警惕,并以氣候、環境、匯率、資源等各種全球性問題,質疑和渲染中國軍事、政治、能源、糧食、人口等各種威脅,給我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帶來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大會上,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以二氧化碳排放為由,帶頭向中國發難,并以此作為鉗制中國經濟發展,甚至激化國家間矛盾的重要武器。2011年初,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指出,“美國雖是一個霸權,但它卻是柔和的,然而當中國強大時,當我們做了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時,他們就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如果我們不高興呢?你知道那只是讓幾百萬人不高興而已。”英國女王此間也指出,“中國的崛起令人驚嘆,但西方社會不清楚的是,中國將以什么樣的姿態來崛起?中國崛起之后對世界有什么影響?”類似這些疑問,典型地代表了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的高度警惕和普遍長期擔心。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逆轉,在此過程中,經濟增長必然相伴能源消耗增長,我國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更需迫切解決能源問題,以及自身的安全供應和安全生產問題;也比任何國家面臨著更大的國家責任和國際道義壓力。中國如果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能源需求解決方案,要么未來20年后經濟發展不可持續,要么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道義形象不可持續,更不能讓國際社會認同和接受中國的崛起。從內部看,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發展臨界點,2010年煤炭凈進口達1.46億噸,煤炭消耗總量達30億噸;未來15-20年,如果我國GDP再翻兩番,將消耗相當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達到近100億噸;而作為能源結構中占比近20%、增長最快的石油,2010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為4.49億噸,其中進口2.39億噸,進口依存度達55%,不久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耗國。逐年攀升的巨量煤炭消耗、過高的原油進口依存度,事關我國及全世界、全人類的能源供應,能源安全問題已刻不容緩,能源的可持續問題,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中國和平崛起必須回答的首要戰略問題。 對此,劉漢元說,從環境保護角度講,化石能源消耗過程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使氣候不斷惡化,進而引起地球生態環境發生巨變,全球來看,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較工業革命前后上升了近40%,從約280ppm上升到了約390ppm,并到達幾十、上百萬年來的最高值。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按如此速度上升,未來50-100年時間里,全球氣溫將可能產生大范圍波動,人類未來發展將面臨重大生存危機,我們無法也不可能去驗證其是否一定到來,但任由這種效應的持續推進,我們生存的環境將遭遇重大威脅。 所以,他認為,無論從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出發,還是從中國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平崛起的內在要求出發,我國都需要堅定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尋找并開發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根本性地解決我國及世界能源危機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這對于人均資源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迅速攀升的我國來講,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安全意義。面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以及由此延伸到國家形象塑造、大國道義堅守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都需要與世界各國一道,搶抓時代機遇,全力搶占太陽能光伏產業這全球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的動力釋放出來,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光伏產業必將以其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規模,成為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也必將推動我國率先邁入清潔能源時代,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長治久安,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有了重要支撐和途徑。 媒體見面會現場 劉漢元常委還提到近30年,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相當于444.5億噸標準煤,年均增幅5.5%,新世紀以來的10年,年均增速更達9.1%,2010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達32.5億噸標準煤,而每年全球消耗能源新增部分,我國占近四分之三,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我國有限的能源開采已形成尖銳矛盾。實際上,我國無論是開發大西部,還是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很長時間都面臨了諸多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的瓶頸,但是,這些地區幅員遼闊、人煙稀少,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是全球太陽能輻射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如果利用我國光熱資源最豐富的西北部國土的1%,即約1億畝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和四川的甘孜、阿壩、涼山等我國西北部土地來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就可以實現50億噸到62.5億噸標準煤的能源開發,相當于目前我國能源使用量的2倍左右,我國就基本能夠解決未來的全部能源問題,就可以形成中國和平崛起的永續來源供應基地。從原理的角度,從科研的角度,從一個新興產業展望的角度,這種實施途徑的可行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可達99%,這就需要我國在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敢于打破舊觀念,進一步實現政策制度的大膽革新,并超常規大步前進。 最后,他指出,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化、國際社會不斷指責中國的今天,按照國際的發展期望和準則尋找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大力發展以太陽能光伏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不僅對國家能源部署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貢獻,還能充分體現我們的泱泱大國風范,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全球大國應有的道義和責任感,也能讓多數國家意識到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構中的分量和地位。中國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對世界秩序尊重的基礎上,向世界清楚地展示我們未來的發展期望和戰略定位,展示中國面對世界的基本態度,包括對別國的態度,對世界財富分配的態度,尤其對全球環境的態度,與人為善,與國家、世界和人類為善。這樣的中國,它的強大才不會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個威脅;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內部凝聚民心,外部凝聚支持的力量,有利于營造我國長期發展所需要的外部環境。我們只有在對外戰略調整中,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地位相稱的世界意識和全球胸懷,與其他國家、其他經濟體共同創造互利共榮的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生態,這才符合我國和平崛起的根本戰略,從而真正讓世界從內心感受和認同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最終普遍歡迎、接受和容納中國的和平崛起,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將“質量強國”作為國家戰略并納入“十二五”規劃 劉漢元常委談到,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我國主要產業整體素質和大中型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基本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在制造業行業分類的三十多個大類中,有半數以上的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大國”,質量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產品、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逐步健全,質量意識已在全社會基本普及,“質量第一”已成為全社會共識。質量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質量宏觀監管與社會監督機制初步形成,質量宣傳、質量教育、質量普及深入人心;公眾質量意識和維權意識逐年提高,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意愿。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還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主要原因是企業提升質量的內在動力不足,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英國品牌價值咨詢機構發布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的500個品牌,中國制造業品牌只有17個,且前100位榜上無名,原創性技術不多,生產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較大,環境污染、質量安全等問題時有發生,制約質量創新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保障質量安全、提升質量水平已成為我國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緊迫任務。 他說,在現代國際經濟發展史上,質量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大推進作用。上世紀50年代,德國政府實施了“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打造出奔馳、寶馬、西門子等一大批世界級“德國制造”知名品牌;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主導實施了“質量救國”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使得日本產品憑借質量優勢大舉進入歐美和全球市場,正如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所評價的:“日本的經濟振興是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而美國近200年的強國之路,也始終伴隨著質量理論的創新和質量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美國企業稱雄全球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為應對日本挑戰,出臺《質量振興法案》,批準設立“國家質量獎”,在一系列提升質量水平、加強質量創新措施的作用下,美國在多個產業領域重奪世界第一寶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尤其我國正處在加快結構升級轉型、加速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們經濟增長的質量,而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毫無疑問將成為我們又好又快、好字當頭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