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苗業中的高州人群體 這部分人中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在從事魚苗銷售工作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做種苗培育的,但是真正有親魚且自行繁育的只有寥寥幾家。除此外,分散地活躍在各大羅非魚養殖區域的是一群從事魚苗中介或銷售的高州人,他們常年奔走于各苗場間收購水花,再兜售到標粗場或者養殖戶手里,從中賺取利潤。 《農財寶典》記者曾思銘 “有塘必有魚,有魚必有崔氏。”這是流傳在魚苗業中關于高州崔氏家族的一句話,而這句話用在高州人身上同樣管用。“只要有羅非魚的地方,就必有高州人。”這是業內對高州人的評價。 “毫不夸張地講,現在有不下1500個高州人在從事羅非魚苗的相關工作。”珠三角某羅非魚苗場負責人A告訴《農財寶典》記者,這部分人中,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在從事魚苗銷售工作的,或是代理、或是兜售,甚至有些就是倒買倒賣;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有自己做種苗培育的,但是這一部分人中,真正自己有親魚且自行繁育的并不多,只有寥寥幾家。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個群體的形成?隨著水產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這個群體的生存現狀又是怎樣?本刊記者走訪一些苗場、標粗場及養殖戶,了解這個伴隨著羅非魚產業發展而成長的群體。 隨羅非魚擴散而發展 高州的羅非魚養殖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1956年、1957年我國分別從泰國和越南引進了莫桑比克羅非魚,在高州、化州兩地進行試養并取得成功。1959年,高州作為我國最早養殖羅非魚的地區之一,開始有養殖戶在養殖“四大家魚”的同時兼養一些羅非魚。 而高州養殖羅非魚真正普及是到了1981年高州淡水養殖試驗場利用雌性莫桑比克羅非魚與雄性尼羅羅非魚雜交繁殖福壽魚成功,因其生長速度快、耐寒能力強且肉質好等優點,深受養殖戶的喜愛,不少原來兼養羅非魚的養殖戶也逐漸轉變為以養羅非魚為主,兼養其他魚類。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地的羅非魚產量逐漸超過“四大家魚”而成為淡水養殖的第一品種。 養殖擴大帶動了種苗需求,由于養殖形勢一片大好,自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做魚苗人工繁殖的高州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特別是1981年福壽魚的人工繁殖成功之后,因其技術門檻低,“一下子涌現出許多魚苗場。”茂名一從事羅非魚養殖已近30年的養殖大戶回憶說,像高州崔氏家族、潘氏兄弟等都是在那時興起的。 當廣東的羅非魚養殖量不斷擴大,海南的羅非魚魚苗企業也想進入廣東市場來分一杯羹,他們往往采取與在當地尋求標粗場或者經銷商合作,這種方式也為早年就已經熟悉魚苗培育的高州人提供了發揮的平臺。 業內口碑不好質量常遭質疑 但是,這些魚苗場中九成左右只是標粗場,只有很小一部分苗場具有親本。隨著羅非魚養殖水平的不斷發展,養殖戶對魚苗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標粗場逐漸地暴露出弊端來。“沒能掌握核心技術、魚苗質量不穩定是這些標粗場普遍存在的問題。”一粵西苗種企業負責人C如此評價。 “有些人太功利,為了賺快錢,魚苗的培育、轉性等環節能省就省,甚至還會購買低價的魚苗以次充好。”負責人A介紹,這種情況以前很普遍,近幾年似乎在慢慢減少。據了解,這一部分的標粗場多為小本經營,資金投入少,大多都存在硬件設施差、為減低成本技術環節能省即省、缺乏系統化的服務等問題,這些都限制了這些標粗場的可持續經營發展。 “即使是有親本的苗場,部分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上述苗場負責人透露,這些苗場大多是無證經營。這些無證經營的苗場,很多親本甚至是從商品魚塘撈來的,特別是吉富魚興起以后,這樣生產出來的苗種自然也難有質量保證。由于羅非魚種苗市場缺乏行業標準和有效監管,這個群體一直就這么生存著。 同時,“這些經營苗場的高州人之間不團結,經常勾心斗角互相壓價。”這也是業內對這個群體的普遍看法。“確實存在有技術、信息部互相交流的問題。”同是高州人的珠三角某羅非魚苗場負責人B對此也深有體會。 除了這一撥經營苗場或標粗場的人之外,分散地活躍在各大羅非魚養殖區域的是一群從事魚苗中介或銷售的高州人。這些人常年奔走于各苗場間收購水花,再兜售到標粗場或者養殖戶手里,從中賺取利潤。 很多羅非魚標粗場設備簡陋,魚苗質量堪憂。曾思銘重點關注 KEY REPORTS 28 隨著許多“山寨苗場”的興起,有些人就開始投機取巧,以低價購苗再高價賣出,從中收取高額差價。“我曾聽說有人買20元/萬尾左右的苗,謊稱是某種品牌苗而賣到了200元/萬尾。”茂名一不愿具名的魚苗經銷商告訴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這一部分人群在行業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賣苗時“點數點小苗,稱魚稱大苗”、“十瓢留一瓢”等做法也成為他們慣用的伎倆。此外,因為他們的魚苗多是從“山寨苗場”出來的,所以雄性率低、生長速度慢、餌料系數高的情況經常出現。 正是因為魚苗的質量差,注定了這些高州人在銷售所在區域無法長期駐點,“打一槍換個地”,流動性強也成了他們最主要的特征。 為生存需“從良” 近兩年,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魚苗市場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最主要的是,魚苗產能不斷擴大,競爭也日趨激烈,不少標粗場、魚苗場也開始注重質量,這個被業內質疑的高州群體開始有些“從良”的跡象。 負責人C告訴記者,為了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這些苗場也不得不加大資金的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到親本來源、保種選育及技術操作等方面。而一些標粗場也在提供配套服務上做功夫。據了解,經營標粗場的大部分人也會具備飼料、藥物銷售等背景,而這些經營者的主要贏利點往往在于飼料、藥物的銷售而不在魚苗,甚至可以說,銷售魚苗是為了配合飼料和藥物的銷售,并且也會為養殖戶進行一些相應的技術服務。 |