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斌(右)和同伴一起給生病的羊打針 對于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村官來說,創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他們滿懷激情,期盼在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中成為基層致富的領頭雁,但項目怎么選?事業怎么干?未來的路如何走穩?都是十分現實的問題。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江蘇農村,走進創業中的大學生村官,近距離傾聽他們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徐文斌:光照書本說的做行不通
2008年,從四川農業大學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的徐文斌回到家鄉江陰華士鎮,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2009年他發現,本地羊肉消費市場容量較大,但由于經濟比較發達,當地從事養殖的農民數量不是很多,發展養羊產業空間很大。4月,徐文斌和華士鎮另外兩名大學生村官及當地一農戶,聯手啟動了“喜羊羊”山羊養殖項目,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在蘇南創業,資金不是問題。幾個人湊了12萬多元,向鎮里大學生創業援助基金低息貸款5萬元,便開始干了起來。
養什么羊?徐文斌和伙伴們設計了問卷,在華士鎮展開了調研,最后他們選擇了波爾山羊。2009年6月,他們聯系到山東一家種羊場,購買了120頭“波爾山羊”幼仔。一切都很順利,徐文斌覺得“養羊不難嘛,喂點草就行了”.
可是,才過了一個月,羊就開始生病。徐文斌“對書下藥”,但書上說的藥品,要么買不到,要么沒有效果。陸續有羊開始死亡,沒死的小羊也越來越瘦。情急之下,徐文斌向母校求助,學校指派養羊專家張紅平教授來給羊看病。
張教授的第一句話就讓徐文斌感到很是尷尬買來的“波爾山羊”是贗品;第二句話又讓徐文斌感到還有希望,因為這些山羊得的是肺炎,病情不算太重,對癥下藥即可。張教授不僅給他們開了藥方,還對草料、羊舍提出指導意見。
2009年,徐文斌賣了50頭山羊,雖然虧了本,但長了見識。“書上的理論和實際不一樣”.經過一番歷練,徐文斌和同伴們不僅引進了真正的波爾山羊,還針對當地人的口味,引進了黑山羊。在服務上,他們更是主動幫客戶宰殺洗凈分塊包裝。
品質優良的羊肉、人性化的服務贏得了市場。去年,“喜羊羊”項目終于賺錢了,共賣出200多頭羊,毛收入達20萬元。更重要的是,通過養羊,增進了與村民的聯系,在2010年江陰市的村兩會公推直選中,徐文斌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創業要考慮當地的環境,選投入小的農業項目非常合適。”徐文斌說,這個項目啟動以來,已解決了5名困難村民就業,使他們每月有了平均1200元的固定收入。附近養殖戶也紛紛前來參觀考察,徐文斌他們打算用幾年的時間爭取和其他養殖戶一起組成專業合作社,以高校科技力量和規模化養殖為依托,把山羊產業做大,減少散戶的養殖風險,進一步提高養殖戶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